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故都的秋》课件 (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故都的秋》课件 (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4 14:2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标题《故都的秋》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故—— 怀念、眷恋。
秋—— 秋景,秋往往给人落寞惆怅之感。
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五幅秋景图
秋院
秋蕊
秋蝉
秋雨
秋果
自然之秋
在这五幅图中,选出你最有感触的一幅图,分组讨论:
哪些语句突出了“清” ?哪些语句突出了“静”?哪些语句突出了“悲凉”?
合作探究
自然之秋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景物
手法
牵牛花
秋草
破屋
以情驭景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景物
手法
牵牛花
秋草
破屋
以情驭景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北山》)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退居南京,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清静闲暇中隐隐透出作者内心的落寞悲凉
驯鸽的飞声
秋蝉的残声
息列索落的雨声
都市闲人的互答声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听觉
嗅觉
触觉
秋蝉:生命衰亡的情趣体味
秋雨:秋雨声、互答声
秋果:颜色
从小丧父,饱尝了生活的艰辛。成年之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
1921-1933年里,郁达夫进行创作,宣传革命。由于白色恐怖威胁等原因, 辗转各地。
东北沦陷,北平也将遭受践踏,1943年,他来到北平,怀着最后再看一眼“故都”的秋色这样沉重的心情,写下此文。

人生之秋
作者为什么唯独钟爱这种悲凉的美呢?
人生之秋
颠沛流离的人生况味
抑郁善感的个人气质
悲凉
拥有独特的审美追求
中国古典文化
西方唯美主义
日本传统美学
文化之秋
传统的悲秋:
把秋愁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
郁达夫的悲秋:
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其中,却并不是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
作 业
以“中国古代文人与秋”为话题,写一篇小评论。
?
《故都的秋》
教学阐释
1
教材解读
学情分析
目标定位
基本理念
2
3
4
6
7
5
课程设计
方法选择
教学重难点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核心素养的界定,本课更适于从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需要学生在审美体验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一方面重在引导学生领悟郁达夫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基本理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需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方面重在引导学生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本课主体部分设计为“自然之秋”“个人之秋”“文化之秋”,层层深入,结构清晰。

基本理念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秋果”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教材解读
学生学过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情怀。

学情分析
1.分析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
2.了解本文“景”与“情”的关系,分析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
3.理解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


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
分析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
理解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圈点批注法。进行积极思维和个性化理解。
2.诵读法。反复朗读文章,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感受语言形象。
3.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方法选择
(一)导入
展示有关秋的诗句
设计理由:创设情境,为下文鉴赏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做铺垫。


课程设计
(二)整体感知
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你哪些信息?
2.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3.作者写了哪些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的秋味?
设计理由: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其预习情况,为下面分析文本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
(三)自然之秋
重点分析秋院
配乐读、赏意境、品意象、悟手法
设计理由: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笔下的秋味。思考作者为何选取萧条、破败、幽冷的秋景来写,体会悲凉。


课程设计
(四)个人之秋
作者为什么唯独钟爱这种悲凉的美呢?
1.颠沛流离的人生况味
2.抑郁善感的个人气质
3.拥有独特的审美追求
设计理由:结合个人简介,引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会有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课程设计
(四)个人之秋

设计理由:读完作品再读作家这个人,有时可能比直接先了解作家再读作品效果更好,因为前者是带着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来印证心目中的作家,而后者是人物先行的知人论作,有时不利于考查读者的推断能力 。


课程设计
(五)文化之秋
传统的悲秋与郁达夫的悲秋有何不同?
设计理由:层层深入,引导郁达夫悲秋独特的情趣。
(六)作业
以“中国古代文人与秋”为话题,写一篇小评论。
设计理由:迁移拓展,旨在引导学生认真做好课外阅读,丰富文学素养,提高鉴赏水平。


课程设计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