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 疾病与免疫 章末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物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 疾病与免疫 章末检测(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03 22:1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
疾病与免疫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和黏膜????????????B.?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D.?抗体
2.患过水痘的人,一般不会再患水痘了,这种免疫属于(??

A.?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特异性免疫????????????????C.?非特异性免疫????????????????D.?先天性免疫
3.癌变后的细胞不具有的特点是(?

A.?细胞停止生长?????B.?细胞不断分裂形成肿瘤?????C.?细胞可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D.?细胞分裂非常快
4.下列关于细菌、真菌和病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经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制成的口服疫苗??????
B.?青霉属于多细胞真菌,细胞中含有细胞核,靠孢子来繁殖后代
C.?枯草杆菌形成的芽孢是它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D.?大肠杆菌噬菌体属于动物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5.今年初,国家卫健委多次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方案中多次出现中药材藿香(一种草本植物)。研究表明,藿香能有效缓解新冠肺炎患者的肠胃不适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藿香有细胞结构,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新冠病毒需要寄生在藿香细胞内才能生存
C.?新冠病毒是导致人患上新冠肺炎的病原体???????????D.?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6.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分别从传染病和免疫角度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属于(??

A.?病原体,抗原????????????????????B.?病原体,抗体????????????????????C.?抗原,抗体????????????????????D.?抗体,抗原
7.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表明,全球癌症患者中,归因于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高达220万。下列行为中易导致病从口入的是(??

A.?使用公筷???????????????????????????B.?餐具消毒???????????????????????????C.?自带水杯???????????????????????????D.?聚餐聊天
8.据报道,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领先全球,现已有三个品种的研发进入第二期临床试验,预计今年年底可实现临床应用。接种疫苗预防“新冠肺炎”时,疫苗和被接种疫苗的人群分别属于(??

A.?抗体、传染源????????????????B.?抗原、传染源????????????????C.?抗体、易感人群????????????????D.?抗原、易感人群
9.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于1981年在美国发现,现已在全世界传播蔓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注射毒品和不安全的性行为可传播艾滋病???????????B.?注射艾滋病疫苗是预防艾滋病的普遍措施
C.?艾滋病毒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D.?艾滋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地生活
10.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预防艾滋病日”。调查显示,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

A.?吸毒人群经常聚餐??????????????????????????????????????????????B.?吸毒人群经常共用注射器
C.?吸毒人群经常一起游泳???????????????????????????????????????D.?吸毒人群经常一起工作
11.下列各项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A.?经常开窗通风换气??????????????????????????????????????????????B.?发现孩子有发烧、皮疹等传染病症状,尽快就医
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D.?幼儿园停课,防止感染面扩大
12.许多因素能使细胞癌变,但大多数人体并没有得癌症,是因为下列哪一项免疫功能?(??

A.?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B.?抵抗病原体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C.?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D.?吞噬、溶解侵入人体的细菌
13.2020年初,我国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为阻止疫情扩散,国家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疫情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从而极大地保护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及健康安全。下列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
勤洗手及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戴口罩???????????????????B.?公共场所定期消毒???
