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理解内容,
明确主题;
2.理清脉络,
把握思想;
3.学习手法,
品味语言。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鲁迅临摹作品
鲁迅木刻作品
《狂人日记》
鲁迅设计作品
鲁迅书稿
鲁迅书法作品
鲁迅留影
鲁迅在日本
鲁迅与友人留影
鲁迅与友人留影
鲁迅与友人留影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作者介绍
代表著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理论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且介亭”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杂文的特点是:短小、活泼、犀利、隽永;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题解
“拿来主义”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惹人发笑。鲁迅先生用它突出自己的原则和主张,强调了“拿来”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而国民党政府却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打着“发扬国光”的幌子,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逆流,企图以此来抵制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创作背景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甚至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遗产;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写了此文,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内容把握
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该怎样“拿来”?
思考: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1-2)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1-2)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3-5)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1-2)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3-5)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6-7)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送来”与“拿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
内容概括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1-2)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3-5)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6-7)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送来”与“拿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
第四部分(8-10)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
什么是拿来主义?
什么是拿来主义?
“得了一所大宅子,……,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看见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8、9段
什么是拿来主义?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7段
什么是拿来主义?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7段
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
钉子”(侵略战争/割地赔款)
后果
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
钉子”(侵略战争/割地赔款)
送去主义—— 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
喜,讨一点残羹冷炙”(沦为乞丐)
后果
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
钉子”(侵略战争/割地赔款)
送去主义—— 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
喜,讨一点残羹冷炙”(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 “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对于
洋货发生了恐怖”(全盘否定)
后果
实质
闭关主义—— 封建王朝的惧外、排外
闭关主义—— 封建王朝的惧外、排外
送去主义—— 反动政府的媚外、卖国
实质
闭关主义—— 封建王朝的惧外、排外
送去主义—— 反动政府的媚外、卖国
送来主义—— 资本主义的侵略、毒害
实质
闭关主义—— 封建王朝的惧外、排外
送去主义—— 反动政府的媚外、卖国
送来主义—— 资本主义的侵略、毒害
拿来主义:不惧、不媚、不盲目接受
实质
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怕被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
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怕被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
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不敢面对
怕被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
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不敢面对
全盘否定
怕被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
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不敢面对
全盘否定
全盘接受
鱼翅
鸦片
烟灯烟枪
姨太太
大宅子
鱼翅
鸦片
烟灯烟枪
姨太太
-吃掉
-送药房
-送;毁
-遣散
大宅子
鱼翅
鸦片
烟灯烟枪
姨太太
吸收利用
-送药房
-送;毁
-遣散
文化遗产
喻文化精华
鱼翅
鸦片
烟灯烟枪
姨太太
批判继承
-送;毁
-遣散
文化遗产
喻益害并存
吸收利用
喻文化精华
鱼翅
鸦片
烟灯烟枪
姨太太
反面教材
-遣散
文化遗产
喻益害并存
喻旧形式
批判继承
吸收利用
喻文化精华
鱼翅
鸦片
烟灯烟枪
姨太太
喻益害并存
喻旧形式
喻文化糟粕
坚决摒弃
文化遗产
反面教材
批判继承
吸收利用
喻文化精华
文化遗产
鱼翅
鸦片
烟灯烟枪
姨太太
喻益害并存
喻旧形式
喻文化糟粕
喻文化精华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坚决摒弃
反面教材
批判继承
吸收利用
文化遗产
鱼翅
鸦片
烟灯烟枪
姨太太
喻益害并存
喻旧形式
喻文化糟粕
喻文化精华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坚决摒弃
反面教材
批判继承
吸收利用
拿来主义
内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态度:占有,挑选
方法:使用,存放,毁灭
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意义: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思路分析
文章是如何一步步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思考: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1-2)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3-5)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6-7)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送来”与“拿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
第四部分(8-10)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
文章第一部分为什么首先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
文章第一部分为什么首先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
作者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文章第一部分为什么首先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
作者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揭示对立概念的危害性
对“抛来”“抛给”“送来”“拿来”进行区分目的何在?
对“抛来”“抛给”“送来”“拿来”进行区分目的何在?
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是中性词。
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
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对“抛来”“抛给”“送来”“拿来”进行区分目的何在?
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是中性词。
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
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提出观点,明确要旨
用大量笔墨论述“送去主义”等,有什么好处?
1.由远及近,展示背景。批判“送去主义”,以显示实行“拿来主义”的急迫性。
2.顺理成章,提出观点。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为阐述“拿来主义”作了铺垫。
3.对比衬托,突出主旨。对立概念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4.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就越有力。
用大量笔墨论述“送去主义”等,有什么好处?
