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溜索》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灌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huán。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fǔ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盘huán(
) fǔ(
)望
蓦地(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2分)?
(3)“万丈绝壁”中“绝”的意思是
(
)(2分)
A.断绝
B.穷尽;完全没有了
C.独一无二的
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4)第三段从_______和_____的感官角度,展现了峡谷的险峻。(2分)
2.下面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C.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D.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年底前,补贴退坡的“靴子”尚未落地,部分新能源车企日子过得战战兢兢。
B.从小父母就教育他们要锱铢必较,艰苦奋斗,小时候衣服破了,父母就让他们自己缝补。
C.一看群情激愤,小偷只好在大家众目睽睽之下,拿出钱包,低头认错。
D.在平凡中,我们却看到了美丽中国那跃然而上的千钧之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阿城的具有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也引起评论界。
B.阿城成了《华夏人文地理》的主编,他不仅要摆正这本杂志的定位,还要参与杂志各种大选题的具体策划。
C.虽然人文地理杂志是所有杂志人的梦想,所以目前中国这类杂志屈指可数。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思想好像一盘琴键,它静止着,等待着敏捷的手指的擦拨,通过一片奇异的颤动而响出一串乐音。用手指轻轻触动你思想的琴键,弹一曲“羽毛之旅”吧。你将感觉到阳光在你的翅膀上微笑,白云在你的左右陪伴,和风在你的毛羽间呢喃,而大地带着它的欢乐在你的脚下眩晕。朋友,请你记住,请你记住!思想这盘琴键,只在敏捷的手指下才能有神奇的和鸣。不要让你的手指因怠惰而变得僵硬。难道你不想在思想的琴键上,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吗?
A.选段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一盘琴键,生动地写出了手指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B.选段中将“阳光”“白云”“和风”“大地”赋予人的行为,写出了琴键乐音的美妙,进而表现了思想活跃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欣悦与飞扬。
C.选段中运用“请你记住”这样的反复句式,提醒读者要始终让自己的思想保持活跃。
D.选段结尾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你应该有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的想法。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颗芝麻粒儿。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_。
A.因为,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坚实步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同时,他们更深深地感谢:山,多亏您提供了大展雄姿的舞台
D.山,却缄默不语——因为它知道,衬托别人、奉献自身是光荣的
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天空,自由自在地游动。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实在看不出船是怎样硬从群山缝隙里钻过来的。
②天又晓得船将怎样从这些巨汉的腋下钻出去。
③往前看呢,山岚弥漫,重岩叠嶂:有的如笋如柱,直插云霄;有的像彩屏般屹立在前,恰似巨汉挡住去路。
④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翳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椭圆如琵琶,有的修长如梭。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①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标题《溜索》,既点出核心事件,又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B.《溜索》的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是当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C.“(瘦小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中的“小”字,写出了瘦小汉子在溜索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给“我”带来的视觉感受,富有表现力。
D.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牛,从正面展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同时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出首领等人的勇敢无畏。
9.九年级(1)班开展主题为“砥砺意志品质,塑造良好品格”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9分)
【活动一】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诚挚的问候。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央视快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朋友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 )立足当下,为疫情防控做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贡献,( )放眼未来,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书写青春灿烂的人生华章!
(1)上面是第一小组同学展示的文字片段。阅读上面文字,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
A.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诚挚”前面加上“致以”。
B.文段中括号处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既要”“更要”。
C.文段中画线的短语“勇挑重担”“绚丽之花”“人生华章”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D.文段启示我们青年一代要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绽放青春之花。
【活动二】
他接受了辅导一个小组的任务。
晚上,家里又热闹起来。他每天同青年人在一起度过几个小时,就会获得新的活力。
其余的时间他都听广播,母亲喂他吃饭,要费很大劲才能摘掉他的耳机。
失明夺去的东西,无线电又给了他——他又可以学习了。
他以无坚不摧的顽强意志进行学习,忘记了一直在发烧的身体,忘记了肉体的剧烈疼痛,忘记了两眼火烧火燎的炎肿,忘记了严峻无情的生活。
(2)第二小组同学展示了以上名著选段。文段选自《
》,文中的“他”是
(填人名),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至少用两个词语概括)的人。(4分)?
