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
导语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同样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四单元,再次感受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树立人生标杆;体会大家手笔,提升语文素养。
一、内容和重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和景仰。
除了重点词句,我们在复习应关注什么呢?首先是了解叶老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其次,本文所叙之事虽小,但小事情见大品格。我们可以学习本文写人记事的方法。
《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讲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赞颂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品德。
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所以本文的记叙顺序,情节的巧妙安排都是我们复习时的重点。
再者,梨花贯穿文章始终,对突出文章主题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梨花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作为标题的妙处是我们应当关注的要点。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本文思路严谨,语言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
这是我们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我们除了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外,可以揣摩其严谨的思路和语言风格。
《短文两篇》第一篇是《陋室铭》,借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文言文我们首先要积累文言词句,其次,这两篇文章最突出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所以,作者笔下的陋室有什么特点?莲花有什么品质?寄托了什么样的情志?我们复习一定要注意。
总的来说,我们复习时应关注什么呢?1.重点词句;2.文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3.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4.写作手法,包括文章标题的妙处等。
二、温故知新——学习选材
对文章的讲解分析,老师们已经讲得很清晰了,我在这里就不在重复。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复习功课,重在“知新”。叶圣陶先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对文章内容进行回顾后,同学们有没有一些新的启发,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本单元四篇课文呢?本单元的写作练习是“学习选材”, 今天我们试着从选材这一角度看本单元的文章。
写作的材料源自生活,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这么多材料,我们要如何取舍呢?我们看本单元四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做的。
(一)围绕中心选典型的材料
叶老一生业绩多,成就大,关于他为人处世的素材有很多,张中行在选材时是如何做的呢?
文章的中心决定了材料的取舍以及详略的安排:跟中心无关的,舍弃不取;跟中心相关的要分清主次。
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在选材时,要从可以表现中心思想的大量材料中进行选择和提炼,力争做到少而精,材料要以一当十。
作者围绕着叶老待人厚和律己严,回忆自己与叶老的交往,选择其中最能表现他精神品质的材料来展现叶老作为学者、教育家的认真严谨、追求完美,作为长者对后辈的宽厚、关心、尊重。
(二)选具体的材料
具体,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详实,要让事实说话,用真实说服人、打动人。如果一篇文章只有空洞的说教而缺少具体的事例,或者空发议论,文章就会有骨架而没有血肉,是不可能具有表现力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在写人记事时,不仅有具体的事件,同时也有精到的议论。
①《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②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③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
④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这些精当的议论简明扼要地点出了叶老的节操和风范。但如果仅仅是空发议论,赞美他的高尚品质,没有具体的事例,就像现在这样,熟悉叶老的人会很清楚,不熟悉的叶老的人,就不能在心里对叶老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能产生发自肺腑的敬意。
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这些具体的事例,大到写文主张,小到标点符号,我们看到叶老确实是躬行君子,人之师表。
(三)选真实的、熟悉的材料
真实,就是说选择的材料应是实实在在的真事,而不是道听途说甚至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最好选择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要选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能反映事物本质意义的材料。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被读者接受和认可,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提到叶老请作者帮他修润文章,作者看望叶老,老人家坚持送出大门,并目送他离开,为作者落魄而感到悲伤难过,经常在一起谈论写文章的主张等等,除了“描标点”一事是听吕叔湘转述的,其他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亲耳听到的事情。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叶老的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格,感受到叶老认真严谨、追求完美的学术态度和风范,感受到作者对叶老离世的痛惜、对他的追思和景仰。
写人记事的文章如此,就是写小说也如此。彭荆风在《谈<驿路梨花>的写作》一文中提到,“我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三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那里生活。……成为专业作家后,足迹又遍及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两侧”的河流和山寨。云南边境人民热情好客、助人为乐的淳朴民风作者深有体会。
“‘三中全会’以后雷锋精神又受到人们的重视,我的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我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我想起了我曾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那只是为方便旅人,并无他求),默默地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儿事的先行者。想到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我立即拿起笔来。”因为是熟悉的人物、故事,“写起来也快,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熟悉山区景色、茅屋情况和所写的人物的性格,只是修改时,才仔细做了一番斟酌润饰。但删削、添改不多。这说明,一个作家只有写他熟悉的事,才能写得顺利成章。”彭荆风这番写作的经历,我想同学们或许也有过,因为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写起来格外地得心应手。
(四)选新颖的材料
选材时要尽量避开大家容易想到的材料,选择的材料要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如果选择的材料人人皆知,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
没有新的材料如何另辟蹊径,写出新意呢?其实,材料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我们还来看《驿路梨花》。
这篇文章的诞生是有其背景的,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破坏无遗。1977年,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精神。作者作为文艺工作者,也加入了宣传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写文章,就很容易变成喊口号、学政策,不仅精神内涵会不饱满,对青少年起不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容易雷同。作者是如何另辟蹊径的呢?他借用的材料是什么呢?没错,就是我们常见的“梨花”。
1. “梨花”贯穿始终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焦急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淡淡月光下,梨花瓣轻轻飘落,人仿佛进入了画境。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 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オ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从瑶族老人那里知道有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我”心有所感在梦境中赞美助人为乐的哈尼小姑娘。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如诗如画、香气四溢的梨树林和朝气蓬勃的哈尼小姑娘仿佛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在边疆少数民族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就这样在洁白的梨树林展现出来。
2. 以“梨花”为题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作者没有直接宣讲雷锋精神,只是选用了“梨花”这一素材,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却早已在我们心中如梨花般盛开,读来别开生面。
借由物来巧妙抒发情志的还有《短文两篇》,我们以《陋室铭》为例。
3. 借“陋室”言说情志
我们再来看一下作者对“陋室”的描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读来只觉环境清幽,生活高雅,让人心向往之。最后借“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对比自己的陋室,又以孔子的话“何陋之有”,证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作者巧妙截取“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后半句,暗含自己以“君子”自居之意,因为是品德高尚的君子,自然就不觉得屋子简陋,巧妙回应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
借由生活中常见花草、屋舍,来抒写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选材角度可谓新颖、独特。
(五)小结
张中行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写什么呢? 这有困难。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但纪念文是还要写。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有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在选材时,遵循的也是这几条:选择典型的、真实的、熟悉的、新颖的材料来写人记事。
三、选材练习
练习一:下列哪些材料能表现“母爱”这个主题
1.我在学校长疮了,委屈地跑回家,母亲说:“学校条件太差了,就在家治好了再上学。”
2.我跌倒了,母亲没有扶我起米,却说:“你是个勇敢的孩子,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
3.我悄悄把別人的文具盒拿回家,母亲看见了,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然后要我送回别人家去。
4.母亲在街上看见一个小偷,不顾个人安危,把他扭送到派出所去了。
5.母亲从不私拆我的信件,也不干涉我的交往,但却经常注意我与什么样的人往来。
练习二:请以“我的一天”作为话题,自拟題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你准各选取什么材料来完成下面的作文?
1.写作时要突出重点,不能让材料游离中心,或把文章写成流水账。为了便于把握,可以先列出提纲。
2.也可以写平平常常的一天,但要写出你生活的特点以及你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选择的材料应真实、可信。
3.可以写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围绕“特殊”选择恰当的材料,注意材料的新颖。
4.可以运用多种表手法,着力展现需要突出的部分,我们可以借鉴《驿路梨花》的记叙顺序和情节安排,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结语
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话:一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二是希望大家勤奋进取,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