C.?对患者及时隔离治疗???????????????????????????????????????????D.?学校停学不停课
14.医院外科手术室内的器具要严格消毒。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确保手术器具没有细菌,阻止疾病传播???????????????B.?防止细菌等感染病人
C.?防止其他进入手术室的人交叉感染??????????????????????D.?保证外科手术的成功
15.2020年5月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一间特殊的隔离病房里,住着65岁的新冠肺炎(感染新冠病毒所致)患者——崔安(化名),他接受双肺移植手术已满14天,其恢复状态令所有人惊喜和欣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B.?隔离病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移植的双肺相当于抗原????????D.?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
二、填空题
16.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行为、________和________等途径传播
17.下面的三幅漫画的寓意是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病原体的防御功能,请分析图片并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中众多的病原体不易伤害我们,首先是因为我们的皮肤具有保护功能,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如同图________所示,这属于第一道防线。
(2)若我们的皮肤不慎划伤,在伤口上涂抹适量唾液可暂时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原因是唾液中含有________,其杀菌机理可用图________来形象说明,这属于人体的第________道防线。
(3)为预防某些传染病,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接种的疫苗叫作________,能刺激人体产生________,这属于人体的第________道防线。
三、实验探究题
18.幽门螺旋菌是一种具有螺旋结构及鞭毛的细菌。资料显示,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菌引起的。目前,我国约有7亿左右的人群感染了幽门螺旋菌。幽门螺旋菌可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染。请分析回答:
(1)幽门螺旋菌主要“定居”在人胃粘膜表面,可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由此推测,幽门螺旋菌的营养方式为________。在细胞结构上,幽门螺旋菌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2)医学上常用“碳—14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菌。受测者向专用的集气袋中吹气时(图),胸廓容积________。
(3)幽门螺旋菌可以通过口一口、粪一口等方式传播,引起消化道传染病。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幽门螺旋菌称为________。
(4)预防幽门螺旋菌感染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使用“公筷”和分餐制能有效减少幽门螺旋菌传染,这在传染病预防措施上属于________。
(5)为研究乳酸菌对幽门螺旋菌感染的影响,研究者将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平均分为三组,按下表进行处理。几个月后检测三组小鼠胃粘膜炎症因子的量(炎症反应的一个检测指标),结果如图所示。
组别处理
1组
2组
3组
灌胃乳酸菌
-
-
+
三周后灌胃幽门螺旋菌
-
+
+
①________(填组号)组结果对比,说明幽门螺旋菌会引起小鼠产生炎症反应。
②2组和3组结果对比,说明乳酸菌对幽门螺旋菌感染起到________作用。
③就上述实验,有研究者质疑,乳酸菌是否会引起胃粘膜炎症因子产生呢?请设计一组实验对上述实验加以完善。________
(6)中国农业大学李宁院士课题组培育出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其分泌的乳汁中含人乳铁蛋白,可以抑制胃肠道细菌感染。请写出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培育的大致思路________。
四、综合题
19.“新型冠状肺炎”对世界人民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疫苗的研制迫在眉睫。下图为人体免疫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在免疫反应中相当于图中所示的________图中的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也是两种淋巴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的________。
(2)图中的①②表示细胞的生命历程,依次分别表示细胞的________和细胞的________。
(3)“新冠”疫苗制备的思路之一是可以用________的病原体制成,据图可知,接种不仅可以使得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还可以产生________细胞以提高对特
定传染病的预防和抵抗力。
(4)预防“新型冠状肺炎”的传播,保护自身,你能提出两条措施吗?________。
2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喜欢养狗、猫等宠物,这为狂犬病的传播带来了隐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发病后死亡率几乎100%。专家提醒,如被宠物狗、猫等咬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如果创作深广,情况严重,则应同时注射狂犬病毒血清一剂,才能得到有效防治。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狂犬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生活在活细胞内。从寄主细胞角度看,狂犬病毒属于________。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狂犬病毒属于________。
(2)从免疫学角度分析,狂犬病疫苗属于________,它注射到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________,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
(3)将患狂犬病的狗、猫等杀死或深埋,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________。
21.艾滋病与健康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引起的。艾滋病感染和传播迅速,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下表是某年我国的艾滋病传播途径及比例;下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
传播途径
比例
性传播
63.9%
静脉注射吸毒传播
28.4%
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
6.6%
母婴传播
1.1%
总计
100%
请分析以上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从以上资料可知,艾滋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_,主要传播途径是________。
(2)分析上面的曲线图可知,HIV破坏的是人体的________。
(3)T淋巴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________道防线的组成部分,
它们所起到的免疫作用属于________(选填: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
(4)HIV与新型冠状病毒一样,
虽然都极其微小,但也属于生物,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生物的特征,________,这两种病毒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
(5)艾滋病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而且目前尚无可临床使用的疫苗,为预防艾滋病,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答出一点即可)________。
22.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新华社北京2016年2月9日电:国家卫计委通报,我国确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寨卡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为此我国加强了机场口岸的检疫工作,确保所有的病例在入境后皆被第一时间发现、诊断和隔离。我国卫生部还提示各级单位,及时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做好蚊虫滋生地的清理工作、控制蚊虫数量。在研制出疫苗之前,严防寨卡病在我国大面积流行。
