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
一、听名家朗读,感受诗意。
二、整体把握: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1.写了我与姑娘在雨巷从相逢到消散的情景,抒发了我“愁怨”的情感。
2.有哪些意象?“我”“雨巷”“姑娘”
3.分节:第一节:“我”
第二节:“姑娘”
第三—六节:我与姑娘相逢到消散的情景
第七节:“我”
三、研读意象:
1.意象一:我
在诗歌的第一小节中,诗人描述了怎样的情景呢?“我”是怎样一个形象?
诗人独自走在潮湿、阴雨、悠长、寂寥的雨巷。我走走停停,心事重重,感情忧郁,似乎在希望着什么。
2.意象二:“姑娘”
◆第二节,这个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姑娘是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
她的容貌:洁白、美丽,像丁香一样;
她的品质:芬芳、四溢,像丁香一年;
她的心情:忧愁、抑郁,像丁香一样。
美丽、芬芳、忧愁三位一体,多么高雅、圣洁!
◆ 研读丁香的比喻,“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改成:我希望逢着一个康乃馨(山丹丹)一样的姑娘。”行不行,为什么?
“丁香”代表了愁怨。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多有吟咏。“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丁香”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一一愁。
“康乃撃”是表达爱心的一种花,来自西方,不具有中国特色。写出来,与中国的读者太隔膜。山丹丹热烈又朴实,与文中姑娘形象不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自然事物一旦被诗人赋予感彩,似乎也就约定俗成了,于是形成一系列的表达感情的“语码符号”,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现象,属于这个民族文化圈的人很容易就把握它的含义。比如“红豆”代表相思,“折柳”代表送别,“大雁”代表思乡,“香草美人”代表优秀人才和美好理想,等等。我们读中国诗要善于积累这些“语码符号”。
◆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怎么理解?
诗人为什么要把“姑娘”想象成与自己如此相似呢?息息相通,心灵契合。
◆研读我与姑娘相逢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为什么会擦肩而过?擦肩而过为什么我仍然希望逢着?这个想象中的姑娘真的出现了吗?
《雨巷》
现实—— 理想 ——现实
(我)雨巷——(她)静默地走近——擦肩而过 ——雨巷(我)
相逢 消散
(我)希望—— 希望 —— 无限失望 ——仍然希望
“她静默地走近”。这时候,诗人的心跳加快了,他希望和姑娘打招呼,希望和姑娘对话。但是,姑娘向他投出一道叹息的目光,接着就擦肩而过。诗人看到了姑娘的脸上流露出“凄婉迷茫”的神情!连一句话都没有说,就这样失之交臂!刚刚升起的“希望”瞬间变成了“失望”!我们作为读者,可以想象,此时的诗人,站在雨巷中,望着飘然离去的姑娘,又添惆怅,无限怅惘。现在,仍然是他一个人独立彷徨。他的希望破灭了,他再也没有希望了,是吗?不是。在诗的最后,诗人仍然在希望,尽管不是“逢着”,哪怕是“飘过”,哪怕是转瞬即逝,他都无限地希望着。
可见,诗人的希望之火并没有熄灭。他就这么结束了全诗,留下了一个“希望”的结尾。由此可知这个“姑娘”只是出现在了诗人的想象之中、幻想之中,是一种寄托。这种写法叫象征。
图片
◆结合背景体会姑娘的象征意义?
本诗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如果简单理解为恋爱失败,就很难说是象征主义了。 本诗写于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诗人当时只有20多岁,避难在朋友家中。面对政局的变化,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诗人心中充满了忧郁和痛苦,似乎看不到光明的前途,甚至有些消沉。这是可以理解的,当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因此说,这首诗带有时代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象征。比如:
"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或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仿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幸福地飞腾起来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3.意象三:雨巷。这种时代特点在文本中有没有映射?
雨巷(雨巷的特点和作用)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也营造了全诗忧伤、迷离、朦胧、哀愁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四、总结全诗:
全诗尽管忧郁、惆怅,但我们读来仍觉得很美,为什么呢?朗读体会。
首先,象征手法使得全诗意象意义饱满,理解多元。
伤感美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伤感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等。这些诗歌有一种伤感。
其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
附录:
1、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诗人,中国现代 派 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 ,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27年写的《雨巷》,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 雨巷诗人 ”的称号。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图片
2、写作背景: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压抑,极度的苦闷彷徨,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四:选一作业: 《蒹葭》与《雨巷》对比赏析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与《雨巷》对比赏析
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状. 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í):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区别】
同:都是抒情诗,节奏意境都很美,都是借意象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来抒发内心的热烈情感,都很委婉含蓄缠绵
异:《蒹葭》来自《诗经》,是古代诗歌;《雨巷》是现代诗歌
《蒹葭》感情更执着更强烈,《雨巷》却更郁闷更忧伤无奈
【赏析】《蒹葭》:
第一重,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
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附录:《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 》[法] 波德莱尔
大街在我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嚷。
走过一位穿重孝、显出严峻的哀愁、
瘦长苗条的妇女,用一只美丽的手
摇摇地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
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
从她那像孕育着风暴般铅色天空
一样的眼中,我像狂妄者浑身颤动,
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
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
突然使我如获重生、消逝的丽人,
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
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
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
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