【活动三】
(3)下面是九年级(1)班同学对全校学生做的调查统计,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中学生做事恒心调查统计图
二、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漫话溜索》一文,完成小题。(13分)
漫话溜索
①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山高谷深、水势险急处,往往可见以铁索、藤索或篾索连接两岸的桥.这种桥,即所谓的“溜索”,因它以铁索、藤索或篾索连接两岸,也称“索桥”。
??②横断山河谷,水流湍急,岸壁陡峭,雨季河水猛涨,船和竹筏都难以渡江。于是,各式各样的索桥便成了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溜索,古人称“撞”。《茂州志》中“悬撞度索”和《蜀中广记》中“度索寻撞之桥”等记载,都是先民们对溜索的描述。m
??④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直到如今,在怒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还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是:当初,沿江族群的民众在两岸各选一个臂力很好的精壮男子,在钓鱼线上各拴一石头,两岸对抛,一旦拴着石头的两条钓鱼线在江中相勾连缠绕,就由其中一方把钓鱼线徐徐拉上岸,一方面固定勾连,一方面在鱼线上拴好又粗又结实的藤绳,再由另一方徐徐拉动,最后藤绳横贯两岸,并被固定在两岸的溜柱上,用木棍绞紧,即成溜索。这个传说反映了怒江沿岸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怒江上没有桥梁,洪水季节,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运输物资无一不靠溜索。那时的溜索,一般是用两根一头高一头低的竹篾索或藤索组成,再架上底兜,过溜时,人、马都得捆在底兜上.离岸时用力推一下,靠“滑梆”在溜索上滑行,有时,还得手脚并用,沿索攀缘。常常有人因滑梆和溜索出事坠入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关心两岸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首先将竹溜、藤溜换成了钢丝溜,有些溜索还配上了滑轮。与此同时,还沿江修通了公路,架起了不少吊桥,交通变得安全方便多了。
??⑥如今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每隔一段都有一对钢质的溜索,一根溜过去,一根溜过来,都有坡度,过溜时既省力,又迅速。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十来岁的小孩大多会过溜。有些靠近村庄的溜索,逢年过节,人们还把它当作游戏的工具,你溜过来,我溜过去,欢声笑语,别有一番风趣。
1.文章具体说明了哪些内容?(4分)
2.文章引用怒江沿岸的传说,有什么作用?(4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⑤段画线句中“无一不”的表达作用。(3分)
4.随着社会的发展,你认为溜索在将来还有无保留的必要?请说说理由。(2分)
(二)阅读阿城的小说《提琴》,完成下列小题。(15分)
①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②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③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④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⑤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⑥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⑦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⑧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熬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⑨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⑩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上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糨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什么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糨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选自《阿城精选集》)
1.通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2.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
4.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纳。(3分)
5.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4分)
三、小练笔(10分)
本文运用了多种衬托手法。有动物间的衬托,如领队骑的马伟岸、飘逸、雄壮,飞翔的鹰在峡谷中与狂风猛烈搏击,过峡谷的牛恐惧得不肯再挪动半步、泪流发抖。有人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的战战兢兢与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构成反衬。有动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与牛的互相衬托。
8.请你运用衬托手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溜索》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灌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huán。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fǔ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盘huán(
) fǔ(
)望
蓦地(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2分)?
(3)“万丈绝壁”中“绝”的意思是
(
)(2分)
A.断绝
B.穷尽;完全没有了
C.独一无二的
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4)第三段从_______和_____的感官角度,展现了峡谷的险峻。(2分)
【答案】(1)桓
俯
mò
(2)气灌
气贯
(3)
D
(4)视觉
听觉
2.下面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C.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D.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解析】A.句号应放在引号的里面;B.直接引用,第一个逗号改为冒号;D.“唇上”“鼻子上”是词语,故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2分)
A.年底前,补贴退坡的“靴子”尚未落地,部分新能源车企日子过得战战兢兢。
B.从小父母就教育他们要锱铢必较,艰苦奋斗,小时候衣服破了,父母就让他们自己缝补。
C.一看群情激愤,小偷只好在大家众目睽睽之下,拿出钱包,低头认错。
D.在平凡中,我们却看到了美丽中国那跃然而上的千钧之力。
【解析】 B项,“锱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C项,“众目睽睽”形容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句子中的“大家”和词语中的“众”语义重复。D项,“千钧之力”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2分)
A.阿城的具有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也引起评论界。
B.阿城成了《华夏人文地理》的主编,他不仅要摆正这本杂志的定位,还要参与杂志各种大选题的具体策划。
C.虽然人文地理杂志是所有杂志人的梦想,所以目前中国这类杂志屈指可数。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解析】A项,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广泛关注”;B没有语病;C项,误用关联词,前后之间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D项,语序不当,应为“发现、干预、制止”。
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思想好像一盘琴键,它静止着,等待着敏捷的手指的擦拨,通过一片奇异的颤动而响出一串乐音。用手指轻轻触动你思想的琴键,弹一曲“羽毛之旅”吧。你将感觉到阳光在你的翅膀上微笑,白云在你的左右陪伴,和风在你的毛羽间呢喃,而大地带着它的欢乐在你的脚下眩晕。朋友,请你记住,请你记住!思想这盘琴键,只在敏捷的手指下才能有神奇的和鸣。不要让你的手指因怠惰而变得僵硬。难道你不想在思想的琴键上,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吗?
