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4 19:3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知道三国各自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十常侍之乱
董卓专权
黄巾起义
反董联盟
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群雄割据
汉室衰微
思考:
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如何?
农民起义,军阀割据
结合材料,军阀割据对当时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百姓生活困苦。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铠甲生虮(ji)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曹操《蒿里行》
曹操看清了反董联盟内部各自心怀鬼胎,毅然退出决定自己成就一番事业。
请问曹操都需要具备哪些实力?
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忧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
材料二: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思考:曹操的势力何以发展壮大?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招揽人才,重用人才
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官渡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军阀混战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他轻视曹操,很傲慢,不虚心采纳部下的建议;统治黑暗,军心涣散。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实力相对较弱。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曹操《述志令》
一、官渡之战(公元200年)
经过
三四万人
曹 操
十万人
袁 绍
延津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200年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07年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曹操
刘备
孙权
官渡之战后的形势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不已。
--曹操《龟虽寿》
壮心
看图说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隆中对》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三分天下
二、赤壁之战(208年)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曹操练水军,升任丞相
刘表病死,刘琮继任
曹刘长坂坡激战
孙刘联盟建立
赤壁之战
背景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孙权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襄阳
江陵
乌林
夏口
樊口
柴桑
(襄樊)
(荆州)
(洪湖东北)
赤壁
(赤壁西北)
(九江西南)
(鄂州西)
(汉口一带)
刘备
孙权
曹军进攻方向和驻屯地
刘军退却方向
孙、刘联军驻屯地和进攻方向
曹军败退方向
主要战场
孙、刘联追击方向




(九江西南)
公元208年,曹军南下。
刘备不敌,撤军南逃,欲往存有物资的江陵。
曹军在长坂追上刘备。
刘备率兵东逃,败退至樊口。
曹操前往江陵。
刘备派诸葛亮前往联合孙权。
周瑜率3万兵马沿江西进。
5万孙刘联军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操水军相遇。
赤壁初战,曹操水军失败,退至乌林,会合陆军,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
最终曹军败退,孙刘联军乘胜追击。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概况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败(孙刘出奇制胜,火烧赤壁)
公元208年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①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军中瘟疫横行。
②曹操骄傲轻敌。
③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④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
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及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骄傲轻敌、指挥失误等因素;
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229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220年
221年
229年
洛阳
成都
建业
曹丕
刘备
孙权
三国经济发展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翻车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虽没有改变政权割据的状况,但它形成局部性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曹操
孙权
刘备
官渡之战(200年) 统一北方
联合抗曹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赤壁之战(2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