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2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4 18:4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第一课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文学家、政治家。作品集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两度为相,进行变法革新,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作者简介
“记”
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分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记”,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
文体知识
1、记亭台楼阁:

2、记游:

3、记(事)物: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核舟记》
文体知识
王安石34岁时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本文。
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写作背景
褒禅山( ) 庐冢( )
有碑仆道( ) 窈然( )
无物以相之( ) 何可胜道( )
安国平父( ) 华山 ( )
bāo chán
zhǒng

yǎo
xiàng
shèng

huá
字词正音
朗读课文,梳理内容
朗读课文
第一部分( ):
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第二部分( ):
借游赏经历抒发有关治学的议论。
第三部分( ):
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整体感知
1、2自然段
3、4自然段
5自然段
平旷
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略述前洞后洞概况
前洞
后洞
第二自然段


对 比
补叙出洞后的心情





09:42
游褒禅山记
10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后文的说理议论作铺垫。
阅读思考



第三段阅读思考
1、作者认为“求思”需要哪些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哪一条件?

“有志”“尽吾志”
阅读思考
2、作者强调如何“求思”方能无悔?
仆 碑
其文漫灭
音 谬
古书之不存
谬 其 传
何可胜道也哉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逻辑严密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09:42
游褒禅山记
14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09:42
游褒禅山记
15
游褒禅山记
记叙
议论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
后洞:窈然,甚寒
游洞
入之愈深

进愈难

见愈奇
随怠者出,所以
至少
记少
乐少
悔:不得极游之乐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无悔矣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其次还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
博大精深大学问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求学之力
求学之客观条件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随之出者—
游洞之力—
物(火把) —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 ”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慎取
作者在记叙记游,议论说理。由“仆碑”上的文字的谬误,阐发“深思慎取”的治学观点。由游后洞的经历,阐发“有志”和“尽吾志”的观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文本特点
2、文笔简洁,蕴含深意
本文语言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文本特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本特点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详写“前洞”概况,略写“后洞”概况;详写游览后洞及“尽吾志”的观点,略写“仆碑”及其引发的感悟。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 (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小卡片
09:42
游褒禅山记
23
拓展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
学习本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