A.选段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一盘琴键,生动地写出了手指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B.选段中将“阳光”“白云”“和风”“大地”赋予人的行为,写出了琴键乐音的美妙,进而表现了思想活跃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欣悦与飞扬。
C.选段中运用“请你记住”这样的反复句式,提醒读者要始终让自己的思想保持活跃。
D.选段结尾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你应该有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的想法。
【解析】A.选段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一盘琴健”,而非拟人的手法。故选A。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颗芝麻粒儿。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_。
A.因为,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坚实步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同时,他们更深深地感谢:山,多亏您提供了大展雄姿的舞台
D.山,却缄默不语——因为它知道,衬托别人、奉献自身是光荣的
【解析】本段话通过人与山的对比,得出人与山的区别。横线前面是“人为攀
登而欣喜”,后面应说“山”如何,排除A、C项,剩下B、D项。从“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的感彩来看,对山不是歌颂而是贬损,排除D项,选B项。
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2分)
①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天空,自由自在地游动。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实在看不出船是怎样硬从群山缝隙里钻过来的。
②天又晓得船将怎样从这些巨汉的腋下钻出去。
③往前看呢,山岚弥漫,重岩叠嶂:有的如笋如柱,直插云霄;有的像彩屏般屹立在前,恰似巨汉挡住去路。
④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翳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椭圆如琵琶,有的修长如梭。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①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标题《溜索》,既点出核心事件,又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B.《溜索》的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是当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C.“(瘦小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中的“小”字,写出了瘦小汉子在溜索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给“我”带来的视觉感受,富有表现力。
D.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牛,从正面展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同时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出首领等人的勇敢无畏。
【解析】D项“正面”应为“侧面”。
9.九年级(1)班开展主题为“砥砺意志品质,塑造良好品格”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9分)
【活动一】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诚挚的问候。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央视快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朋友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 )立足当下,为疫情防控做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贡献,( )放眼未来,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书写青春灿烂的人生华章!
(1)上面是第一小组同学展示的文字片段。阅读上面文字,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C )(2分)
A.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诚挚”前面加上“致以”。
B.文段中括号处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既要”“更要”。
C.文段中画线的短语“勇挑重担”“绚丽之花”“人生华章”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D.文段启示我们青年一代要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绽放青春之花。
【解析】“绚丽之花”“人生华章”都是偏正结构。
【活动二】
他接受了辅导一个小组的任务。
晚上,家里又热闹起来。他每天同青年人在一起度过几个小时,就会获得新的活力。
其余的时间他都听广播,母亲喂他吃饭,要费很大劲才能摘掉他的耳机。
失明夺去的东西,无线电又给了他——他又可以学习了。
他以无坚不摧的顽强意志进行学习,忘记了一直在发烧的身体,忘记了肉体的剧烈疼痛,忘记了两眼火烧火燎的炎肿,忘记了严峻无情的生活。
(2)第二小组同学展示了以上名著选段。文段选自《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文中的“他”是 保尔·柯察金 (填人名),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意志坚强、自强不息 (至少用两个词语概括)的人。(4分)?
【活动三】
(3)下面是九年级(1)班同学对全校学生做的调查统计,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中学生做事恒心调查统计图
示例:该校很有恒心的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一,极少数学生做事没有恒心,绝大部分学生有恒心但是不坚定。
二、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漫话溜索》一文,完成小题。(13分)
漫话溜索
①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山高谷深、水势险急处,往往可见以铁索、藤索或篾索连接两岸的桥.这种桥,即所谓的“溜索”,因它以铁索、藤索或篾索连接两岸,也称“索桥”。
??②横断山河谷,水流湍急,岸壁陡峭,雨季河水猛涨,船和竹筏都难以渡江。于是,各式各样的索桥便成了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溜索,古人称“撞”。《茂州志》中“悬撞度索”和《蜀中广记》中“度索寻撞之桥”等记载,都是先民们对溜索的描述。m
??④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直到如今,在怒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还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是:当初,沿江族群的民众在两岸各选一个臂力很好的精壮男子,在钓鱼线上各拴一石头,两岸对抛,一旦拴着石头的两条钓鱼线在江中相勾连缠绕,就由其中一方把钓鱼线徐徐拉上岸,一方面固定勾连,一方面在鱼线上拴好又粗又结实的藤绳,再由另一方徐徐拉动,最后藤绳横贯两岸,并被固定在两岸的溜柱上,用木棍绞紧,即成溜索。这个传说反映了怒江沿岸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怒江上没有桥梁,洪水季节,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运输物资无一不靠溜索。那时的溜索,一般是用两根一头高一头低的竹篾索或藤索组成,再架上底兜,过溜时,人、马都得捆在底兜上.离岸时用力推一下,靠“滑梆”在溜索上滑行,有时,还得手脚并用,沿索攀缘。常常有人因滑梆和溜索出事坠入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关心两岸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首先将竹溜、藤溜换成了钢丝溜,有些溜索还配上了滑轮。与此同时,还沿江修通了公路,架起了不少吊桥,交通变得安全方便多了。