是什么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为什么
怎么样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破
鱼翅 吃掉
鸦片 送药房
烟枪烟灯 展览,毁掉
姨太太 走散
立
错误态度
正确态度
(占有、挑选)
立
破
论证思路
小结
这篇文章在论述方面主要采取先破后立、立中有破的方式。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批判逐层深入,观点逐步明确。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做了正面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通过层层深入、逻辑缜密的论述,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明确了要用占有、挑选、创新的方式对待文化遗产的观点。
方法鉴赏
学习目标
1.理解内容,
明确主题;
2.理清脉络,
把握思想;
3.学习手法,
品味语言。
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8、9段)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
——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4.因果论证
——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好,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比喻论证
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比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 ”,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够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比喻论证
例:
大宅子——文化遗产
——《拿来主义》
煤炭的形成——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记念刘和珍君》
比喻论证
注意事项:
1.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
2.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3.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
4.注意紧扣主题。
比喻论证
例: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 , 也应明白 , 一枝独放不是春天 , 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 , 也应明白 , 一株独秀不算英雄 , 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 , 也应明白 , 一船独行不算风景 , 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比喻论证
例:话题“凤头、猪肚、豹尾”
当我们不再用近视的眼光紧盯历史时,就会惊奇地看到:那一霎间,耿直不屈的脖颈中喷涌的鲜血似乎化作了一条华贵美丽的豹尾,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空中留下了震彻天地的绝响。是的,嵇康并没有凤头般闪亮的初始,也没有猪肚般的厚重的过程,但是他却用音乐、用骨骼、用品性,写下了当权者的懦弱,写下了读书人的自尊,写下了自己光辉人生的最后旅程。于是,历史由此留下了中国知识分子最为骄傲也最有个性的篇章。
——高考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
引申类比
这种方法,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引申类比
例:浩瀚的大海因尊重每一朵浪花、每一条溪流而宽广,蔚蓝的天空因尊重每一朵白云、每一只飞鸟而美丽,宽广的大地因尊重每一棵小草、每一株大树而充满生机。一个企业,尤其是食品企业,只有尊重每一位消费者的生命,才能发展壮大。
引申类比
人生很多时候需要“入乎其内”也要能“出乎其外”才不至于陷于执拗而留下遗憾。(论点)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引申类比并作结)
(高考优秀作文《人生的“出”与“入”》)
正反对比
是把两种人或事物加以对照、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点,从而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更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对立的事物的比较,更具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大有裨益。
正反对比
【提示】找出论据中两个陈述对象的不同点加以比较
材料一:马谡自幼饱读兵法,自认为行军打仗不过尔尔。于是他带兵去守街亭,依样画葫芦,坚持在山上扎寨,部将王平谏曰:“若魏兵四面围定,断汝水源,汝之奈何?不若依山下寨。”马谡哪里肯听,“丞相平时用兵尚且问我,汝等休言”。 材料二:汉高祖刘邦,每次征战都要召开军事会议,听取大将张良、韩信等人不同的意见,以拟订最佳方案。
正反对比
运用正反对比法分析论证:“有容”就是有气度、涵养,而包容则更是一 种胸怀和智慧。有容纳的气量,人生就会少遭遇一个困境,多一份从容和收获。(论点)
马谡自恃饱读兵法,带兵去守街亭,坚持在山上扎寨,对于部将王平建议“不若依山下安寨”,不听。马谡不接受不同意见,以致兵败街亭,斩首示众。而汉高祖刘邦,每次征战都要召开军事会议,听取张良、韩信等人不同的意见,以拟订最佳方案。这也是刘邦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项羽的重要因素。(对比分析)
此可见,包容就是要能够接受不同意见,才能不断鞭策和完善自己。(小结论点)
因果分析
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沿着“为什么”的思路,对事例中的行为,探求其根源,使内容逐步深化,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标志性的词语:因为……所以……
为什么……因为……
正因为如此……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因果分析
【提示】形成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探因应扣紧论点,切忌面面俱到。
例:邹忌的妻、妾和客出于私心,异口同声地肯定邹忌比美丽的城北徐公更美,但邹忌没有被假象迷惑,他对事实了然于心。
因果分析
就上面的事例进行因果分析论证: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才不会被别人的评价蒙蔽。(摆论点)邹忌的妻、妾和客出于私心,异口同声地肯定邹忌比美丽的城北徐公更美,但邹忌没有被假象迷惑。为什么邹忌能透过妻、妾和客的交口称赞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呢?因为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使他没有迷醉在虚假的光环之下,并借此发掘出了治国安邦的道理。(因果分析)由此可见,自知之明于公于私都是至关重要的。(小结论点)
形象说理
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运用对比和反衬
讽刺性强,又不失幽默
品味语言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④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⑤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品味语言
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品味语言
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品味语言
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精炼形象,引人入胜。
品味语言
①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③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品味语言
①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③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讽刺挖苦,尖锐 犀利。
品味语言
①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②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品味语言
①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②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幽默风趣,喜闻乐见。
品味语言
①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②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品味语言
①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②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含蓄严谨,引人深思。
品味语言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品味语言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爱憎分明,立场坚定
形象描绘
妙用反语
巧妙含蓄
语言特色
完成学习指导相应习题;自选主题,尝试使用本文论证手法进行论证。
作业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