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
单元目标:
1.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 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 学习古人论事说理和描写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重难点:
学习古人论事说理和描写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
一、导入:
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第六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如《北冥有鱼》。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如《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有“不平则鸣”的呐喊,如《马说》。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如《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那这些名篇就什么事说了什么道理,它们的情趣和理趣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在说理的过程中又运用到了哪些技巧呢?我们结合内容来看一看。
二、 梳理内容,学习论事说理技巧
1.《庄子》善用寓言说理。选自《(庄子)二则》中的《北冥有鱼》通过雄奇的想象,描述了神奇莫测的鲲鹏形象,以及鲲鹏迁徙到南海要“以六月息”的故事,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道理。
2.同样节选自《庄子。秋水》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主要是采用对话的形式,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既机智敏锐,又轻松闲适,读来既令人叹服于二人的辩才,又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3.《虽有嘉肴》一文首先以“弗食,嘉肴”来类比“弗学,至道”,以生活中常见到的事物为喻,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生动形象的引出论述的观点,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的道理。
4.《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作者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5.《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的见解,以良马喻人才,认为人才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7.同样出自杜甫之手的还有《石壕吏》,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夜晚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纵观本单元的这几篇文章,无论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还是儒家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无论是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还是杜甫、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都是一种关怀,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那作者在论事说理的过程中运用到了哪些技巧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技巧探究、试题链接
(一)在《北冥有鱼》中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在想象中夸张。
“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2. 在想象中进行对比。
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试题链接】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答案】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②“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案】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告诉我们,“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采用对话的形式。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语言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正是这样雄奇瑰丽的想象,机制巧妙的论辩,体现出了《庄子》文章的汪洋恣肆和浪漫色彩。
(三)在论述类文本中,如《礼记》二则中的《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
1.它们则多采用对偶和排比来增强感染力。
《虽有嘉肴》前三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均为对偶句式,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
《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排比对偶句,一贯而下,气势十足,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气势。
2.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同”的特征。
“是故谋闭……大同”,作者拿现实社会跟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这些在“大同”社会里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
【试题链接】
①文章以“嘉肴”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头引用“弗食嘉肴”的作用是,以“弗食,嘉肴”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的论述,生动形象的引出论述的问题,使文章通俗易懂。
②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
③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④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答案】“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⑤“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答案】“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四)《马说》
1.托物寓意,主旨鲜明。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的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2.语言以短句为主,充满气势;多用反问,感情强烈。
【试题链接】
①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②文章第2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题考查反问句表达效果。
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③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五)接下来的《唐诗三首》在写法上都运用到了一些精彩的描写。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他笔下的《卖炭翁》就是“为事”所做的诗歌。这首诗歌的特点是,
1.描写生动。
全诗运用了外貌、心理、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卖炭翁和宫使不同的形象特点。
2.多处运用反衬.(运用反衬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性。)
【试题链接】
①赏析“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答案】这体现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②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答案】 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两鬓花白与“十指黑”的对比,表现出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
③“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答案】“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④本诗多处运用对比写作手法,找出诗中的对比并谈谈其作用。
【答案】 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牛困人饥和骗骗两骑对比,身上衣正单和愿天寒对比
作用: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憎恶。
(六)《唐诗三首》中的《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1.虚实交映,藏问于答
《石壕吏》中对老妇“致词”的描写: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2.全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
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
【试题链接】
①结合诗文分析吏的形象。
【答案】凶狠:“夜”字表明是黑夜突袭,老百姓没有防备,可以抓到人,可见官吏的凶狠;
残暴:“捉”字带有强制性,有暴力倾向,可见官吏的残暴;
蛮横:“怒”,怒气冲冲,写官吏的神态,可见其蛮横。
②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答案】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蛮横态度,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从诗人的听觉和视觉来写的。表达了诗人对差役蛮横态度的憎恶和对老妇人一家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叙事兼抒情的诗歌。
1. 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
从结构上说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抒情。在叙事中描写,在议论中抒情。
2.议论抒情
作者运用议论和抒情,以己推人,心忧天下,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升华了主题。
【试题链接】
①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答案】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②“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答案】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
④赏析‘’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答案】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这些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这几句诗把诗人身处残破的茅屋而胸怀人民的伟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思考,让人感动。
⑤赏析‘’呜呼!何时眼前······受冻死亦足”
【答案】诗人自己在悲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想到的确是天下穷苦的人,只要他们能居有定所,即使自己受冻死也心甘情愿,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心忧天下,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
⑥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答案】直抒胸臆。诗人从个人悲惨生活的痛苦,推己及人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生活穷苦的百姓,因而发出这句呼喊,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济世情感,揭示了本诗的主旨,富有感染力。
这些描写议论和抒情把诗人身处残破的茅屋而胸怀人民的伟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思考,让人感动。情感浓郁,画龙点睛。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三首诗在写作上都运用到了一些精彩的描写,《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在不动声色中展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效果是客观冷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主题。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理想。表达效果是引起共鸣。
《卖炭翁》主要是对卖炭老人和宫使肖像、心理、动作等的描写,形象逼真的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和宫使和他的爪牙趾高气扬、蛮横无理的强盗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同学们,第六单元的这些名家名篇,不论是论事说理的技巧还是描写的精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通过今天的复习,同学们能体会到他们的人生感悟,并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