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4 15:48: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作者简介
目 录
杜甫
写作背景
初识课文
读准字音
课文解释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行列。
作者简介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写作背景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体裁介绍

歌行体
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复诵读,能准确流利并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
学习目标

请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如果把这首诗当作一个故事来读,你怎样讲这个故事,试一试。
诗歌描写了四个精彩画面,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这几个画面,并用四字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
初识课文

读准字音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庇护
突兀 布衾 三重茅 沉塘坳
飘转
zhuǎn
俄顷
广厦
shà
qǐng
xiàn
见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chóng
qīn
ào
课文解释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
(怒吼)
(虚数,泛指多)
(飞得低的茅草)
(落)
(江边)
(高高的树梢)
(挂着,挂住)
课文解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忍心)
(做,动词)
(公开)
(喝止不住)
课文解释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
(阴沉迷蒙的样子)
(被子)
(睡相不好)
(被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睡得很少)
(如何挨到天亮)
课文解释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何能得到)
(全部庇护)
(贫寒的士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通”现”,出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文解释--第一节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课文解释--第二节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课文解释--第三节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课文解释--第四节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推已及人,忧国忧民
课文解释--诗歌赏析

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运用拟人的手法,“怒号”说明风之大,猛烈和无情。
课文解释--诗歌主题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同学们下课啦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