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杨二虎
教学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3、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通分。
和 和 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计算+ 。
我们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那么,不同分母的分数怎么相加、减呢?
出示表示、的圆形。问:这里的、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它们能直接相加吗?谁能想办法把这道题转化成能直接相加的分数加法?(启发学生思考,只要把这题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学生说通分过程,教师板书:+ =+ =
讲述:这就是说,当我们遇到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时,可以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加法来计算。书写的格式如上。
2.教学例2。
出示例2:计算- 。
问:这是一道分数减法题。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减?该怎样计算?
学生练习,一人板演,集体订正。(注意书写格式)
- =- =
3.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也就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谁能总结一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生先说,再教师概括)
阅读课本方框里的计算法则。
4.练习。课本上的“做一做”。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四、随堂练习.(见课件)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 第2、3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课后反思
杨二虎
上完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本人体会颇深,浅淡如下: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单位统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在引导学生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时,运用了“问题情景——探究方法——沟通比较——建立模型”的结构模型。即: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几个分数进行自己编写题目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第二步通过图式的对比与沟通,明确通分的算理。第三步通过二次自主探究、一次尝试练习的体验,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模型。
2、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关法计算法则的理解。以实现学习就是对话的基本理念。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之间的知识进行互补,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划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上述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且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个人从说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
整节课中,分三个点让学生来说,首先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这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接着在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后,让学生比较说说异分母分数和同分母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通过这三次说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和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这样使学生建立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且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