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一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一 语 文 试 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龙志农
语言文字运用题:(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拼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横亘(gèn) 长篙(hāo) 作揖(jí) 婆娑起舞(shā)
B、栅栏(zhà) 锭壳(dìng) 褴褛(lán) 摘星揽月(zhāi)
C、模样(mú) 编纂(zuǎn) 叱咤(zhà) 百舸争流(gě)
D、卮酒(zhī) 籼米(xiān) 戮没(lù) 长歌当哭(dà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遒劲 峥嵘岁月 山清水秀 切齿拊心 B、桀骜 睡眼惺忪 相辅相成 绿草如茵
C、嬉笑 博闻强记 萎靡不振 真知灼见 D、竟争 四处飘泊 步履蹒跚 残羹冷灸
3、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B、读完《包身工》这篇文章,包身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待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C、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D、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经过无数中国领导人的努力,使香港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B、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C、日前,网易、新浪等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倡议互联网界文明办网,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D、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酿成这样的现象,一味责怪学校方面是不公平的。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他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B、《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C、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的“轻骑兵”,它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特点。夏衍的《包身工》就属报告文学。
D、巴金原名李尧棠,他的“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紧的一组是( )
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_________。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________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片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a、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b、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c、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d、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生长在草滩上
A、 a d B、 b c C、 a c D、 b d
二、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空2分,翻译共10分,共18分):
阅读《鸿门宴》中的文段,完成7——10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节选自《鸿门宴》)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B、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
C、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不超过 D、会其怒 会:适逢,正赶上
8、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招樊哙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 B、何辞为 (荆轲)前为谢曰
C、以待大王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是寡人之过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拔剑撞而破之”中“破”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此亡秦之续耳
C、越过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进兵北略地
10、下列句式与“沛公安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大王来何操?
11、文言文翻译:(共10分,前两题各4分,后一题2分)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3、按原文默写填空:(6分,每小题1分,错一字扣1分)
1) ,鱼翔浅底, 。 《沁园春·长沙》
2)我希望飘过 。 《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 …… 《再别康桥》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5)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
6)惨象, ;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
四、现代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在那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1)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2)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3)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4)这个时侯就很敬重那些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的人们。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肌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5)所以每每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这个时侯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6)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淡化了生存以外的俗念。人一但从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7)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山顶很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绿很柔和。我久久地注视着, 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异样。雪山和草原在那一刻忽然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的心境。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我知道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这是一种对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觉亲切。
(8)赫尔曼. 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9)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是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有一片能与你心灵相通的天空。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对话。
(10)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11)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
(12)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13)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使我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搁下它。
(14)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 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登上与它邂逅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14、 “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这一句中,“最美的风景”指什么?为什么称之为最美的风景?(4分)
答:
15、 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4分)
答:
16. 第六段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 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把西藏比作“灵魂的故乡”。(6分)
答
五、作文:(40分)
以“挥之不去的记忆”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语文试卷答案
1、A.(篙gāo揖yī娑suō)
2、D.(竟——竞 灸——炙)
3、B.(叹为观止,褒义词,不合语境)
4、C.(A缺主语。B句式杂糅,"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和"事故是由……造成的"两个句式出现杂糅;D搭配不当,“现象”改为“后果” )
5、B.(《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
6、C
7、B.(道:取道)
8、D(A项,“因”,趁机/依靠,凭借;B项,“为”,句末语气词/介词,替,给;C项“以”,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D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9、A(A与例句中的“破”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后继者”, C名词的意动用法,D名词作状语,“向北”)
10、C(其它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11、翻译略
12、(1)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2)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作者以梅花喻人,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勇于克服困难,一定能取得胜利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高≌考#试#题)库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