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重点:了解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关系
重点:了解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史实
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01
02
重点: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周王室的衰微以及诸侯争霸的关系
02
03
03
重点: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难点:客观评价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02
03
05
齐桓公称霸
岳海波、李兆虬
春秋
战国
东周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春秋
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
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东周历史分期
知识导入: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周平王东迁洛邑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上图讲述的是什么事件?
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标志着什么?
周平王东迁洛邑
公元前770年
东周的开始
一、春秋时期经济发展
春秋时已经使用牛耕
文物资料卡:
名称:“牺尊”
年代:商晚期
造型:青铜器高33.7厘米、长58.7厘米,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个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此尊应是一件温酒器。
材料一: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用在田间劳作)
——《国语·晋语》(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
驯服牛的有力例证
1、经济发展原因: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
1、经济发展原因:
解放了人力,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国语·齐语》记载,管子曾对齐桓公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文中的“美金”是指青铜,当时用以制武器;恶金是指铁,用以制斤、斧等农具。)
耒耜
铁农具
春秋时已经使用铁农具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
2、经济发展表现: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材料 《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铁臿(cha)
穿鼻环牛尊
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
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齐桓公“宫中七市”
思考:1、为什么进入春秋时期铁器会取代青铜器?
思考:2、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当时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
刀耕火种
耒耜耕作
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新石器时代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①铁器铸造过程比青铜器简单;②从原材料上,铁比铜的含量更为丰富
③铁器比青铜器硬,不容易折断;④铁器比青铜器耐用,锋利,更适用于日常生活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利于开发山林,扩大耕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二、王室衰微
材料四: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朝觐),则贬其爵(废除诸侯的爵位),再不朝,则削其地(削减封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派兵攻打)。
——《墨子·告子》
问题思考:材料四和五反映了周王室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五:“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 、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变化:周王室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1、王室衰微原因: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根本原因)
2、王室衰微表现:
A.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B.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C.诸侯国势力的崛起
诸侯
庶民
天子
士
卿大夫
庶民
士
天子
卿大夫
诸侯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政令征伐自诸侯出
3、王室衰微影响:
周王室地位下降,分封制瓦解,诸侯势力崛起
思考:3、东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思考:4、春秋时期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说明生产力得到大发展,这就使原有的政治制度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分封制走向瓦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众多诸侯国中,哪些国家成为春秋霸主?
这些霸主中,哪个国家首先称霸?
三、诸侯争霸
1、诸侯争霸原因:
①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为了夺取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天下霸主,诸侯领袖
口号: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2、主要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夫差)和越国(勾践)也先后北上争霸——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越王勾践
春秋争霸战争性质:奴隶主贵族之间,大国兼并小国的掠夺战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具有非正义性。
人物小传
齐桓公
前685-前643年在位,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襄公幼子。姜姓,吕氏,
名“小白”。
宿怨
公子小白与管仲的“一箭之仇”
拜相
法家代表人物
葵丘会盟
齐桓公不计前嫌,听从鲍叔牙建议,拜管仲为相,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号令诸侯。
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难点解析
齐国率先强大基于哪些因素?
地理优势
地处山东,盛产鱼盐。
政治优势
经济优势
外交优势
尊王,贤才管仲执掌国政。
发展生产,重视工商业。
亲邻、攘夷。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
反映出齐国国力强盛
一代霸主——晋文公
骊姬之乱时,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一路上吃尽苦头。前636年在秦穆公支持下回晋夺权。
晋文公
(前697-前628)
姬姓,名重耳,
晋国第22任君主。春秋第二位霸主。
逃亡
变革
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贤才,重视农业生产,
降低赋税,使晋国国力大增。
城濮大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
(山东鄄城)进行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大战,楚军大败。
称霸
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的第二位霸主。
介子推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春秋霸主
卧薪尝胆
老马识途
退避三舍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3、诸侯争霸影响:
A.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促进民族融合
B.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C.瓦解旧制度,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变革
①积极:
②消极:
破坏社会稳定,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读图学史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后期形势图
观察两张地图,春秋时期的争霸有何利弊?
国家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促进大规模民族交融
春秋初有170多诸侯国
春秋末年数量大幅减少
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破坏植被等。
当堂训练:
3.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1)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2)周顷王继位后,王室财政拮据,竟置于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人去向鲁国寻求援助,鲁国国君提供资助后才安葬了襄王。这个故事说明
A.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比较尊重周天子
C.周天子注重节俭 D.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选择题技巧2:看清问题问什么?【正确/不正确】
本课小结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铁器、牛耕使用
生产力提高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分封制瓦解
诸侯崛起
王室衰微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春秋霸主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
动荡的春秋时期
经济发展
诸侯争霸
霸主
时间
BC770—BC476年
周王室势力大减、分封制瓦解
1、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3、给人民带来巨大的了灾难。
王室衰微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影响
中考真题演练
1.(2020·江苏常州·1)史料是解释历史的依托,是现实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解释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是
A.河姆渡遺址的骨哨 B.春秋铁制农具 C.宋代圩田工程示意图 D.清代开荒执照
【B】
中考真题演练
2.(2020·湖南常德·2)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3.◆(2015·山东省东营市)下列历史人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后来成为春秋首霸的是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D】
【B】
课后练习
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 )
A.20万年前 B.距今10000年左右
C.春秋战国时期 D.北朝时期
C
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3.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哪项政治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九品中正制
A
4.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落
D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