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作者简介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涉世不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三吏”、“三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人生经历
秋兴八首(其一)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秋兴》,即因秋引发感慨(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本诗作为第一首,给全组诗歌定下一个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
创作背景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衰败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沉。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山上雾霭阴沉接地。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一叶孤舟系在江岸,像系着我思念故园之情。
深秋季节,人们在赶制新衣,傍晚站在白帝城高处,可以听到急促的捣衣声。
诗歌解析
秋兴八首(其一)
诗歌解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塞上风云接地阴
艺术技巧
1.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2.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整,文气流荡。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衰败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沉。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山上雾霭阴沉接地。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一叶孤舟系在江岸,像系着我思念故园之情。
深秋季节,人们在赶制新衣,傍晚站在白帝城高处,可以听到急促的捣衣声。
背诵
咏怀古迹
(其三)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时间: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3.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诗歌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的普通民家。汉元帝建昭元年,征集天下美女进后宫,王昭君被选入宫。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提出了和亲的要求。汉元帝派人到后宫传话,宫女们在皇宫犹如鸟儿在樊笼,都争着想出去,但一听是去荒漠遥远的匈奴,一个个起劲的劲头顿时就没了,不甘心做白头宫女的王昭君毅然请命,自愿去匈奴。昭君出塞和亲时望着漫天黄沙,孤雁南飞,不觉幽思自叹,无限感伤,便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寄托了浓厚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南飞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而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昭君出塞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王昭君入选皇宫。汉元帝命令宫中的知名画师毛延寿为各位佳丽各描肖像一幅,以便挑选。那些出身富贵人家的千金们无不重金贿赂画工,以图毛延寿能手下留情,在画卷上为她们增添姿色。王昭君家境贫寒,没有多余的财物来贿赂画工,也不愿意干这种龌龊之举。更何况她自恃美冠群芳,鹤立鸡群,根本就用不着欺瞒天子。毛延寿心里生出报复之心,故意把王昭君的画像描绘得十分平庸,甚至在画像的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使汉元帝对王昭君顿起嫌恶之心,始终不曾召见。直到昭君自请和亲,才被汉元帝发现她的真实相貌,十分不甘,彻查之后发现事情缘由,便将毛延寿以欺君之罪问斩。
“画图省识春风面”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昏黄的大漠。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读懂大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歌鉴赏
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对仗工整,写出昭君的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悲愤之情、伤悼之意
正面写昭君的怨恨,
寄托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诗人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创作背景
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啸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回旋。
无边的落叶萧萧地坠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奔来。
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命运艰难,可恨鬓角又像著了繁霜,穷途潦倒心灰冷,因病戒酒不举杯。
读懂大意
诗歌鉴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凄冷、孤独、悲凉
诗歌鉴赏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景象壮阔,秋意正深,肃杀之气已遍临天下。
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变“叶”为“木”,生机尽丧,增加萧索之感
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使人联想到时光的易逝与永恒。
诗歌鉴赏
悲秋:秋景萧索,悲凄感受
深沉蕴藉
作客:寄居他乡,思乡情浓
常作客:久居他乡,倍感凄凉
万里:离家万里,思乡之悲
登高:登高所见,凄苦悲凉
多病:疾病缠身,多愁善感
独登台:重阳佳节,独自登高
百年:迟暮之年,漂泊无依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歌鉴赏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国家艰难,个人艰难。
常年漂泊,生活“艰难”(承接“万里”)
生活艰难,心中“苦恨”
艰难苦恨,致使头发花白——“繁霜鬓”
衰老多病,潦倒不堪
欲借酒浇愁,偏因病戒酒
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情感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羁旅异乡
晚年多病
国难家愁
因病断酒
艺术成就
1.对仗工整,音调铿锵
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角度虽有不同,但皆围绕诗歌中心——悲秋。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虽内容丰富,情感复杂,却一气呵成,形成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