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3 07:4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最终导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此诗表达了当时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
在军阀混战割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几个强大的军阀势力。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讲授新课:
在军阀混战中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逐渐强的起来。
简单介绍袁绍和曹操: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军阀混战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过渡:袁绍和曹操为统一北方在官渡展开激战,最终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请同学们依据以下材料分析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
材料一:当时的汉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迎献帝到许,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提倡“唯才是举”,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用人上:重用人才,唯才是举
材料三:曹操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除了民屯还有军屯,兵士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材料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乌巢,烧掉粮草。军事上:声东击西,战术得当
过渡: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之后,曹操乘胜追击,基本统一了北方。此时,正如曹操在诗作《龟虽寿》中所说的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要统一全国。
师: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与孙刘五万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最终曹操战败,逃回北方再也不敢南下,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师设问:据材料分析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
展示材料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自持兵强,骄傲轻敌
师总结:赤壁之战后,曹操占据北方,刘备向西南发展,孙权割据江东,因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和条件,因此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229年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吴。三国建立后,各自发展经济,曹魏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孙权注重发展海外贸易,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小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