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苏轼 
 苏轼 (1037-1101 )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 
zhào 
niǎo 
hè 
lí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í 
jiè 
‖预习检测 
 “赋” 
‖文学知识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 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走近苏东坡 
苏洵对苏轼、苏辙的教育竭尽全力,他鼓励儿子要像“轼”一样,登高望远,积极上进,又要像“辙”一样为人忠厚,处事稳妥。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宋四家(书法) 
三苏 
苏轼像 
苏轼书法 
22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自请外调杭州 
密州 
徐 州 
湖州 
元丰三年黄州 
元丰七年汝州 
哲宗元年回京 
自请外调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59岁惠州 
62岁儋州 
逝世常州 
‖苏轼的仕途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背景介绍 
‖黄州苏轼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50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如《步东坡》、《别东坡花树》等,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黄州的“赤壁”因苏东坡而名。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顺序: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诵后感知 
“主”缘何而悲: 
客倚歌而和,箫声哀怨悲凉 
 ↓↑ 
美人可望难即,理想难以实现。 
 
外因 
内因 
何为其然也? 
‖全文梳理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1、游 月出 写景 乐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天 
 怨慕 
2、乐 歌 箫声 承上写“乐”启下写“悲” 
 泣诉 
 苏子 客 孟德 哀吾生之须臾 
3、 问 而今安在哉 抒情 悲 
 愀然 答 周郎 羡长江之无穷 
 水——逝者如斯 变:天地不能一瞬 清风 
4、 议论 喜 
 月——盈虚者如彼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明月 
5、喜笑 更酌 狼籍 枕藉 
‖艺术特点 
1、景、情、理融于一体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苏轼的散体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  
2、散体文赋 
3、主客问答 
 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示,深层揭示。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喜”的感情变化。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课文总结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或活用现象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2、凌万顷之茫然。( ) 
3、渺渺兮予怀( )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5、侣鱼虾而友麋鹿( ) 
6、正襟危坐( )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8、方其破荆州( ) 
9、夫水,智者乐也。( ) 
10、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倒装句 
名作状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判断句 
被动句 
‖讲后回练 
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②冯虚御风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冯”通“凭”,乘。 
古今异义词 
①七月既望 
古义农历每月十五;今义常用希望义。 
②纵一苇之所如 
古义往、到;今义常用适合、如同。 
③冯虚御风 
古义太空;今义常用空虚义。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常用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今义常形容人容貌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