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1100011442700人教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是( )
A.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B.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奕訢
C.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 D.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洋务派认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体现其上述思想的活动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轮船招商局
C.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D.设立京师大学堂
3.李鸿章晚年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认为洋务运动“虚有其表”的原因是( )
A.没有受到清政府的支持
B.实际效果不足导致甲午战争惨败
C.洋务派中饱私囊,腐败严重
D.没有触及到制度改革
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封建经济 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抵抗外国侵略
5.下列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的一些著名的工业企业,其中体现“自强”口号的是( )
A.福州船政局 B.湖北织布局 C.汉阳铁厂 D.上海轮船招商局
6.台湾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近代史上,迫使它离开祖国怀抱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7.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掀起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等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这一现状,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
A.发动新一轮战争抢夺地盘 B.积极争取在华设厂的权利
C.支持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 D.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8.由《时局图》中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 )
A.中国独立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掀开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狂潮
D.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9.2020年9月17日,定远舰的铁甲片出水,重18.7吨。起吊的不仅是厚重的铁甲,更是一段我们都该铭记的历史!定远舰铁甲是目前国内出水唯一一块北洋海军铁甲舰装备的防护装甲。铁甲的发现,能够成为百年前哪次战争的实物证据(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台湾著名诗人丘逢甲的诗歌《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下列是对诗中“往事”的描述,正确的有( )
A.威海卫战役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战争爆发于1895年
D.战争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1.1895年春,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强学会的成立 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12.通过制作表格梳理知识,是学习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表格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选项
时间
事件
意义
A
1844年
中美签订《望厦条约》
扩大了美国的侵略权益
B
1864年
天京陷落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C
1898年
维新变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D
1906年
萍浏醴起义
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A.A B.B C.C D.D
13.下列历史事件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
①洋务运动 ②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③戊戌变法 ④八国联军侵华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是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创立了君主立宪制
15.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但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
16.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八国联军侵华 B.中华民国成立
C.日本制造屠杀惨案 D.国民政府垮台
17.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B.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B.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19.1900年巴黎奥运会,由于持续时间达6个多月,被称作“马拉松式的运动会”。当各国奥运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之际,中国却正值国家危难之时。这里的“国家危难”是指( )
A.鸦片战争爆发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0.有人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此条约的主要影响是( )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简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请写出这一政治派别的两位代表人物。
(2)这一派别进行的变法被称为什么?发生在哪一年?支持这次变法的皇帝是谁?
三、综合题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0 年与英法媾和(缔结和约)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奕?)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872 年清政府选派的第一批 30 名留美幼童从上海登船放洋。由于风气未开,广大北方地区没有一人入选,学生都来自东南沿海的省份,特别是广东南海、新会一带。……他们在国外刻苦求学、勤勉自励,大多学有所成。归国后,在教育、外交、工会、军事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文《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评析》
材料三:甲午战败是一个分水岭……从此中国思潮汹涌,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出国留学热潮。数以千人的读书人东渡日本,去那里学习法律、军事和政治。在甲午战争中,中日是敌对国家,中国战败本应激发起士人抗拒日本、仇恨日本的民族情绪,但实际上却出现了一个去敌国留学、向敌人学习的高潮。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奕?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转变导致什么运动兴起?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批留学生来源的区域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史实和评价的区别,史实是对客观历史事实的描述,而评价则带有主观色彩,是对史实的总结与评述。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D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故选D;A、C、D都是对洋务运动的史实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2.B
【详解】
依据材料“李鸿章”、“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就是这一时期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B;AC是军事工业,排除;D是戊戌变法的内容,排除。
3.D
【详解】
依据题干“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只学西方科学技术,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治标不治本,这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即李鸿章所说的洋务运动“虚有其表”的原因,D正确;洋务运动曾得到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的支持,A排除;BC不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首的洋务派掀起向西方学习其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发展封建经济,A项错误;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首的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其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为发展资本主义,B项错误;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抵抗外国侵略,D项错误。
5.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A正确;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军事工业,BCD排除;故选A。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A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中没有割地的内容,C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中日本战败,台湾回归祖国怀抱,D排除。故选择B。
7.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掀起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等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D。
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时局图》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C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独立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D。故选C。
9.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定远舰”“北洋海军铁甲舰”可知,这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故选C;AB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10.D
【详解】
根据材料“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并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中规定割让台湾给日本,因此材料中“往事”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邓世昌不是牺牲于威海卫战役,A项错误;签订《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结束于1895年,C项错误。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康有为联合考试的举子一百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存,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意味着维新派由原来的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展到政治运动,故选项B符合题意;《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原因,不是揭开序幕,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强学会是宣传维新思想的组织,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不是揭开序幕,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所以应选择B项。
1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为此他们发动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1898年,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但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C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B
【详解】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此后列强掀起了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远。故“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反映的主题是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故选B;A说法不准确,排除;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14.C
【详解】
据“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可知,这说明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其主张是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故C符合题意;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与史实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违未被动摇,故B不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创立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实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故D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故A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故B不符合题意;公车上书,是指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主要是占领北京,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发生的地点都是在南京,故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
1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根据条约的内容得出的结论,属于历史结论,D正确;ABC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现象,排除,故选D。
1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是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属于历史解释,可排除;选项C属于历史事实,可排除。故选D。
19.D
【详解】
根据所学,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D项正确;ABC时间分别是1840、1860、1895,排除ABC。
2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辛丑条约》相关。《辛丑条约》内容中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与材料“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比喻相吻合;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与材料“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相吻合;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与材料“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相符。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与题干内容不符,可排除;《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排除;《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排除。故选D。
21.(1)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任意列举其中2人即可)。
(2)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898年;光绪帝。
【详解】
(1)根据材料“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变法是在1898年进行的,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为戊戌变法。这场变法持续了103天,因此被称为百日维新。变法发生时,光绪帝在位。光绪帝表示不作亡国之君,支持这次变法。
22.(1)变化:从反对外国到向外国学习。影响:促进洋务运动兴起。
(2)特点:都来自东南沿海省份。原因:这些地区社会风气相对开化,观念较为开放
(3)现象: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目的:学习外国,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或者谋求制度变革,挽救民族危亡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概括奕?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是从反对外国到向外国学习。结合所学知识,这一转变使得奕?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导致洋务运动兴起。
(2)根据材料二“学生都来自东南沿海的省份,特别是广东南海、新会一带。……”,概括第一批留学生来源的区域特点是都来自东南沿海省份。根据材料二“由于风气未开,广大北方地区没有一人入选……”说明其原因是与北方地区相比,东南沿海地区社会风气相对开化,观念较为开放。
(3)根据材料三“数以千人的读书人东渡日本,去那里学习法律、军事和政治”,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的现象是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根据材料三“甲午战败是一个分水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败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进步知识分子留学日本是为了学习外国,寻求救亡图存道路或者谋求制度变革,挽救民族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