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指秦统一六国以前,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形成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各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而此时,教育已经开始向乡民普及,打破了以往学在官府的局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新士人。这些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主张积极入世。
释家: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
道家: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
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三教九流
“九流” 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杂家 农家 纵横家
三教九流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儒家
儒 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深刻地影响著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也给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
孔子的主要思想:
核心是仁和礼(克己复礼,内仁外礼)。
治国以礼,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
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仁
礼早在远古时就已出现,然而它的形成却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到了周朝,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的制度,其范围之广,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到了孔子时代,礼乐崩坏,孔子却用尽一生的时间去推行周礼.
礼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礼
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
分粥事宜
七个人分一锅有限的粥,你有什么办法实现最大的公平与和谐?
方法一: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二: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每次的粥都一样多,就象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提示
在文化传统上,中国人似乎倾向于采用第1种方式,中国人相信德行的力量;西方人则倡导第2种分粥方法。西方人相信,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有制度才可以体现公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与“不及”都不是恰到好处,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宋时秦桧的私人密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到家了。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就被秦桧除掉了。
孟子的主要思想:
张扬性善说。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者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宣扬民本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提倡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的主要思想:
张扬性恶说。认为人得本性没有礼义,所以人必须勤奋地学习礼义来培养品德。同时荀子主张用法制措施来落实礼乐。
义
主題思想
礼
信
智
恕
儒家
仁
道 家
道 家
一、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勤劳聪颖。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道德经》一书共81章。这本书反映了老子的基本思想。是道家的第一部经典。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二、道家奇人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生于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庄子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一生贫寒,曾卖草鞋为生,赊米下锅。
庄子所处时代,列雄争霸,天下昏暗无道,庄子辞官归隐,宁愿过贫困生活。楚威王曾使厚币迎之,并许以为相,他笑而谢绝,“曳尾于涂中”以自快。
他被唐玄宗追封为“南华真人”。
道家的主要思想: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庄子 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
因此,道家主张无为,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顺应自然的法则,才能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即道家说的“天人合一”。
抱朴守真----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所以庄子提出 “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才是人的自然常态。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无用之用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强调“无用”,并不是为一切“废物”辩护,而是在提醒才智之士不可急功近利而为治者所役用,否则后患便无穷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庄子生当乱世,深深地觉察到在乱世里,“无用”于治者实有“有”于己——不被官僚集团 所役用对自己实有很大的益处。
主題思想
道家
清心寡欲
消极无为
返璞归真
自然和谐
墨 家
一、墨子其人及墨家的社会背景
(一) 墨子生平
墨翟,鲁国人。墨子曾经学习儒家学说,但认为儒家诸多礼节要求过于繁琐,许多观点在实际中实行起来太困难,于是针对儒家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战国时墨学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而经过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由显学逐渐变为绝学。
(二)墨子个人品性
1、品德高尚:墨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品德极为高尚的少数人物之一
其一,生活目的: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
墨子出身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天然的同情,对民众的疾苦极度关心,为天下兴利除弊是他一生积极奔走的唯一目的。
其二,生活态度:生活简朴,辛勤劳动,以苦为乐
自称“鄙人”、“贱人”,一生生活简朴,和学生一起辛勤劳动以吃苦为乐,是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奋向上的民族精神的渊源.
2、重视实践,对自己的政治与人生主张一贯身体力行。
3、令人敬佩的坚定的精神信念
和孔子一样,墨子即使是在最失意的时候,也没有怀疑过自己的信念。
4、勤奋好学
墨子虽然一生变动未安,但和孔子一样十分好学,无论何时都坚持学习。
《墨子-贵义》记载,墨子南游卫国,车厢里装了很多书,弟子看了觉得奇怪,认为出门何必带这么多书呢。墨子说,从前周公一早读书上百篇,晚上会见七十个士,我既不做官也不种田,怎么敢不读书呢?
