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李清照词两首》 课件 共3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李清照词两首》 课件 共39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4 20:2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词》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李清照的词创意出奇,工于造语,长于白描。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评清照词:“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闺怨”的传统题材,用以表现女子的生活和情感。但作者多为男性,故所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是代替女子们说话。
李清照是女词家,她的“闺怨词”是独书自我的生活和心灵,是自话自说。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一道特别瑰奇的光芒。?
李清照的创作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有过安逸、美好的家庭生活,也有着国破、家亡、夫死、寡居的不幸人生。故李清照的创作有前后两个时期,生活与心态不同,
韵味与格调也就有别。
二、生平事迹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 ,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
  
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láng]?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前
南渡后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朗读词,找出全词中表现
作者心境的一个词?
2 、参考课文注释,疏通词意。
重点欣赏
大家都抓住了一个“愁”字,那么李清照在
两首词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
何而生愁呢?
怎样入愁
缘愁选景
为何生愁
(一)怎样入愁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
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读诗,
找出定下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二)缘愁选景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2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3、《醉花阴》与《声声慢》同是写愁思,其中所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薄雾、浓云:薄雾淡淡,云霭浓浓。“愁因
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愁绪
满怀。
东篱: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风俗。这里化用了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典故,
一个人重阳赏菊,孤独排山倒海而来,独坐东
篱愁绪飞。
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晏殊“昨夜西风
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重点意象解读
黄花:菊花,有高洁、隐逸的象征,是重阳节
的时令花,赏菊是重阳节的习俗,然而一个人
孤独赏菊时,菊花能勾起人的相思,只会愁上
加愁。
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白居易—“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 阶”
无人陪伴的重阳节,菊花,终究是伤感之花。而
李清照的黄花又有特殊的意味,她是以瘦小的黄
比喻瘦削的自己。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象征
小结词的意境
通过描述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
托了一种凄凉寂寥(萧瑟)的氛围,表达了
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晚”字怎样理解?
既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
的凄苦悲凉。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
北往,伤心些什么?
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移,清照南下避难,所
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在《一剪梅》当中写过“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
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泊困顿,寄寓他
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以死,家人疏
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
内心已满驻绝望。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飘零的身世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三)为何生愁
知人论世:
《醉花阴》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声声慢》南渡后,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
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
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
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
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
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公元1129年8月,
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具体指哪些愁,结合背景加以分析?

亡国之痛
孀居之悲
飘零之苦
晚景之凄
(三)为何生愁








情感基调

《醉花阴》
《声声慢》
闺怨之愁
寂寞
忧郁
家国之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醉花阴》与《声声慢》一首作于早年,一手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这两首词一首写于前期,一首是晚年之作。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生活处境的变化,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出现了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写愁,但在早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而晚年所抒发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两首词在意境方面也是不同的。《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而《声声慢》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重点赏析(时间词、重点词与情感)
这种愁,通过特殊意象体现的漓淋尽致;那么这
种愁是怎样表现的呢?
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炼字、炼句,其他
表现手法等角度去分析。
凉,既是天气带来的体凉,也是孤独寂寞思念
之痛带来的心凉,这里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
法。这种愁,凉彻心扉,一个“透”字,点出
了词人过度思念丈夫的沉重的愁和无法解相思
的无奈之情。
“瘦”,有这样的诗句:“人与绿杨俱瘦”(
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
瘦几分?”词人们以花草树木自喻,形容身形消
瘦、神态憔悴,李清照更添一笔,以对比的手法
突出强调自己比黄花还瘦削,神态更加憔悴,可
谓表达的淋漓尽致。
重点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
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
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
冷之意。这三句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
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
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① 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醉花阴》小结:
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加强节奏感。
一连用十四个叠字, 富有音韵美;层进式地揭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思考:这三句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和表达效果?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
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
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淡酒”“急风”“雁”“黄花”“梧
桐”“细雨”等意像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④造语清新,蕴藉深挚。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李清照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
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