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酬郭给事》——赏析王维“状物以达情”的艺术手法(课件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酬郭给事》——赏析王维“状物以达情”的艺术手法(课件25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4 18:1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积雨辋川庄作》
——赏析王维诗“状物以达情”的艺术手法
《山居秋暝》《酬郭给事》
李燕 2020.12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积雨:久雨。辋(wǎng)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空林:疏林。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饷:送饭食到田头。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农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形容广阔无际。阴阴:幽暗的样子。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鸟的宛转啼声。黄鹂:黄莺。。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鹭鸟,金色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习静:谓习养静寂的心性。亦指过幽静生活。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清斋:谓素食,长斋。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
颈联写诗人的独处参悟。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海鸥”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尾联写远离世俗之志。诗人借用了“争席”和“海鸥”两个典故,宣称自己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再也不被人猜忌,足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作者远离尘嚣、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试着赏析本诗“状物以达情”的艺术手法。
“诗中有画”
情景关系
选取了****等意象,
刻画了****等特点,
营造了****的氛围,
抒发了****的情感。
“状物以达情”
空林、烟火、早炊、饷田
——田家生活的祥和充实,和谐美好;
水田、夏木、白鹭、黄鹂
——山林环境的清幽静谧、富有生机;
朝槿、露葵
——诗人参悟花开花落,享用素食清斋,隐居山林的怡然自得。
鉴赏全诗:
此诗以鲜丽生新的色彩,描绘出夏日久雨初停后关中平原上美丽繁忙的景象。前四句写诗人静观所见,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
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恬静优美的辋川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和谐、情景交融的意境。
全诗写景生动真切,生活气息浓厚,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怡然心境。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实亦自指。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诗中有画”——诗情画意、诗意盎然
首先是构图美。画面上部是晴空、朗月和隐约的山峰,中部是苍劲的松林和林间的清泉、山石,下部是山脚的竹林和林边的荷塘。天上的明月照着松林、清泉和山石,清泉流下山,流进荷塘,河边洗衣归来的女子,穿过竹林,走回山村。明月、流水和人物把三部分联成一体,诗篇对之依次写来,从容自然,又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纵轴山水画。
其次是色彩美。诗人善于用色彩渲染意境,他喜欢用青、绿、白诸色创造恬静的意境,给人淡雅清新的美感。此诗中的月、松、竹、荷、山石的主色是绿和白,整幅画的青绿色的基调配得十分和谐素雅,符合诗人隐居习静的心境。
最后是人格美。本诗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社会之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细致感人的刻画,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精讲精练
酬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情,将情感寄托在景物的描绘中,表情达意不落俗套。
B. 首联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户重叠,楼宇高耸,在落日余晖下,显得很壮丽。
C. 颔联写郭给事值晚班的场景,通过对比手法,用钟声和鸟鸣表现出环境的幽静。
D. 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写诗人自己虽想勉力追随郭给事,无奈年老多病,还是想辞官归隐。
选C,“对比手法”错误,应是以动衬静,用钟声、鸟鸣反衬环境的幽静。
2. 诗人是如何抒发对郭给事的颂扬之情的?(6分)
此诗颂扬郭给事,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情,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①首联通过自然景物颂扬郭给事的德高望重。“洞门高阁”写出其地位显赫,“霭余晖”写其沐浴皇恩,“桃李阴阴柳絮飞”暗示其门生弟子满天下。②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郭给事的奉职贤劳,居官清廉。借疏钟、啼鸟反衬环境清幽,暗示讼事无多,时世清平。③颈联通过细节描写凸显其兢兢业业参决国政的形象。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下达,不辞辛劳。
感谢您的观看
2020.1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