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880011328400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了;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培养归纳历史原因的能力;探究五四运动的意义,培养历史辨析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研读文字和图片材料,学习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观看相关的视频,学习通过情景再现来认识和感悟历史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中标语、口号和斗争湿史实的了解,理解北京学生的爱国精神即五四精神;通过对五四运动意义的剖析,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一方是由英、法、美、日、意等组成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同盟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巴黎和会,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师思考:中国为什么参加巴黎和会?
1914年一战爆发,英、美、法等国许诺:战争胜利后,在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待,取消中德条约以及战前中国给予德国的一切特权。1917年中国决定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先后派出约20万人赴欧洲战场承担军事工程等后勤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攫取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严重侵害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反日情绪日渐增长。
1、中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为其提供了20万劳工,承担后勤任务,是一战的战胜国。
2、中国希望通过巴黎和会,收回中国被侵害的诸多权益。
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顾维钧回忆录》
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陆征祥(中)、顾维钧(右上)、王正廷(左上)、施肇基(右下)、魏宸组(左下)
师: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哪些要求?
生:中国代表提出的正当要求:①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②废除“二十一条”③收回山东青岛主权山东问题由来
德国在1897年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1914年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派海陆军两万余人,在山东登陆,师生:一战期间,中国也参加了对德作战,是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完全有理由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
结果:遭到拒绝,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导入新课: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合作探究
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从国力、政府、社会性质及国际背景等方面思考)
师生:1.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2.北洋军阀仍然实行封建专制统治;3.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4.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过度:20世纪初的中国仍受帝国主义的蹂躏,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和约丧权辱国,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对祖国的挚爱和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60页“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文部分
1.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主力军是什么?
2.学生们提出哪些诉求(口号)?
3.他们用怎样的方式进行了斗争?
4.你从学生们的表现,体会到青年学生怎样的精神?
第一阶段
1.时间:2.地点:3.主力:4.斗争形式:5.口号:6.要求:7.结果:
生: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罢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严惩亲日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爱国学生。
升华探究:五四运动的性质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外争主权”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体现了反帝的要求。
“内除国贼”矛头指向北洋军阀政府,北洋政府推行的封建统治,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 爱国 运动
过度:五四运动学生的爱国运动被镇压后,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 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面对中国人民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 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6月1日,北京政府下令取缔学生的一切爱国行动。这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五四运动进一步扩大。
师: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
材料一: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反帝爱国斗争。 6月3日 ,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材料二: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号召全国罢工罢市来援助学生。6月5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接着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罢工工人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之多。材料三:工商业资本家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举行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上海商人罢市标语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是五四运动中的“三罢”
【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工人、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人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1919年6月12日)
师:这材料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也从第一阶段扩大到第二阶段.请同学们依据教材总结其内容
1.时间:2.运动中心:3.主力:4.斗争形式:4.结果:
生: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三罢”斗争;实现直接目标
师:史料求知:五四运动取得哪些成果?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shēn)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其心可悯,其情可嘉,其情更可有原。——军阀吴佩孚(fú)致电大总统徐世昌
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
师:全国各界对五四运动普遍持什么态度? 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说明五四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是一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民众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四、五四运动的意义
材料一: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其阶级力量、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革命也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
师生: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总结: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阶段的领导阶级为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而这些革命运动都失败了,说明农民地主资产阶级都不能拯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无产阶级登山历史的舞台,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认为什么是五四精神呢?
师生:“学生牺牲的精神万岁!社会制裁的精神万岁!民族自决的精神万岁!”五四运动“奋空拳, 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奋斗,受伤的也有,被捕的也有,因伤而死的也有,因志愿未达而急疯的也有。这样的精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原素。
——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
1919 年 5 月 26 日
师生:爱国、进步、奋斗、不屈
【板书设计】
-7239018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