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 单元教材分析讲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乡土文学》 单元教材分析讲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4-01 12: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乡土文学》 单元教材分析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中国的现代乡土文学特色,具有典型的中国区域特点、人文特色,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增强学生中华民族意识,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开阔学生视野,重视地域文化,了解北京文化特点,培养语文素养,培养人文情怀。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不同角度抒写热爱北京的情怀。
二 单元教学思路
1从总体上感悟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了解中国乡村的基本特点、村落的内部构成、中国乡村不同于外国乡村的原因,从而正确地认识乡村。农业文明中诞生的民族,人口的不流动,造成与外界的隔膜,而内部的熟人社会构成了礼俗社会,形成了民族独特的文化。
2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乡土景观轮廓,体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乡土世界的不解情缘。一方面是乡土文学的地域性、乡土性,一方面是创作中温馨地怀念和严肃地批评并存。
3研读文本,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教材,从“泛读导引”的阅读中,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把《乡土本色》一文作为本单元的纲领性文章。(文言文课文,例如诸子散文单元教材的处理更接近必修课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不够,更依赖于老师的讲解,引导。)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向更深入的层面思考,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那么,阅读什么,怎么阅读是需要教师引导、辅导的,我认为,应该有拓展必读、拓展选读和自由选读的区别。
4注重拓展延伸的引导,在现有情况下(语文的地位很尴尬,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落实我们的初衷,使每一个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切实落实“选修”,根据我们现有的实际情况:有教材方面的,考试方面的,学生方面的等等,决定了我们的“选修”的意义是有一定限制的。在拓展延伸上,既注重学生兴趣体现自主性,又注重教师引导体现主导性。
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我们把《毛泽东专题》的拓展阅读分为三个级别:拓展必读为《毛泽东传》、《毛泽东诗词十首》、《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拓展选读为《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由选读为中外评论毛泽东的著作,毛泽东选集。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拓展阅读的级别。
5写作
写作训练从段落练习到篇章练习,从不同角度,抒写热爱故土的情怀。
《城市的气味》《乡土情结》《书评》《北京的符号》等
三 本单元教学设计
(一)《乡土本色》要点研读
1费孝通及其《乡土中国》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等。
《乡土中国》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部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收集了《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和地缘》等十四篇文章,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时“乡村社会学”课程的部分内容。
《乡土中国》最重要的是提出,“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这是对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由这种“差序格局”构成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礼俗社会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
《乡土本色》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它分析了中国人乡土情结产生的历史、表现和形成原因,分析了这种乡土情结产生之初的必然与今日对族群发展的束缚。它可以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中的挽歌情怀作一诠释。
2 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第二部分(2—6)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看,乡土社会的乡土性。
第三部分(7—17)从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对外以聚居社区村落为单位的村与村之间是孤立和隔膜的,而对内则是人人之间皆共享的“熟悉”。
3课文研读与讨论
(1) 你从课文中能够看出“土”字与乡下人有些怎样的联系?
(2)费孝通先生在第二段一开始提出“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好”。“藐视”这个词的确道出了相当多的人对乡下土气的态度,那么,字里行间,费孝通先生对带着“土气”的乡下人的态度如何?
(3)费孝通先生在第二段一开始提出“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好”。“藐视”这个词的确道出了相当多的人对乡下土气的态度,那么,字里行间,费孝通先生对带着“土气”的乡下人的态度如何?
(4)乡下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模式。他们的聚集方式、聚集原因及这种方式产生的结果各是怎样的?
(5)农村的“熟人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
(6)乡土中有文学,文学中有乡土的特点是怎样体现的?
4进一步探究“乡土文学”的特点。
A基层性B.地域性C.抒情性D.时代性
5《乡土中国》名句摘录
(二)《呼兰河传》要点研读
预习思考题 (1)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2)“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3)探讨萧红的内心世界。(4)小说的主题。(5)哪些句子令你感动?