资料二:疟疾是由单细胞动物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疟原虫游到按蚊的口器中,在按蚊叮人时进入人体。按蚊身体多呈灰色,刺吸式口器,雌蚊吸取人、畜的血液,会传播疟疾和丝虫病等。
为了探究温度是否会影响按蚊的生长发育的问题,某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同批按蚊卵300粒进行研究。50粒为一组盛放在水容器中,分别放在6个不同的温度下观察其孵化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其孵化个数和存活个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资料二中疟原虫属于病原体,蚊子属于________。
(2)资料二实验中的变量是温度,实验小组选取同批次按蚊卵的目的是控制________,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3)由实验数据可知:在温度达到________℃时,最适宜按蚊卵的孵化和存活。在19℃-28℃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按蚊卵的孵化率和存活率逐渐升高。
(4)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上看,加强机场口岸的检疫工作、促进输入性病例第一时间发现、诊断和隔离,是为了________;而各级单位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做好蚊虫滋生地的清理工作、控制蚊虫数量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5)如果顺利研制出寨卡病疫苗,对健康人进行接种,可以使得正常人体内产生相应的________或记忆细胞,从而提高机体对寨卡病的特异性免疫能力。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考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刺激而产生抗体,针对性强。故答案为:C。
【分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
2.答案:
B
考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水痘病毒侵入人体时,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水痘病毒的抗体,抗体和水痘病毒结合后,水痘病毒失活被吞噬细胞吞噬,水痘病毒被消灭后,抗体还会存留。这种抗体只对水痘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
故答案为:B。
【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3.答案:
A
考点:癌症及其预防,细胞分化成组织
解析:A、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A说法错误,A符合题意。
B、细胞癌变后,细胞会不断的分裂而不分化,形成恶性肿瘤,B说法正确。
C、细胞癌变后,癌细胞可以侵入临近的正常组织,并通过血液、淋巴等进入远处的其他组织和器官,C说法正确。
D、正常细胞癌变后,分裂非常快,并且可以不断分裂,形成恶性肿瘤,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癌细胞的特点,为基础题,熟知:正常细胞癌变后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分裂非常快,并且可以不断分裂,形成恶性肿瘤,二是癌细胞还可以侵入临近的正常组织,并通过血液、淋巴等进入远处的其他组织和器官,即癌的转移。
4.答案:
D
考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真菌的生殖,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计划免疫
解析:A、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经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制成的口服疫苗,A正确;B、青霉属于多细胞真菌,细胞中含有细胞核,靠孢子来繁殖后代,B正确;C、枯草杆菌属于细菌,它形成的芽孢是它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C正确;D、大肠杆菌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具有细胞结构,有成形的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叶绿体.
5.答案:
B
考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A.藿香(一种草本植物)有细胞结构,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正确。
B.新冠病毒需要寄生在动物细胞内才能生存,B错误。
C.侵入人体细胞的新冠病毒在传染病中属于病原体,C正确。
D.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6.答案:
A
考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因此,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病原体;作为外来物质新型冠状病毒,它属于非己的成分,属于抗原,从免疫角度来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是抗原。
故答案为:A。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
7.答案:
D
考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消化道传染病: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聚餐聊天很容易使病原体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而使用公筷、餐具消毒、自带水杯,这些措施都能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能很好的达到预防病从口入的目的。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8.答案:
D
考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综上分析可知,接种疫苗预防“新冠肺炎”时,疫苗属于抗原,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将新冠病毒清除,达到预防新冠肺炎,被接种疫苗的人群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后在体内产生抗体,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
9.答案:
B
考点: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故A不符合题意。
B.目前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疫苗,预防艾滋病的普遍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故B符合题意。
C.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病毒(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病发之后,会导致人体的抵杭力下降,人体各处会病发肿瘤,最后导致器官衰竭,而死亡,故C不符合题意。
D.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含遗传物质的内核,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不能独立地生活,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是由人类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含遗传物质的内核组成。
10.答案:
B
考点: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吸毒人群经常共用注射器。
故答案为:B。
【分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空气、饮食、普通接触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11.答案:
B
考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A.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不符合题意。
B.发现孩子有发烧、皮疹等传染病症状,尽快就医,属于控制传染源,B符合题意。
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不符合题意。
D.幼儿园停课,防止感染面扩大,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不符合题意。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12.答案:
C
