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双休日作业15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一项是 ( )
A.确凿(záo) 骨朵(gū) 依偎(wēi) 鲜为人知(xiǎn)
B.粗糙(cāo) 秕谷(bǐ) 殷红(yīn) 蹑手蹑脚(niè)
C.地壳(ké) 半晌(shǎng) 锨刃(xiān) 面面相觑(qù)
D.香蒿(gāo) 倏忽(shū) 叶鞘(qiào) 人声鼎沸(fèi)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这个人到了陌生的地方就容易晕头转向,不知道哪是东,哪是西?
B.晚上,屋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父、子俩的翻书声和窗外三、四只蟋蟀的鸣叫声。
C.在两幅画前我感到了一种心灵的震撼,也许是达到了与艺术家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D.“怠慢了时间,也就怠慢了生命,”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珍惜现在。
3.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 )
A.这部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不可思议。
B.格力集团能有今天,与其苦心孤诣的经营是分不开的。
C.他从椅子上站起来猛然觉得头一晕,身子情不自禁倒下去了。
D.瞧,小羊羔终于从羊妈妈体内脱颖而出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青岛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海滨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无数英勇无畏的工作人员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泪的代价。
D.目前,全球用水增长速度达到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由此导致水资源短缺状况加剧。
5.下面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是: ( )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_____________,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①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②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③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④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油绿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A ②①④③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①③
二、填空
6.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下面的方框内。
脊梁 缘由 人迹罕致 面面相觑 著作等生 鲜为人知
烦燥 凄楚 粗心大意 蹑手蹑脚 相依相偎 远度重洋
订正
7.默写
(1)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无限趣味。
(4)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酸又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突出表现了山涧的什么特点?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9.初一年段准备组织一次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事先做好如下工作。
初一年段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表
阅读目的 汲取文学素养 应付考试 消遣 其他
人数比例 25% 55% 12% 8%
( 1)通过对以上表格内容的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
( 2)对所阅读的名著,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请简要说明理由。
书名:
理由:
10.口语交际。
陈老师得知李欣然同学最近常在课堂上看《三国演义》后,打算找她谈话,以达到既保护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她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如果你是陈老师,你怎么说才能使李欣然同学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
三.阅读理解。
(一)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
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仕:做客. ②坐:因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生而不识菱: ②席上食菱:
③或曰: ④欲以去热: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3.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二)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两句就一直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是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宅邸走出来,衣着华丽,面带笑容,手牵着手。他们的表情是那么自信,那么快乐。也曾看到一群人结伴在湖上坐船,大声嬉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二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姐也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家,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的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姐都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默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姐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
于是我开始有了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住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源,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衰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里用功读书。”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了。
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菜蓝子。我们买的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回家途上,遇到了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
“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
“今年刚刚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
“啊!你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的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的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
14.文章开头引用外国民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全文看,作者最初对“幸福”的认识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幸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和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和作者都感受到了刹那的幸福。从文中看,母子“一刹那”的幸福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结尾说:“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了本文,也许你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请根据文中作者对“幸福”的感受,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宥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夂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请以“ 也美丽”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初一语文双休日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4.D 5.C
二.填空。
6.躁 至 身 渡
7.略
8.(1)花落、月出、鸟鸣、春涧 表现了山涧的幽静沉寂。
(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9.(1)① 名著阅读的目的,趋于功利化。②名著阅读还未被真正重视。③名著阅读现状堪忧。
(2)要写对名著,说清理由。
10.李欣然同学,《三国演义》确实是一本好书,但如果在课堂上偷偷地看,既影响课堂学习,又使阅读乐趣大打折扣,我看还是在课后看比较合理,你说呢?