5、重科技而善发明
墨子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他不仅有杰出的思想能力而且有杰出的实践能力,是一位手艺精湛的发明家,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用木料拼成的木鸟,能在天上飞一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发明了云梯,甚至还用自己发明的工具和楚国的公输盘较量,不战而屈人之兵,“止楚攻宋”。
墨子既拥有广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又拥有多方面的技能,是一个集思想能力实践能力于一体,德才兼备的全能型人才。
(一)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
1、“兼爱”
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出现各种祸患,比如君臣的不惠忠、父子的不慈孝、兄弟的不和谐等,原因就在于人们只爱自己不爱别人,或者不能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兼爱,则一切社会问题、政治纷争都将不复存在,或即便存在也容易解决。
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之同与不同
同:都认为人应该爱人
不同:
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差,不分亲疏,不分先后,把人与人之间看成是相同族类中各分子之间的完全平等的关系,从而认为人应彼此互爱。
儒家“仁爱”是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爱人之道。
2、非攻
墨子反对攻打别人的国家,因为战争亏人最多、不义最甚。
3、尚贤尚同
尚贤就是不论贫富,任人唯贤;尚同就是天下一齐,上下同心。是兼爱思想在行政上的应用。
4、墨子的节用节葬及非乐思想
墨子出身下层,站在平民立场关注平民阶层的利益,努力要消除人民的三患,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根据兼爱的原则,对上层的王公大臣作出节用、薄葬、非乐的要求,自然是合乎其学说逻辑的。
主題思想
墨家
尚贤
非攻
兼爱
法 家
韩非子其人与伦理思想
(一)韩非子其人
韩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战国末期韩国公子,韩非是我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据说他有口吃的毛病,与李斯同为荀况的学生。当时韩国在战争中屡遭失败,丧师失地,在强大敌国西秦的武力威胁下,面临亡国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韩非曾多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但建议未被采纳,于是退而作《孤愤》、《说难》、《五蠹》等十万余言。
韩非的政治主张未被本国统治者所接受,却得到了秦王政的赏识,秦王读了《孤愤》、《五蠹》等文章后,特别仰慕韩非子”
韩王听说秦国有攻打韩国的意图,就派韩非当使者,劝说秦王放弃攻韩。结果是游说没有成功,没有完成使命,韩非本人却被秦王留了下来。秦国比别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彻底地实行了韩非的学说,后来任用商鞅推行法家思想,实力增强,一统六国。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观,认为人性的基本点就在于一种人人为自己打算的自为之心,如做车子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做棺材的人希望人死的多,不是做车子的人善而做棺材的恶,而仅仅是利益的驱动。人不富贵不会买车,死的人多卖的棺材就多,君臣父子夫妻等一切关系都以利益为转移。
在韩非子看来,人与人之间除了利害关系就不会有别的关系,企图用道德来调节社会人际关系是无济于事的,相反,讲仁爱,不仅不能止乱,反而姑息养奸。
比如,他曾举“不才之子”来说明。他说“不才之子”为恶,父母怒之而不改,乡亲讥之而不为动,师长教之而不为变,只有官吏捕头拿着刑具来了才因惧怕而变其节易其行。为什么呢?其不改恶行,是因为作恶可以得利;其改变恶行,是因为改变可以避免受刑,无论行为的改变与否,都体现着趋利避害的永恒人性。
韩非子认为人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因此建立起了重法制而轻视甚至否定礼义道德的伦理及政治思想体系。
法治思想主张国家以法治国,而且必须严刑峻法。
术治思想主张国君根据人的能力授予官职,按照官职的名分责求臣下的功效,掌握生死大权,考核群臣的才能。
势治,国君要树立和依靠至高无上的权势来进行统治。
当堂检查
张扬性善说。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者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孟子
当堂检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当堂检查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墨子
当堂检查
“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
孔子
当堂检查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
韩非子
*
3
介紹一
介紹二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对中国的伟大贡献
內容介紹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区别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
8
主題思
13
法
儒与墨
儒家,亲亲之爱,有区别的爱。儒家有等级之分
分歧
墨家,兼爱,博爱。墨家,平等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
8
主題思
13
法
儒与道
儒家积极入世,有为。尚贤,重礼乐,重形式。追求名利
分歧
道家,消极避世,无为。不尚贤,崇尚大行其道,不重形式,淡泊名利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
8
主題思
13
法
儒与法
儒家主张“人”治,强调人文教化。性善论,倒退到周代
分歧
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性恶论,与时俱进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
媒 介 计 划
总结:
儒家是儒士,人性善,关注文化。亲亲之爱,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家庭文化,人际关系。学而优则仕,造就了读书做官的文化。中庸之道,塑造了国人含蓄,保守,圆滑的性格。正义自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24
儒家思想详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
媒 介 计 划
总结:
道家是隐士,人性善,关注人生。崇尚自然和谐,追求精神解放,心灵自由。对我们后世的人生追求提供了蓝图。
墨家是侠士,人性善,关注社会。提倡人人平等博爱和平,提出了和谐社会的蓝图。意义非常之伟大。
24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
媒 介 计 划
总结:
法家是谋士,人性恶,关注国家。提倡依法治国,明令典刑,为社会的法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儒家,主张倒退到周朝时代,道家主张倒退到原始社会,法家讲究与时俱进,充满变革思想。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