考点: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ABC.癌症是由于细胞癌变引发的疾病,癌变后的细胞可以不断分裂产生大量新的癌细胞,形成肿瘤。由于免疫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即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因而大多数人体并没有得癌症,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D.吞噬、溶解侵入人体的细菌是溶菌酶的功能,故D不符合题意。
【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免疫具有以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13.答案:
C
考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AB、勤洗手及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戴口罩、公共场所定期消毒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B错误。
C、对患者及时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C正确。
D、学校停学不停课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4.答案:
D
考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医院外科手术室内的器具要严格消毒,确保手术器具没有细菌,阻止疾病传播,防止细菌等感染病人,防止其他进入手术室的人交叉感染,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5.答案:
B
考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A.新冠肺炎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A正确。
B.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隔离病人属于控制传染源,B错误。
C.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移植的双肺相当于抗原,C正确。
D.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二、填空题
16.答案: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考点: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除此以外,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分析】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HIV主要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
17.答案:
(1)甲
(2)溶菌酶;乙;二
(3)抗原;抗体;三
考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1)图甲表示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这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环境中众多的病原体不易伤害我们,首先就是因为我们的皮肤具有保护功能,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2)图乙表示人唾液或血液中的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溶解死亡,属于第二道防线。若我们的皮肤不慎划伤,在伤口上涂抹适量唾液可暂时起到杀菌消炎作用,原因是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其杀菌机理可用图乙来形象说明。(3)注射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
【分析】(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
)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3)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4)图甲表示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这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图乙表示人唾液或血液中的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溶解死亡;图丙表示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的杀灭作用。
三、实验探究题
18.答案:
(1)异养;幽门螺旋菌无成形的细胞核、有细胞壁,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无细胞壁
(2)缩小
(3)病原体
(4)切断传播途径
(5)1组和2组;抑制;对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只灌胃乳酸菌,三周后不灌胃幽门螺旋菌,几个月后检测该组小鼠胃粘膜炎症因子
(6)把人乳铁蛋白基因转入到奶牛基因组中,培育出含人乳铁蛋白基因的奶牛
考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1)幽门螺旋杆菌是细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胃粘膜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动物细胞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为异养。因此,幽门螺旋菌主要“定居”在人胃粘膜表面,可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由此推测,幽门螺旋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在细胞结构上,幽门螺旋菌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幽门螺旋菌无成形的细胞核、有细胞壁,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无细胞壁。
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因此,医学上常用“碳—14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菌。受测者向专用的集气袋中吹气时(图),胸廓容积缩小。(3)传染病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因此,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幽门螺旋菌称为病原体。(4)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聚餐使用“公筷”和分餐制能有效减少幽门螺旋菌传染,这种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5)①对比表格中1组和2组数据结果和柱状图胃粘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可以看出,幽门螺旋菌会引起小鼠产生炎症反应。
②对比表格中2组和3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第3组小鼠的幽门螺旋菌显著高于第2组,说明乳酸菌对幽门螺旋菌感染起到抑制作用。
③若要研究乳酸菌是否会引起胃粘膜炎症因子产生,就应该以乳酸菌为变量。因此,就上述实验,有研究者质疑,乳酸菌是否会引起胃粘膜炎症因子产生呢?请设计一组实验对上述实验加以完善,完善的实验如下:对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只灌胃乳酸菌,三周后不灌胃幽门螺旋菌,几个月后检测该组小鼠胃粘膜炎症因子。(6)转基因技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中国农业大学李宁院士课题组培育出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其分泌的乳汁中含人乳铁蛋白,可以抑制胃肠道细菌感染。请写出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培育的大致思路:把人乳铁蛋白基因转入到奶牛基因组中,培育出含人乳铁蛋白基因的奶牛。
【分析】1.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异养和自养。2.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3.传染病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4.转基因技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
四、综合题
19.答案:
(1)抗原;蛋白质
(2)分裂;分化
(3)患者;淋巴
(4)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勤洗手,出门戴口罩等
