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本版本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主题 探索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2017)
教材分析 在教材编排上,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是本课的前提,本课是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基础。
本课相对完整地展现了1949年到1956年中国历史的概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众多领域。本课在授课时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与第一课时讲述新中国成立及政权巩固相衔接,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江门鹤山市某高中文科普通班。学生主要来自本市各镇初中,由于乡镇初中师资力量较差,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相对滞后,学生在历史科的知识储备、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发放问卷《社会主义过渡知多少》,发现学生在知识和思维层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以及实践认识不足;第二,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造和政治建设内容不熟悉,概括能力不足;第三,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历史意义认识不足,未能形成合理的、客观的历史解释。
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过渡,准确叙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2.结合图片和史料,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改造和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和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重要性。
3.通过图片解读和史料分析,探究在社会主义改造后人民地位的提高,对“人民当家作主”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重点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教学难点 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后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思路 本课设计通过“人民”这一体现新中国本质特征的对象作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结合《人民日报》的报道,以“人民的名义”、“人民的成就”、“人民的利益”为线索,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重新整合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大史事,由表及里,分析事件之间的联系和特点,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2min):
出示:毛主席著名论断
问题1: “枪杆子”和“笔杆子”分别指的是什么?
讲解: “枪杆子里出政权”指的是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 “笔杆子”在当时指的就是新闻报纸。
出示:《人民日报》图片
问题1:结合第一版《人民报纸》的日期,请同学们推算一下《人民日报》的创建时间?
讲解:这份报纸是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十五日,也就是在1946年5月创建的,创建方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它的创刊词中有其名字的由来:我们的口号是毛主席昭示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过渡:创刊以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近万。报纸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人民日报》的报道,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相关历史。
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说“枪杆子”和“笔杆子”具体指代的内容。
通过“枪杆子”和“笔杆子”两个概念的讲解,引出本课线索《人民日报》,迅速切入主题,为课程讲授做好铺垫。
新课讲授(35min): 一、人民的名义
出示:《人民日报》图片
问题1:什么是人民?
讲解:结合课本的“历史纵横”得知,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出示:材料一
讲解:《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到,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依靠人民取得的胜利。但是这样的胜利对于新中国而言,只能算是万里长征完成了第一步。
过渡:在完成新中国的建立、新生政权的巩固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中国,带来人民又做了哪些事情,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二、人民的成就
(一)回顾政权巩固
出示:社论分布与占比表。
说明:社论是指报社代表编辑部意见所发表的评论当前重大问题的文章。
问题2:为什么社论会在1953年之后大幅度增多?
讲解: 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过渡,而“社会主义”无疑是当时最大的热点词,围绕其的社论也是层出不穷。
问题3:请大家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新中国为巩固政权采取哪些措施呢?又和社会主义过渡有什么关系?
讲解: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必要的措施,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过渡: 巩固人民政权后新中国是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这是接下来我们探讨的重点问题。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出示:材料二
问题4: 阅读新闻报道,思考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讲解: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布了由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拉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序幕。
出示: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
讲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变革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并举:在进行三大改造,改变生产关系之时,也实现各行业生产力的发展。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内容!
1.工业化
出示:材料三
问题5:结合材料,思考工业化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
讲解: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原因: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为了防止和应对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巩固国防;为了改变落后农业国的局面,实现经济发展 。
出示:“一五计划”主要成就图
讲解: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是未来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一五计划”中,国家在工业方面和交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包括汽车厂、机床厂以及钢铁厂的建成,铁路和公路干线的开通等等。
2.三大改造
出示:三大改造具体方案表格
问题6:三大改造方式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讲解: 农业、手工业通过组建合作社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经历了和平赎买到公私合营的政策变迁,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出示:经济成分变化图
讲解:如图所示,1952年底新中国的经济成分
以个体经济占主要地位,公有制经济占比较少,而到了1956年,公有制经济已经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了,一切都归功于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
过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变革、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推动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出示:材料四和照片
问题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什么重要的文件?
讲解: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8: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意义?
讲解: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问题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什么?
讲解:从本质上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的地位至高无上,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出示:材料五和《人民日报》图片
问题10:结合上节课的内容,思考为什么《人民日报》认为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
讲解: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决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展示:政协制度的形成过程图
讲解:第一届人民政协的召开,也代表着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到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人民政协也转变了职能,起到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这也意味着政协制度的正式确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政协制度迎来了新阶段,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存在,行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职能。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出示:自治区地图与《人民日报》图片
问题11:最早建立的自治区和最晚建立的自治区分别是哪个自治区?
讲解:最早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在1947年已经建立;西藏自治区在1965年才建立,是最迟建立的自治区。自治区的建立,使得全国各民族团结更加巩固。
小结:三大制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它们的相继建立,使得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踏上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不忘初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过渡:经过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享有哪些利益呢?
三、人民的利益
(一)经济方面
出示:材料六
问题1:新闻报道中,周林旺农业合作社的社员生活过得怎样?
讲解:社员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都很大的改善,粮食丰收,生产生活资料增多;儿童能够上学,社员还能在晚上愉快地学习。
问题2:结合课本与所学知识,为什么合作社的社员小日子能过得这么滋润?
讲解:社员们的生活水平之所以大幅度提升,是因为他们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在耕作时能更好地统筹安排人力物力,提高了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力。
(二)政治方面
出示:材料七
问题3:同学们能否快速概括新闻报道的内容?
讲解: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南地区党委以及政府很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注重提高妇女的政治和文化水平。
问题4: 为什么西南地区的妇女能够当选为干部,担任县长、区长以及乡长等重要职务呢?
讲解: 从根源上来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哪怕是在旧社会受尽歧视的妇女,也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参与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
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了解人民的含义。
通过解读材料,认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根据问题,结合表格数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倾听老师对材料的讲解。认识1953年前的工作是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做好准备。
通过提取和整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说出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结合教师讲解,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工业化的特点。
通过分析“一五计划”成就图,加强对工业化的理解。
根据问题,结合表格,归纳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之间的关系。
回忆上节课所学得知第一届人大制定了宪法,在思考后说出宪法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说出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文件和重要的决议以及其作用。
根据地图,了解自治区的建立时间,结合新闻报道,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义。
在教师的引导下解读材料,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人民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上的改善。
初步了解“人民”的含义,了解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是新中国建设的起点,为接下来讲述人民的成就进行铺垫。
通过分析社论数变化的趋势,直观地了解以1953年为界,从1949年到1956年分为两个时期,通过历史分期厘清相关事件,增强时空观念,培养时空意识。
通过分析史料、图片和地图,深刻认识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以及取得的成就,理解新中国初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
通过分析材料和图片,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三大制度的建立使得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踏上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通过解读材料感受社会主义社会能够满足人民富强、民主、等愿望,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
课堂小结(3min): 出示:《人民日报》图片
讲解:时间转眼到了1957年,我国已经建设成社会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新年的展望》的社论指出,这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艰巨事业,一定会遭到挫折,但是战胜后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无论挫折还是成就,都要不忘初心,不要忘记我们的事业:社会主义的追求和建设。 深刻认识1953年至195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帮助理解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作业设计 自主择“业”,可选其一
A.编写课本剧。要求展现社会主义过渡后人民生活的变化,表演时间约5-6分钟;
B.设计问卷调查。可以做一份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问卷调查,内容自行决定;
C.分享学习感受。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真情实感用笔记录下来,同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