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一中东校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2、图1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墓葬的3世纪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耙地的劳动情景。据此可知当时
图1
A.牛耕技术普遍推广 B.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C.男耕女织的生产状况 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3、下表是中国古代冶金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 )
春秋时期
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
秦朝
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铜、铁兵器约4万件
汉朝
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冶铁以煤为主要燃料;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兵器更加坚韧锋利
A.铁器出现的时间不应早于东周时期
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
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
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于社会生产
4、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了一条长7英里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 500英里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实质上反映了
A.运河交通的优势 B.煤炭市场需求增大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5、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简表(以1913年为100%)。据此推断( )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8
40
89
100
英国
44
62
85
100
美国
11
93
89
100
A.资本主义各国迅速完成城市化 B.英国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
C.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显重要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新的社会流动,内容大致包括含义相左的“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内容,从职业分层角度看,社会流动出现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明显加速 B. 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连为一体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弊端显现 D. 科技革命助推社会结构的调整
7、《中国的历史:绚烂的世界帝国一隋唐时代》描述: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这里不仅是大米和食盐交易之地,而且还从事金银器、丝织品、木材、茶叶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城内“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据此可知
A.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B.商帮兴起,专门贸易发达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运河开凿,经济重心南移
8、下图为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建立的贸易据点及路线示意图。殖民者的商业活动客观上
A.加速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 B.促成了区域商业中心的崛起
C.拉大了东西方的经济差距 D.推动了东南亚地区走向联合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明当时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 B.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采取混合经济的模式走出“滞胀” D.逐步走上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
10、“它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主要是美英两个国家为维护战后自身利益而进行斗争、达成妥协的结果,带有明显的西方金融霸权主义的色彩。”“它”指的是
A. 雅尔塔体系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欧洲经济共同体
11、下图是唐都长安东市局部示意图。
该材料体现唐朝( )
A.雕版印刷盛行 B.市坊制度已经被打破
C.市场管理规范 D.杂剧等娱乐设施普及
12、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 B. 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
C. 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D. 上海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
13、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14、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
措施
出处
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腾空房舍,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
《后汉书·皇甫规传》
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 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
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
15、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
A. 加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B. 保障了国家城市化战略的实现
C. 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 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16世纪伊始,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1500年至1800年之间,可能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从18世纪开始直到现在,世界人口持续增长,营养改善是促进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小麦、稻米、蔗糖、苹果等,从欧亚大陆来到西半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物种交换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图7为18—19世纪的棉花贸易部分示意图。依据图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英国棉纺织业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西汉、明朝)的商业城市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分别提取图1、图2的城市分布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19、(14分)从一定意义上说,铁路是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6年,上海洋商擅筑铁路……火车开行后,六月间有压毙人命之事。经该道(上海道)会商英领事,饬令停止行驶……
1880年,内阁学士张家骧上《未可轻议开造铁路折》:“洋人工于贸利,其从旁觎,意想可知。设或借端生事,百计要求,则将何以应之?”
1880年,李鸿章上奏:“(铁路修筑)每里需银自数千两至数万两不等……刘铭传所报暂借洋债,亦系不得已之办法……顾借债以兴大利,与以济军饷不同。盖铁路既开,则本息有所取偿,而国家所获之利又在久也。”
1881年,刘坤一上奏:“此项铁路火车,有妨民间生计。只此货物之流通,如使尽为火车所揽,则穷民向恃车马人力运负以营生者,约数万人,讵不失业?”
1887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奏:“今开平矿务局,于光绪七年创造铁路二十里。后因兵船运煤不便,复接造铁路六十里,南抵蓟河边阎庄为止,此即北塘至山海关中段之路,运兵必经之地。”
——依据《光绪东华录》《李文忠公全书》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铁路运输路线长度增长(单位:万公里)
表3
年份分类
铁路营业里程
电气化里程
1952
2.29
——
1978
4.86
0.1
1985
5.21
0.42
1990
5.34
0.69
1995
5.46
0.97
1997
5.76
1.2
——《改变中国——中国的十个“五年计划”》
(1)近代以来,“铁路之议,历有年所,毁誉纷纭,莫衷一是”。据材料一任选一种态度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铁路修建之争的启示。(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原因。(6分)
高二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答案
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5:CDBCC; 6——10:DCBAB; 11——15:CBBD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原因方面: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等;物种交换是人类由分散到整体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 (6分)
影响方面:物种交换有利有弊:提高粮食产量、推动人口增长、改变饮食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病菌传播带来的灾难、破坏生态环境等等。(8分)
17、示例1: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2分)
18世纪以来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推动(2分);殖民区域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发展(2分);印度和美国提供了丰富的原料(2分);政府的关税及其他政策的保护等因素推动英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2分),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棉纺织业大国(2分)。棉纺织业带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繁荣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1分)
示例2:棉花贸易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2分)
印度是传统棉织业发展大国。近代以来,英国通过进口棉布关税政策(2分),沉重打击了印度传统的棉纺织业(2分)。美国内战加剧了英国对印度棉花的需求,(2分)工业革命后,在英国棉布的冲击下,(2分)印度沦为英国重要的棉花产地和棉布销售市场(2分)。棉花贸易成为英国殖民扩张和对外商品输出的重要手段(2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1分)
18、发展趋势:数量增多:分布区域发生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城市功能由政治中心为主向商业城市转变。(4分)
图1: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与汉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均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4分)
图2: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沿海:部分商业城市位于大运河沿岸:来元以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沿海城市的兴起。据此判定图2为明朝。(4分)
19、(1)表明态度(1分)
支持者理由:铁路修建利于加强国防;促进近代经济和工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推动政府自强。(3点5分)
反对者理由:加剧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经济;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影响百姓生计。(3点5分)
启示:社会环境是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任意一点2分)
(2)特点:80年代铁路发展速度加快;科技含量增加。(2分)
说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府支持;第三科技革命的推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