三.阅读理解。
(一)11.(1)表承接 (2)吃 (3)有人 (4)去除
12.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3.这个故事是说一些人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强辞夺理,结果更被人取笑和看不起。
(二)14. ①照应题目;②引出后文作者对“幸福”的疑问和体会。
15. (1)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或:幸福似乎总在别人身边,总在遥远陌生的地方)
(2)①因为距离, 没有具体的接触,只看到表面的衣着华丽、谈笑风生,所以觉得陌生人幸福 ;②因为熟悉的人没有距离 ,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比如母亲天天以泪洗面 , 二姑妈受欺负,大姐的悲戚 ,所以比较熟悉的人好像不怎么幸福。
16. 母亲感受到儿子既聪明又孝顺是一种幸福 ;儿子看到了母亲开心的笑是一种幸福 ;日子虽然清贫 ,但母子俩感受到这种亲情就是一种幸福。
17. 强调当时的幸福感是过去从未感受到的;强调当时的幸福感是用心体会所得。
18.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回答能扣住题干要求即可。
四.作文。
爸爸的鼾声也美丽
不止一次地听妈妈说,爸爸的鼾声很有韵味。爸爸的鼾声不只是一味的“呼噜”,还有此起彼伏的变化的悠扬之美,仿佛乐器奏出的曲目似的。我撇撇嘴,哼,爱屋及乌罢了,一己之见,鼾声再美,能像音乐吗?
有一段时间,小姨从乡下来城小住。于是我与爸爸同眠,这下还真领略了爸爸的鼾声之美。
起初几天,我被老爸的鼾声折磨得难以入眠,我恨不得掐醒老爸。可当我听了妈妈的劝,尝试着用欣赏的心态听老爸的鼾声的时候,渐渐地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
夜深人静,只听见一种细微的声音从老爸的鼻子里渐渐的呼出,慢慢地,声音粗犷起来,就像早晨码头边的摇橹声伴着厚实悠扬的号子。一会儿,“呼噜,呼噜……”更加清晰了。顷刻间,江南水乡码头上的一片繁忙景象消失了,随之而来的鼾声如同一架拖拉机突突地驶过来,它大概行驶在松软的土地上,厚重而苍茫,这声音让人很容易想到北大荒的秋天。
不一会儿,爸爸的鼾声似乎又提高了点儿,颇有节奏似的,就像一个大型的打击乐队,丁丁冬冬地重复着一些拍子。
忽然,鼾声猛地一提,声音更加凝重,质感更强了,如同盛夏的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雷声。渐渐地,声音缓和下去。“轰……”又一个隆隆的雷打了过来。“咔”鼾声一下子消失了,悄无声息,耳边像缺少了什么。片刻,“呼噜……”重又打破了沉静,如同飞流直下的瀑布倾泻到谷底,发出洪钟一样的回音。然后,鼾声渐渐平缓下来,此时像一组民族乐器背对着落日,在空旷无人的田野上演奏着无比熟悉的乐曲。渐渐地,渐渐地,鼾声消失了……天亮了,世间恢复了一切形形色色的声音。我老爸的鼾声还真有一些韵味啊。
对了,老爸的鼾声还吓跑过小偷呢。那是一个月光朦胧的夜晚,老爸老妈干了一天的活,一上床就睡着了。我却头痛得无法入眠。突然,我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睁开蒙眬的睡眼一看,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一个小偷正探着头偷偷地往里面看呢。我想弄醒老妈,她翻了一个身又睡了过去。我想弄醒爸爸,掐了他几次,爸爸都没有反应,依然是鼾声悠扬。正当我再一次用力掐爸爸时,爸爸的鼾声陡然加大,小偷以为是爸爸故意装的,调头跳下去就跑了。第二天,我讲起了这件事,老妈以为我是在做梦,老爸好歹不信,直到我让他们看看小偷留下的脚印,他们才相信了。
生活中,有很多事,换一种眼光或者心境去看,结果肯定会大相径庭。在我的眼里,老爸的鼾声也美丽!
点评:
夜里的鼾声本来是挺烦人的,可是在儿子眼里,爸爸的鼾声如同多变的乐曲一样。全文没有一处提到“亲切”“美丽”等字眼,但字里行间无处不流溢出小作者的自豪。结尾卒章显志,揭示出以欣赏的眼光看问题,鼾声也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