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登岳阳楼》上课课件(1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登岳阳楼》上课课件(14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3 19:4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岳阳楼
杜甫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
岳阳楼名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岳阳楼头望岳阳,登高而望;
洞庭湖畔赏洞庭,侧耳相听。
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题笔雪壁我重来。
岳阳楼高巴蜀秀;
潇湘水满洞庭春。
【登岳阳楼】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写作背景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以前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诗人终于登上了早年就听说过的岳阳楼,本该喜悦,但字里行间更多的是沉郁、苦涩。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表面看是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登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坼”字是分裂的意思,彷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荡漾,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图景。
【登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好友们音讯全无,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与亲友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遗忘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登岳阳楼】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凭栏遥望,泪水横流。
诗人凭栏远望,不仅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这一句中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万分压抑的情感。
【主题探究】
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写出了年轻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一观的感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
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势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颈联则借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不能报效国家的痛苦和不平。
尾联则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诗人的形象。
【主题】
通篇写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湖。诗人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荡荡,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比较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比较阅读】
1、人生境遇不同
《登岳阳楼》起句就与杜甫的人生相联系。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大历三年,住在成都的杜甫经历了长期的困顿艰辛后,已经进入了垂暮之年,因四川政局混乱他沿长江出川,辗转来到湖南。这年的冬季,漂泊中的诗人历尽人生坎坷,才有幸登岳阳楼;过去充满宏大的人生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他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于乾元二年,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比较阅读】
2、感情不同
《登岳阳楼》,登临岳阳楼,亲睹山色湖光,本是人生快事,可这并没有给杜甫带来多少喜悦,反而触发无尽的感伤。当他站在岳阳楼“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兵荒马乱的动荡情总值,不禁潸然泪下。在诗人伤时忧世中,全诗的意境由宽阔转入狭窄又转为宽阔,富于变化,既壮且悲,显示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比较阅读】
3、手法不同
《登岳阳楼》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