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 中国古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之美——《氓》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含义。
2.梳理诗歌的情节发展脉络,运用“人物代入法”还原卫女的爱情经历。
预 学任 务
任务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其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传统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的这些特点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形成。关于《诗经》,你还了解多少,请查阅相关资料,梳理一下你对《诗经》的认知,与你的学伴交流起来吧。
任务二: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任务三:穿越历史的烟云,时光回到二千多年前,请你以卫女的身份向我们讲述你的爱情故事吧。
预学质疑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请写下来。
相关链接
背景介绍: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西周时期的女性地位是低微的,在社会生产中,女性从事的是采集、纺织等辅助性劳动,政治地位缺失、经济地位丧失导致她们从属于男性,依附于男性;女子之生,以顺从为本,且在被严格限定了的行为规范内顺而从之。周代以男性的身份地位决定女性的阶级身份和家庭地位,从而强化了女性对男子的依赖。
课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结构,“人物代入法”还原故事情节。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卫女情感,抓住典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
3.比较分析体味中国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之美。
教学过程
具体环节
设计用意
课前活动
课前5分钟演讲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积累作文素材。
课
堂
导
入
? ? ?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经典诗篇《卫风·氓》。初中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关雎》、《蒹葭》。无论是《关雎》中的窈窕淑女,还是《蒹葭》中的在水伊人,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不过学者鲍鹏山在《第三只眼看《诗经》》中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氓》中的女子,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她真的是“最完美的”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走进今天《氓》的学习。
由旧知引出新知,进而引出对《氓》中卫女的形象探究。
课
堂
活
动
一、预学任务单内容检查
穿越历史的烟云,时光回到二千多年前,请你以卫女的身份向我们讲述你的爱情故事吧。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氓》这首诗篇幅不长,却写尽了主人公的情感历程,请你仔细品读这首诗歌,体会并概述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然后与学伴交流,修正补充自己的分析与概述。
任务二:当代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比较阅读:
? ? ? ? ?郑风·遵大路①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②,无我恶兮③,不寁故也④!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⑤,不寁好也⑥!
【注释】
①遵:沿着。
②掺(shǎn):执,拉住,抓住。袪(qū):衣袖,袖口。
③恶(wù):嫌恶。
④寁(zǎn):去。即丢弃、忘记的意思。故:故人,故旧,旧情。
⑤无我魗(chǒu):不要以我为丑。魗,同“丑”;一说厌弃。
⑥好:相好,情好。
分析《郑风·遵大路》中弃妇的形象?同为弃妇,她和卫女的形象有何不同?
任务三:十七八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相信你对爱情有过无数美好的憧憬,你也一定读过很多文学作品里的爱情故事,那么读过《氓》这篇作品之后,你对爱情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思考呢?请同学们与你的学习伙伴交流一下吧!
三、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呢?请写下你的疑惑。
梳理情节,把握诗歌结构。
把握诗中卫女的情感变化,为后文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对卫女的形象有了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通过与《诗经》中其他篇目弃妇诗的比较分析,体味其身上中国古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之美。
感受《氓》这首诗歌的当代意义。
课
堂
小 ?结
? ? ? ?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去理解爱情,拷问人性,思考人类面临的情感困顿时,我们感到《氓》的故事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正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所说:“卑俗的山歌俚语,现如今日常熟悉的事情,天然的悲苦和伤逝,过去有过,以后还会有”。但是我希望同学们能从卫女身上感受到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感受到生命的清醒和坚韧,果敢和刚强。
课后?拓展学习任务单
一、推荐书目:
1.《诗经·邶风·谷风》
2.《诗经·邶风·柏舟》
3.《诗经·邶风·日月》
4.希腊神话《美狄亚》,作者:欧里庇得斯。
5.《玩偶之家》,作者:易卜生,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二、从推荐书目中任选两篇,比较中、西方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