1主题的探讨:分三个层次引导
(1) 第一层次《呼兰河传》: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2) 第二层次该作品是寂寞的萧红的寂寞之作,表现出作者的孤寂与苦闷,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3)第三层次对国民性的思考。
在民族的灾难中,萧红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2语言推敲
例如:(除了教参中各位老师提示注意的几处外,我们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处)72页74页75页 77页 78页 80页81页
3写作风格:重点分析萧红小说的散文化、诗化倾向。
4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读作品,《呼兰河传》的第一、第二章有关大泥坑子的描述,第五章有关小团圆媳妇的描述。
#引导学生读《生死场》
#引导学生读萧红的其他作品《王阿嫂之死》《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小城三月》
#引导学生读其他现代文学作家的作品。
(三)《哦,香雪》要点研读
1铁凝简历
2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所说:“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都应该贯穿着热情。如果没有热情,就不能理解是什么使作家拿起笔来……”
抒情小说的艺术特色,就在于情: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动情。
3小说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精心的塑造了一群姑娘。她们在火车经过台儿沟的一分钟里,尽情去发现一切新鲜事物,然而每个人的兴趣点有不尽相同,众人恰恰成了香雪的陪衬,作者巧妙地以她们的“发现”去陪衬香雪的发现,由此凸显香雪更高雅的向往。
第二部分:作者开始特写香雪一人。跳上火车时,她是那样“轻巧”“坚定”,换得铅笔盒后,她感觉心里很满,尽管一个人走夜路,香雪心里很害怕,但是喜悦冲淡了一切,她勇敢地向家冲去,迎着她而来的姑娘们欢乐的呐喊感动了暗夜,感动了群山。
探究一:平静的台儿沟 发生了什么变化?
探究二:面对这些变化,香雪与其他姑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探究三:是什么驱使香雪上了火车,并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
探究四:台儿沟所散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之美?
文化和知识、现代文明,象征着追求知识、追寻文明
纯净之美
对山外世界的好奇、向往
纯真无邪
自尊、淳朴
坚毅、执着
纯洁、明净
渴求上进
4主题
《哦,香雪》:80年代是一个对“现代化”充满神秘与迷信的时代,现代化代表进步、文明和美好;反之,就是落后、保守和闭塞。火车、铅笔盒象征“现代化”“现代文明”,代表进步、文明、美好。敏锐的作家铁凝从现代化的象征入手,表现了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希望与惆怅的双重主题,抒发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复杂感情,寄寓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纯朴、淡远的美还能保留多久?
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四)《秦腔》要点研读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秦腔》授奖辞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这声喂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教学目的
#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1.播放几段秦腔的段子,让学生对秦腔有感性的认识。
2.简介秦腔
3.介绍作者:
4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5研讨课文
第一部分研讨
(1).读第一、二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2).思考讨论: 请你找出课文第一部分中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3).在第五自然段里,作者为什么“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补充简介:13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
研讨第二部分
第一层次: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 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
第三层次: 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 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6.小结: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
第三部分研讨
(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7归纳主题。
8总结艺术特色: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9拓展阅读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秦腔》《腊月·正月》《浮躁》《废都》
四课外阅读《边城》
(一)《边城》情节
