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的复习习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的复习习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1-04 10: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氧气的复习
一、单选题
小明用如下图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
使用红磷的量多或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
该实验也可以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燃烧
C.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下降,水面上升
D.
红磷燃烧完,就要立即观察,并记录水进入容器的刻度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雾,放出热量
C.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空气是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空气是混合物
B.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C.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
氧气具有可燃性
如图是硫和铁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是纳米铁粉在空气中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甲中观察到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实验乙中观察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
实验甲和实验乙中生成物相同,但是实验丙和实验丁的生成物不同
C.
从四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物接触面积可以使反应更充分更剧烈
D.
四个实验中水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集气瓶炸裂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倾倒试剂
B.
称量固体
C.
检验气密性
D.
加热液体
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小芳同学对解决“气密性检查”类问题建构的思维模型如图甲所示。结合小芳建构的思维模型,完成如图乙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向锥形瓶中注入水至a处,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构建封闭体系”
B.
注入水后,向左推或向右拉注射器的活塞均可改变该装置的压强
C.
向左推注射器活塞时,观察到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D.
注射器连接长导管也可以进行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如图所示,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
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B.
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
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D.
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下列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A.
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所以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
B.
因为质子数不同,所以碳原子和氮原子所属的元素种类不同
C.
因为电子层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D.
因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
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C.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
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
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
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
A.
减少空气通入量
B.
充分利用热能
C.
块状煤碾成粉末
D.
净化尾气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
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
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氧气
D.
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
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
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
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
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可燃物燃烧时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就会燃烧
B.
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若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碳原子,下列方框中符合“”表示意义的是
A.
B.
C.
D.
PLA是一种新型可降解塑料,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而成,下列有关乳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乳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乳酸分子中含有12个原子
C.
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0
D.
乳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人剧烈运动后,人体内产生较多乳酸化学式为,下列有关乳酸说法正确的是
A.
乳酸属于氧化物
B.
乳酸中含有12个原子
C.
乳酸分子相对原子质量为90g
D.
乳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8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
4个N原子:
B.
铁离子:
C.
硫酸铝:
D.
钠原子的结构示图:
二、填空题
用符号表示或写出符号的意义:
个铝原子_________;
个氢原子_________;
质子数为18的原子_________;
O_________;
MnO_________。
比较和归纳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下面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酒精易挥发?
火药爆炸?
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铁熔化成铁水
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
用“”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微观示意图,表示纯净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表示单质的是________,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_。
下图是工业上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
由该示意图,你能够得出哪些有关化学变化的信息写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五种物质中均含有氮元素,请按照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它们排序:________________用序号填空。
???
???
???
云南盛产茶叶。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A.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C.单宁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D.单宁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三、实验题
某化学学习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过程中加热时铜粉发生的反应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化学符号表示该过程:__________________。
加热过程中不断推拉注射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该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该组同学测得的一组数据: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上诉结果可能因为下列_________环节操作失误造成的填序号。
铜粉的量不足
加热过程中未反复推拉注射器
实验装置漏气
未将小气球内的气体挤入注射器
未冷却至室温就将小气球内的气体挤入注射器并读数。
下图是初中教材中的几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中,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实验二中,反应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火柴的作用为___________;
实验三中,木炭应___________选填“迅速”或“缓慢”伸入集气瓶,以充分利用氧气;
实验四中,反应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选择红磷需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填序号;
A.
可以在空气中消耗氧气
?????????????除氧气外不与空气中其他成分反应
?
C.
生成物不是气体
???????????????????与氧气反应有明显的实验现象
实验一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由此推测,二氧化硫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
从反应角度分析,四个反应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都放出热量
?产物常温下都是固体
?都是氧化反应
?标号仪器的名称是
______
??????????????
实验室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
______
填字母序号.
请写出用A装置制取氧气方法
______
用方程式表示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方法
______
用方程式表示.
是多功能瓶,若用于收集氧气应从
______
端或b端通入气体,如何检验该瓶中氧气已经收集满
______

四、探究题
【实验一】请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设计B、D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可不做的实验是__________填序号。
?
?【实验二】证明氧化铜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步骤与步骤的对比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的称量结果是仍为
步骤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