考点: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成组织,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1)新型冠状病毒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在免疫反应中相当于图中所示的抗原。图中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也是两种淋巴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2)图中的①②表示细胞的生命历程,①过程表示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的增加;②过程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3)新冠疫苗制备的思路之一是可以用患者的病原体制成,据图可知,接种不仅可以使得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还可以产生淋巴细胞以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预防和抵抗力。(4)预防新型冠状肺炎的传播,保护自身,要做到: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勤洗手,出门戴口罩等。
【分析】(1)抗原是指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2)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0.答案:
(1)动物病毒;病原体
(2)抗原;抗体
(3)控制传染源
考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1)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狂犬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狂犬病毒寄生在动物体内的活细胞内,属于动物病毒,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因此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狂犬病病毒属于病原体。
(2)注射的狂犬病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狂犬病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狂犬病毒的抗体,因为该抗体只对狂犬病病毒有免疫作用,该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3)根据传染病的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根据题干所述,患了狂犬病的狗、猫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动物,属于传染源,因此把患了狂犬病的狗猫等杀死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答案为:(1)动物病毒、病原体;(2)抗原、抗体;(3)控制传染源。
【分析】此题考查病毒的的生命活动、免疫的类型、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等基本知识,比较简单,需要熟记: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
21.答案: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HIV”);性传播(或“性传播和静脉注射吸毒传播”)
(2)免疫系统(或“免疫能力”、“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3)三;特异性
(4)能繁殖(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细胞结构
(5)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杜绝性滥交;不以任何方式吸毒;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穿耳、纹眉,不纹身;有选择地使用干净卫生和消毒严格的理发店、美发店和公共卫生间;需要接受输血治疗时,一定要使用经检验合格的血液;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个人卫生用品和未经消毒的任何医疗器械;积极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考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艾滋病及其预防,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1)艾滋病的病原体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结构简单,它是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的。通过上表分析,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或“性传播和静脉注射吸毒传播”)。(2)分析上面的曲线图可知,HIV破坏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或“免疫能力”、“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3)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剌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所以T淋巴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组成部分,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它们所起到的免疫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4)HIV与新型冠状病毒一样,
虽然都极其微小,但它们具有能繁殖(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的生物特征,都属于生物,这两种病毒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5)艾滋病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而且目前尚无可临床使用的疫苗,为预防艾滋病,我们应该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杜绝性滥交;不以任何方式吸毒;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穿耳、纹眉,不纹身;有选择地使用干净卫生和消毒严格的理发店、美发店和公共卫生间;需要接受输血治疗时,一定要使用经检验合格的血液;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个人卫生用品和未经消毒的任何医疗器械;积极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指的是皮肤和黏膜,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入侵,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剌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2.答案:
(1)传播途径(或传染源)
(2)单一变量
(3)28℃
(4)控制传染源
(5)抗体
考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因此疟原虫属于病原体。蚊子属于吸血的节肢动物,属于传播途径(或传染源)。(2)由题干可知,资料二中的变量是温度,对照实验的要求是控制单一变量,因此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余条件都应相同。(3)由图表可知,当温度达到28°C时,按蚊卵的孵化和生活率最高,最适宜它的生活;在19°C时达到最低值,从19°C-28°C,随着温度的升高,按蚊卵的孵化率和存活率升高。(4)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上看,加强机场口岸的检疫工作、促进输入性病例第一时间发现、诊断和隔离,是为了控制传染源。而各级单位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做好蚊虫滋生地的清理工作、控制蚊虫数量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5)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
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如果顺利研制出寨卡病疫苗,对健康人进行接种,可以使得正常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记忆细胞,从而提高机体对寨卡病的特异性免疫能力。
【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传染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流感患者等;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
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预防的三个基本措施(1)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早
治疗、早隔离。(2)切断传播途径
:
包含卫生、水源和粪便的管理,对生活用具进行必要的消毒,消灭媒介动物和设置防虫设备等。(3)保护易感人群:避免接触,预防接种,锻炼身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