(二)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三)主题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五 了解京味文化
(一)京味小说
老舍的《正红旗下》的片断《过年》
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陈建功的《辘轳把儿胡同9号》
刘一达的《人虫儿》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二)京味儿小吃
(三)京味玩意儿
(四)京味儿语言
(五)京城老字号
(六)京剧
(七)北京胡同
六 写作训练
(1) 片段练习
1书评
写一段话。
要求:1. 自选你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2. 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评论或感受。提示:可以从作品内容、写作特色、主要人物等方面着手。
3 自拟题目。
4 字数在200字以上。
2乡土情结(04高考全国卷阅读材料)
要求:请概述一组事例(不少于两个),体现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3城市的气味(2010年1月西城高三期末统考)
要求: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请从“气味”的角度,描述你所居住城市的气息,表现其所具有的精气神。不少于200字。
(二)作文练习
北京的符号(06北京高考作文题)
七 单元教学时间安排
(一)布置寒假泛读作业:
要求:1 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乡土文学的角度,选择阅读书目
2 寒假读2-3本 ,开学后继续读
拓展必读:《乡土中国》《呼兰河传》《边城》《秦腔》《正红旗下》《胡同文化》
拓展选读:《江村经济》《生死场》《北京滋味》《胡同文化》《受戒》《城南旧事》
自由选读:《我是农民》《那五》《月牙儿》《找乐》《四世同堂》《果园城记》
《桃园》《戴车匠》
(二)确立研究课题并一个班自由组合成4个研究组
1 萧红研究组
2秦腔研究组
3沈从文研究组
4京味文学研究组,结合必修四第五单元的课文
(三)教材四篇文章的教学
教材所选四篇文章的教学不同于必修之处在于:
1单元教学教材所选的四篇文章,重点不在于分析课文,不求面面俱到或讲深讲透,更多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发学生就其中一点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2加强拓展阅读,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如:阅读篇目、阅读重点、阅读时间等等,定期组织学生交流。
3本单元的教学时间拉得比较长,中间加入了选修(三)(四)的两个单元的文言文。
(四)教学过程中穿插拓展阅读和写作训练
(五)分组汇报 大概四月中
附录一:学生习作
片段练习:阅读延伸题
1书评
写一段话。
要求:1. 自选你假期读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2. 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评论或感受。提示:可以从作品内容、写作特色、主要人物等方面着手。
3 自拟题目。
4 字数在150字以上。(10分)
例1 自选书名(或篇名)《边城》
题目:《边城》中的乡情
沈从文先生作于1933年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乡土气息浓重的作品。其中对茶峒少女翠翠的心理描写留给我极深的印象。从纯朴勤劳的渡口姑娘,痴痴地看着过往的花轿和醉人的新娘;到决定自己终身大事时的羞涩与迷茫,在沈先生笔下都淡淡地流露出来,就如同作者心中无限乡情都灌注到了“边城”的每一个角落。作者在开篇写道:“此作品是为追忆茶峒那质朴的岁月,以表乡情”。而读《边城》后,我认为那唯美清新的语言无不印刻着中国劳动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再来看看作品的创作年代——时值日军大举侵华之际,沈从文先生又何尝不是在借自己隽永的文采唤醒那些尚存侥幸的国人呢?在《边城》中,乡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8分)
自选书名(或篇名)《呼兰河传》 (8’)
题目:读《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的写作手法很有特点。萧红用她简洁洗练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一张名为呼兰河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人情画卷中,向读者娓娓讲述着那个时空范围内一切平凡而又意味深长的家庭琐事与小人物生活中。她那冷漠的叙事方式乍一读其好似她是一个旁观者,兴许还带着一丝嘲弄与讥诮;然而细细体会,其感之深,其情之切,使读者在品读记录那个时代种种不幸的文字时,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作者的灵魂深寓其中,在抨击那个时代的糟粕,在揭露那个社会的虚伪。种种悲喜历历在目,读罢心头不禁涌上一股难抑的沧桑。
例7 自选书名(或篇名)《中国大历史》 (9’)
题目:《中国大历史》内容特点
美籍华裔作者黄仁宇写的《中国大历史》以时间顺序概述了自己中国从商到清的发展。它篇幅不长,因此没有详尽的历史事件的描述,而是以一种宏观历史学的思想,把历史上的主要事件加以分析和总结,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加以说明。例如谈到王安石的变法,书中没有详细记述当时激烈的朋党之争与唇枪舌剑,而是结合当时的经济发展,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因为其变法只是他个人政治上的冲动,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足以为变法提供基础。
这本书以宏观的角度分析历史而不拘泥于事件细节,有利于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培养。