??⑥如今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每隔一段都有一对钢质的溜索,一根溜过去,一根溜过来,都有坡度,过溜时既省力,又迅速。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十来岁的小孩大多会过溜。有些靠近村庄的溜索,逢年过节,人们还把它当作游戏的工具,你溜过来,我溜过去,欢声笑语,别有一番风趣。
1.文章具体说明了哪些内容?(4分)
本文说明了什么是溜索、溜索的用途、溜索的建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溜索的变化和使用情况。
2.文章引用怒江沿岸的传说,有什么作用?(4分)
表明溜索的历史久远;说明了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反映了怒江沿岸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⑤段画线句中“无一不”的表达作用。(3分)
“无一不”为双重否定,表示强烈的肯定之意。画线句的“无一不”,准确强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溜索在洪水季节,是怒江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运输物资唯一的交通工具。
4.随着社会的发展,你认为溜索在将来还有无保留的必要?请说说理由。(2分)
有保留的必要。因为溜索是人们征服自然的智慧结晶,它不仅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还凝聚着人们与自然灾害斗争的成果。
(二)阅读阿城的小说《提琴》,完成下列小题。(15分)
①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②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③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④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⑤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⑥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⑦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⑧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熬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⑨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⑩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上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糨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什么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糨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选自《阿城精选集》)
1.通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答案】老侯学木匠,老侯修提琴,老侯护提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解答时需要读懂原文,把握文章脉络,一般思路是:谁干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文章首先写老侯做模具,熬鱼膘胶,粘好提琴;然后写老侯修好提琴,嘱咐好好保存这把好琴;最后写戴红袖箍的人拿提琴当勺子,盛糨糊刷大字报。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老侯去单位寻提琴的时代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文中“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糨糊味儿”两句话,描写当时的社会状况,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老侯去单位寻提琴的时代背景。
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
【答案】“惊奇”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或神态描写),说明神父没有料到老侯能够修好这把珍贵的意大利琴,从侧面表现了老侯手艺的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回答该词语的本意以及该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惊奇”是意想不到的意思,是神父看到老侯修好的提琴后的惊讶,他感到意外,也从侧面反映了老侯的技艺高超。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4.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纳。(3分)
【答案】①勤劳肯干,吃苦耐劳。老侯无论锛檩锛椽子,还是煞大锯,这些不容易的活儿都能做得很好。②他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老侯无师自通,对从末见过的提琴等精细活细心琢磨,都能做好,是个手艺出色的木匠。③他念旧,珍惜艺术品(珍爱文物,追求美好事物皆可),对修好的提琴,仍念念不忘;见到干部模样的人时,特意叮嘱保管好;后来发现被当作刷大字报的勺子使用时,非常难过,很是痛心。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了。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从老侯无论锛檩锛椽子,还是煞大锯,这些不容易的活儿都能做得很好,可以看出他“勤劳肯干,吃苦耐劳”;从无师自通,对从未见过的提琴等精细活细心琢磨,都能做好,是个手艺出色的木匠,可以看出他“心灵手巧,技艺精湛”;从他对琴的感情,可以看出他“念旧”。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5.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4分)
【答案】①情节上:交代了提琴的下落,以及时代背景。②深化主题: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一把提琴的遭遇,暗示了那个年代社会的动荡,人才受到迫害的遭遇。③突显人物性格:用一个普通木匠对一把珍贵提琴的关心与不舍,从侧面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国家、社会命运前途的担忧与关心。④结构上: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意蕴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段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从文章结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主旨立意方面加以考虑。最后一段写老侯对这把琴的关心,从情节上使故事完整起来,让人明确了提琴的下落。也写出了普通百姓对国家、社会的关心和担忧,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小练笔(10分)
本文运用了多种衬托手法。有动物间的衬托,如领队骑的马伟岸、飘逸、雄壮,飞翔的鹰在峡谷中与狂风猛烈搏击,过峡谷的牛恐惧得不肯再挪动半步、泪流发抖。有人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的战战兢兢与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构成反衬。有动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与牛的互相衬托。
8.请你运用衬托手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片段示例】
凶猛的洪水来了。他,巍然屹立在恶浪之中,像半截铁塔。岸边,一棵苍翠的劲松,昂首挺胸,对抗着无边的风雨,似乎要和他肩并肩向这百年一遇的洪灾发起挑战。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扛、背、抱沙袋的动作越来越迟缓,他感到手脚都不是自己的了。有人已经跌坐在泥泞里无力起身,他伸手抹一把脸,使劲甩甩头,艰难地向前走去。他的脚下,是无边无际的大地;他的头上,是辽阔浩瀚的天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