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4 14:0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设计人:
许凯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共4个子目。“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主要讲北宋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背景下成立,创业者赵匡胤注意总结、吸收历史教训,为了防“弊”,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措施一方面能够有效地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提高文治;但另一方面也给北宋王朝积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新“弊”建渐生。北方的契丹辽和西北的党项西夏的崛起加重了北宋的边疆压力,为缓解这一压力,北宋采取以钱换和平。军事危机和财政危机叠加,使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日益凸显。此为第二个子目“边疆压力和财政危机”。第三个子目“王安石变法”可以理解为,为了解“弊”,王安石主持变法,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引起激烈争议。最后一个子目“南宋的偏安”主要讲边防与财政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南宋循“弊”偏安,维持了较长时间。
基于以上理解,本课以“弊”字入手,充分挖掘历史教学资源,巧用古诗词,将“防弊之政-新弊渐生-解弊之法-循弊偏安”作为整节课的线索。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两宋更替等基本史实,学习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作用。基本具备分析史料、进行推理的能力,但读图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认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历史的深远影响,能够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感悟时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基于诗词及材料,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辩证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基于诗词与“北宋、辽、西夏对峙图”,了解北宋的边疆压力;观察北宋财政收支图,了解北宋财政危机的具体表现及原因。(素养目标: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基于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4、运用“金、南宋、西夏对峙图”,了解北宋与南宋的空间位置变化,了解南宋的偏安,知道绍兴和议。(素养目标:时空观念)
5、诵读诗词,感悟时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涵养家国情怀。(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王安石变法。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示法、演示法、史料教学法、诗史互证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一首诗与一则谚语引入新课
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从古诗与谚语中感知北宋的崇文抑武。
一、防避之政——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出示黄袍加身的图片和五代建立者的建立
2.
出示《雪夜访普图》,引导学生思考宋太祖会与赵普谈什么话题?通过对“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分析,得出宋初在地方实施的具体措施。
3.
动态展示思维导图,得出在中央实行分权的结论。
4.
出示《劝学诗》、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宋名臣职位表
5.出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宋初专制集权的利弊
1.
观察黄袍加身图和五代时期建立者的简历,说出5位建立者有的共同点。结合曹将军的退将诗和做人莫做军的谚语,说出彼此有的关联。
2.
通过对“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分析,得出宋初在地方实施收权的具体措施。
3.理解宋初专制集权的权力分配。
4.
思考《劝学诗》与两个表格间的联系,对武将地位有何影响?
5.依据材料,讨论宋初专制集权的利弊。
1.
引导学生思考宋太祖赵匡胤的出身、五代建立者出身与宋初措施间的关系。
2.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建立问题间的联系。
二、新弊涌现——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出示材料《渔家傲·秋思》、地图和北宋官员数量并集数量与收支情况表,引导学生了解北宋边防压力与财政压力的表现。
结合地图,思考“塞下”指哪里?为什么会“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观察三幅柱状图,总结北宋财政情况。
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时空观念素养。
三、解蔽之法——王安石变法
1.出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引入庆历新政
2.以对话框形式出示王安石与宋神宗、司马光的对话,感受王安石的魄力
3.以朋友圈形式出示王安石变法后北宋富有的结果。
4.出示材料,引导学生评价王安石变法。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对一个事件或人物进行评价,角度可以是多样的,唯一要注意的是,要基于客观事实,现有客观事实,再进行价值判断。
1.角色扮演:模仿对话,感受人物魅力。
2.小组讨论:时人和后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何异同?你认为分析是否合理?
1.丰富史料呈现方式,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2.提供时人与后人的看法,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四、循弊偏安——南宋的偏安
1.
出示材料《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地图: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2.
引导学生对比1111年和1142年地图,得出南宋疆域变小了、南宋都城的变化与金的兴起三点变化。培养时空观念。
3.
出示材料《题临安邸》
1.“靖康耻,犹未雪”指什么?结合教内容回答,岳飞是否实现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想法?
2.对比1111年和1142年地图,获知变化。
3.朗诵古诗,感受时人对家国的深切忧虑。
培养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素养
课堂小结
防弊之政——地方收权、中央分权、崇文抑武
新弊渐生——边防压力、冗官冗兵冗费
解弊之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循弊偏安——半壁江山,苟且临安
教学评价
1、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2、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B、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3、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B、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C、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D、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