2乡土情结(04年高考全国卷阅读材料)
要求:请概述一组事例(不少于两个),体现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社会史乡土性的”,的确,游子归家,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余光中的那首《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两岸同胞,身在台湾的他心系着祖国母亲,那其中是对故乡的眷恋。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便是他的故乡,一个名叫“茶峒”的湘西小城,一个充满着朴实、安逸与热情的小城,那其中饱含着的是对故乡的挚爱。毛主席在激烈的民族革命中,当再次回到家乡长沙时,写下来激昂澎湃的《沁园春 长沙》,故乡的一切再次赋予了他力量,那其中蕴藏的是对故乡的回忆。乡土情结是伴随着人一生最真挚的情感,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力量。 7’
中国人乡土的烙印是从小就铭刻在心上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逝,也不会跟着岁月的磨砺而渐渐褪色。它永远凝集在我们的血液中。
逢年过节,一定得回趟家。故乡这个字眼在中国人心中分量极重。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回家的路途多么遥远,火车票是多么难买,人们都会不远万里地赶回老家与亲人团聚。纵使一年的劳动十分艰辛,只要往家里的炕上一坐,天南海北地侃起大山,忧愁与烦恼似乎早就遗忘。故乡是中国人乡土情结中最为不可忽视的一点。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都会思念自己的故乡,都会铭记养育了自己的土地。
狐死首丘,落叶归根,每一个中国人总希望葬在自己的家乡。无论是光秃的黄土高坡,抑或是天寒地冻的东北长白山下;这种浓浓的乡土情结决定了人民希望守候在自己的家乡,哪怕只有一座小小的坟,但倚靠在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似乎便在一个小小的土包中慢慢融为一体。
乡土情结是华夏子孙爱恋着自己家乡的浓浓思念,它陪着我们走过一生,埋藏在我心中安静的地方,流淌在我们血液中每一个角落。 8’
例3
自古,中国人的生命就是与脚下的一方土地连在一起的,生于斯,长于斯,远走天涯自忆之。承载着国人童年记忆,影响着国人精神信仰的一方水土,始终萦绕在游子梦中。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可以在岳阳楼上昂首高呼“先忧后乐”的范仲淹,终究还是在月夜倚楼独望,向乡而叹,千杯求一醉;而王维,同样难逃对乡土的依恋,这个独在异乡的异客,想着旧时的兄弟,想着故乡的风情,纵使境界再高远,依旧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呢?绍兴的山水,恐怕一直在他心头挥之不去吧!客居北京,他嬉笑怒骂,但他又怎会忘记百草园里的生机,社戏中与小伙伴们经过的一条条河流,一场场家乡的戏剧,又怎会忘记初识闰土的那一片田野,怎会忘记曾经奔跑过的土地,他的笔锋再犀利,也藏不住他对故乡的眷恋。
还有那个在08火炬传递骚乱中在异乡街头默默举起“祖国好”的老人,在漫天五星红旗与藏独旗的挥舞下,他也许不会想起意识形态的对立,不会像年轻的留学生一样激动,这漫天的红旗,只会让他忆想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片他久离的土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祖国好”三字,不仅仅是爱国的体现,那是一份最深的,对中华大地上一切事物的怀念。他一人立于异乡街头,眼中却是对千里之外的黄土地的思念。
乡土情结,只要是中国人,就都逃不开,这从我们在华夏大地上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 8’
例4
魂牵那一方萦绕脑海的土地,他们或重回故土,或以文载情,或以身践志,乡土情结融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
乡情藏在乡音的震颤中。再次踏上这具有温度的泥土,任由故乡的风吹散早已斑白的鬓发。“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笑盈盈地看着眼前的孩子,环视故乡的新颜,回忆起如在昨日的别离,偶然记下的是一次轻松的对话,想必他心中早已五味杂陈,一个老人的泪洒故土,是梦境终成现实时难以名状的喜极而泣。
乡情筑进长着酸枣的老城墙里。舒庆春身在他乡,而北平的花却在他心中生长,北平的水在他心中流淌。无视巴黎、伦敦、罗马的种种洋气,北平将他的眼中,心中充满。仅一个“可爱”的描述,看似平常,却胜过许多肉麻的词汇。当直接以“想北平”这样一个直接的方式命题时,老舍恐怕已无法阻碍归乡的步伐。
乡情透过那隔海相望的眼神。黑眼睛,黄皮肤的外表下,钱学森拥有的是中国式的传统情怀,那就是复兴中华的壮志。桑梓子情滤尽了金钱诱惑,怀着本真的心,他披波斩浪。科技的发达,就是国力的发达,国力的发达,就是难忘的故乡之人的终生夙愿,有了祖国与人民,钱学森向挑战进军。
“月是故乡明”,这是一种外国人永远无法悟透的情感,是中国人那剧慧心的双眼能看到的图景。从文人到科学家,捧一抔乡土,感受它的重量,道一句乡音,传递其中的力量。故乡是中国人心中的支撑,有了它,我们才总能在任何时刻都能心存净土,深情回眸,原来,那山,那水,那人,那情,总未走远。 9’
例5
世事无情,聚散无常,然而无论距离远近,总有一片让人魂牵梦萦的土地,将喑哑的心弦弹拨成音。因此“乡土”二字总能超越其作为出生地的本意,而成为游子们心中一方永恒的净土。
即使是二十岁就离乡的沈从文,笔下构筑出的仍是他所生活的那片湘西故土。正是因为厌弃了现实的荒芜与黑暗,作家才会将隐痛都抛入空灵的故乡山水,而用心描摹着故乡人心灵的纯美。
在时代背景下,乡土情结逐渐变化为一份家国相连的情感。余光中的诗作与散文中放不下的总是海峡这边的故土。在《听听那冷雨》中他由春寒而联想到这份寒意是与大陆一同经受的,而“这样想时,严寒中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份无奈凄凉的情感中,不正包含着最真挚、最深厚的乡土情结么?
