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
导入新课
科学探险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科学需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科学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幻想,开拓创新。无论是探险,还是科学幻想都推动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今天我们复习第六单元,跟随作者和文中人物在已知领域探索新知。
内容回顾
我们首先回顾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
传记文学《伟大的悲剧》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失败后,在归途中牺牲的悲壮故事,歌颂了勇于探索、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杨利伟的《太空一日》真实再现了我国宇航员首飞太空的经历,表现了航天员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英雄气概,沉着,镇静的心理素质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令人敬仰。
《带上她的眼睛》这篇科幻小说想象奇特,叙述了“我”带着一位被困地心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员的“眼晴”(即传感眼镜)去经历的一系列事情,表现了女宇航员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笔记小说《河中石兽》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和结局,说明天下事物“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切不可不加分析而主观臆断的道理。
思考质疑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我们刚才在回顾内容的时候已经提到,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部文艺作品完成后,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在读书时也该形成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拘泥于书本或老师的讲解。
五月中旬进行的线上学习效检测,现代文阅读《故乡的番薯》第15小题:本文的主题是多方面的,请你任意写出两个,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一道题不知难倒了多少同学,有很多同学都把文章主题和文章标题混为一谈。
文章标题不用说,就是题目。什么是主题?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我们今天就以本单元课文为例,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文章主题。
(一)《伟大的悲剧》
1.颂扬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千万年来”“太古以来”“为所未闻”“不可思议”,作者连用四个词语,极言南极探险实属“前无古人”的惊人之举。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这一段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一行人不畏艰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以及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
这种精神在斯科特临终的书信里也有体现:
“ 但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一如既往那样,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我们明明知道有风险,但还是顶着风险干。”
2.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做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为保护同伴,牺牲自己。)……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坚决拒绝奥茨的主意,展现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最后的结局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3.赞扬斯科特一行人身上体现出的诚信、坚毅、执着等优秀品质。
他(阿蒙森)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讲诚信,有绅士风度,令人敬佩。同时,他们成功登上南极,在归途中与死神抗争,就是他们坚毅、执着、超人力量的最好证明。
4.宣扬历史事件给人精神上的启迪。
作者在文章最后写道: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没有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是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作传,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很明显是为了宣扬他们在征服大自然、探索未知世界时展现出来的崇高悲壮的精神。
(二)《太空一日》
1.体现了作者作为航天员沉着、镇静、坚毅的心理素质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杨利伟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沉着冷静的心态成功解决了一个个突发状况。
他的认真严谨,在文中最直接的体现是什么呢?还是关于这神秘的敲击声。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2.赞扬航天人英勇无畏、敢于探索、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因为是第一艘载人飞船,很多技术并不十分成熟,所以在飞行中出现了很多意外。而这些意外,每一个都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比如说“惊心动魄”的归途:
“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由这一段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太空探险的高风险,但航天员英勇无畏地踏上飞船,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3. 航天人默默付出、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除了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还离不开无数航天人的默默奉献和团结互助。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不仅如此,在文中多处提到杨利伟返回地面后,跟队员们详细交流飞行中遇到的情况,让他们做好万全的准备,我们能感受到杨利伟和队友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 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三)《带上她的眼睛》
1.赞美作为地航飞船领航员的小姑娘深处困境,泰然处之的态度和不怕牺牲、坚持进行科学考察的精神。
“……你们发来的最后一份补充建议已经收到,今后,我会按照整个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可能是几代人以后吧,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有人会再次进入这里,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会在这里安排好自己生活的。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2.启示人们珍视生活。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地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
从她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小姑娘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而我对此司空见惯,并不珍视这平凡生活里的一草一木。和她短暂的旅行后,我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当一天的劳累结束后,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我甚至黄昏时站在天桥上,看着夜幕降临城市……世界在我的眼中仍是灰色的,但星星点点的嫩绿在其中出现,并在增多。
刘慈欣依据科学原理大胆猜想和假设,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情怀,同时,在小说中又充盈着丰沛的人文关怀。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人们心灵越来越空虚,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一片心灵乐土,珍视生活,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河中石兽》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这篇《河中石兽》也是如此,作者在故事结尾的感慨正是文章主题所在。
1.“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做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实践出真知。
做任何事,都不能只有理论而不实践,我们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文中有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寺僧不懂物理,先是原地打捞,然后求之下流。讲学家根据石头和沙子的特点,求之地中。老河兵,经验丰富,既考虑了石头和沙子的特点,又考虑了水流的作用,求之上流。结果,“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由此可见,知晓事物的道理固然重要,但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小结
如何多角度总结 文章的主题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行文的规律,主题贯穿文中始终,但在文章结尾,作者往往会对主题进行深化或升华。所以结尾几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段落。其次,记叙文不外乎写人记事状物,主题也是与人、事、物相关的。人物的思想、行为、精神、品质等,事件背后的意义,事件(物)给人的启发、感悟等可能是文章的主题。最后,在理解主题的时候,要抓住作者的直接抒发情感,发表观点评价的句子,这都可能是文章的主题。
文章主题如何从多角度分析,还需要同学们用心阅读文章,多思考,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