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一剪梅》 课件 共4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一剪梅》 课件 共41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4 18:1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佳作
李清照?(1083-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济南人。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赵明诚经常外出为学为官,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赵明诚病死后,目睹国破家亡夫死,清照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热爱自然、伤春愁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感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有《漱玉集》。??
被誉为
她的作品主要有: 《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漱玉词》
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呢?

这是一首闺情词。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到远处去上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引自元人伊世珍《嫏环记》)
读懂《一剪梅》: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诗 作。
朗诵练习
一剪梅
李清照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关于词牌“一剪梅”的由来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
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玉簟秋
 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红藕香残玉簟秋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
  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与李璟的《山花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有异曲同工之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吗?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独: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孤寂,我换上秋装,独自荡舟水上。
一个“独”字用的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云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空中飞来,故称“云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倒装句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
 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鸿雁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上阕
写女诗人的独居生活
下阕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
花自飘零水自流” 蕴含的意义是什么?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
“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
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
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
下阕
以抒情为主
抒发了女词人寂寞 相思之情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朗读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披肩,独自登上木兰小舟。?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啊也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
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涩涩的味儿却又
涌上心头!
知 识面扩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勾勒环境
叙写情事
神驰遐思
借景抒情
直抒胸意
《 一 剪 梅 》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