在戴望舒的《航海日记》中,这一篇最是让人印象深刻:
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Nostalgie! Nostalgie! (思乡病) 10’
3城市的气味(2010年1月西城高三期末统考阅读材料)
要求: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请从“气味”的角度,描述你所居住城市的气息,表现其所具有的精气神。不少于200字。
北京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城市,而它所具有的气息,也是繁杂多元的。站在故宫宏伟的宫殿前深吸一口气,你会嗅到尘埃的气味,那是属于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所特有的气味,那是北京浑厚苍桑的气质,是北京城的沉稳精神。站在富丽高耸的中心商务区,你会闻到金币的金属味,纸张的特有气味,这是北京城金融中心的气息,它混合着北京财政中心的特质,是新北京昂扬向前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精神。还有宽广的购物街上新奇的气味,以及胡同里宁静的气味,这些都是人民安定祥和的气息,使北京平和富足的精神。各种不同的气息,混杂在一起,共同编织了北京沉稳、发展、宁静、富足的精气神。
北京的气味是来自楼下街边的大槐树,淡淡的幽香总会悄悄地钻进我的鼻间,迅速融化,令人全身抖擞,又不忍离开这份安逸与祥和。槐树的香是伴我成长的城市中最甜美的味道。五月槐花盛开,还是小学生的我,手被姥姥握着,慢步在街边,看着落英缤纷的槐花,随风阵阵的是那如姥姥关怀的温柔香气。到了盛夏,槐树撑起的树阴下,也总能闻到如同与伙伴玩乐的欢乐气息,即便在冬日,槐树枝间的随风颤动,也传来了那坚强的气息。这些气息就是北京的精气神,是城市这个家给我的温暖,是城市这个乐土带来的欢愉,是城市人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完美诠释。
槐花的清香是北京的气味,夏日的道路两旁,微风中吹来槐花的清新、浓烈却又朴实的气味,透射出京城的历史悠久却又朴素自然;有值得自豪的文化,却淡定而不自傲。胡同中远远地传来豆汁奇异的味道,表面虽不好闻,深深体味则是醇香,正如北京人的性格,表面上不会恭维他人,言语直来直去,然而言语深处,则是一颗热情善良的心。街边店铺中时而传出悠悠的茶香,时而传出快餐的“现代”味道,两种气味融洽地相处,映射出北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体现出博大的胸襟。一个城市的气息,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从不同的气味中,我闻出了北京古朴博大的个性。
北京,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在不同的地方可以感觉到不同的气息。在颐和园里,嗅到那泥土散发出的清香,走在林荫道上,吐垢纳新,得意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在故宫里,看着高大的宫殿,接近它,嗅到那岩石冰冷的气息,还有那木柱上散发的木香,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历史的气息;在胡同里,看到热腾腾的白气,嗅到各种小吃的香气,可以感受到深远的民族文化;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嗅到汽油的味道,可以感受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多元的城市中拥有多元的气味,它们无不展现着北京的精气神,感受到北京是个历史文化悠久,充满朝气、蓬勃发展的城市,这个城市拥有的气息也是我所热爱的,这所城市弥漫的气息也是我所向往的。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