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4 14:4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百家争鸣
重点:分析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重点:掌握“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其历史影响感受古代先贤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01
02
重点:知道孔子、老子重要成就
02
03
03
难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成就,增强爱家乡的感情,增进民族自豪感
一、老子
1、时间:
①顺应自然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朴素辩证法思想
春秋后期楚国人
2、学派:
道家学派创始人
3、著作:
道家学《老子》又称《道德经》
4、思想主张:
②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且可以相互转化
《道德经》书影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
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塞翁失马》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相互转化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时间:
春秋后期鲁国人
2、学派:
3、著作:
编整《春秋》
4、思想主张: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
核心:“仁”仁者爱人,有爱心和同情心;
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行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
政治
为政以德
教育
有教无类
孝、悌
孔子主要思想
(一)孔子核心思想:仁和礼

发自内心的仁德和友爱
(一)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闻讯回家,看见焦土断垣(yuán),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财产的损失只字未提。
问题: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答: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樊迟(孔子弟子)问仁。子曰:“爱人”。子曰:“已所不欲,务施于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具有爱心和同情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

每个人的行为规范
(一)孔子核心思想:仁和礼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史记》
问题:你认为孔子推崇何种制度?
答:西周的礼制,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
长幼有序、尊师重道
强调礼乐制度
(二)孔子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二)孔子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问题: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什么政治思想?
答:要求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对今天提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
周游列国
55岁离开鲁国
匡城受困
桓魋挑衅
被嘲丧家犬
绝粮七日
64岁重返卫国
68岁回到鲁国
孔子周游列国:
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
(三)孔子教育主张:(1)有教无类
贵族子弟:孟懿子 司马牛
贫穷卑微:颜回 闵子骞 子路
家境富裕:子贡 冉有
天资聪颖:颜回 子游 子夏
相对愚钝:曾参 子路
有教无类,不分出身
学生为王室和贵族
官学
私学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三)孔子教育主张:(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注意因材施教。
(四)孔子著作:《春秋》
温故而知新——学习方法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注重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
《春秋》是中国保存下来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史料价值
文学价值
注意:《论语》不是孔子所著,而是由他的弟子整理而成。
(五)孔子的影响: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消极影响:维护旧秩序
三、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兴起
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各地招贤纳士,
士人阶层兴起,各自提出自己主张
(1)经济:
(2)政治:
(3)文化:
(二)百家争鸣:
泛指数量多
(1)百家:
(2)争鸣:
指争论和辩难
(3)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呈现出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形容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三)百家争鸣出现的表现:
1、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2、儒家:以德治国,仁政,礼治
3、道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和民心
4、法家:依靠法令、权术、威视、使臣民慑服别各陈其说
(三)百家争鸣出现的表现:
①创始人:墨子——第一任墨家巨子
1、墨家:
②思想主张:
A.政治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B.经济上:反对奢华浪费、提倡节俭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战国初期平民阶层、特别是小手工艺者的利益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
③著作:《墨子》
(三)百家争鸣出现的表现:
2、儒家:
①代表人:孟子、荀子
人性本善、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性本恶、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熔礼法于一炉
②思想主张:
③著作:《孟子》、《荀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
荀子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
(三)百家争鸣出现的表现:
3、道家:
①代表人: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
②思想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典故:庄周梦蝶
③著作:《逍遥游》
逍遥游
(三)百家争鸣出现的表现:
4、法家:
①代表人: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法家三派:
法:商鞅重法,讲究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执行
术:申不害重术,强调对臣下的奖惩和驾驭
势:慎到重势,强调保持运用国君权势地位
②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③著作:《韩非子》
4、兵家:
①代表人:孙武、孙膑
(三)百家争鸣出现的表现: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 兵家创始人
孙膑,字不详,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军事家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你说的都对,欧耶!
②思想主张:
③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公元前
2070年
夏朝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商朝
西周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221年
东周
(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
大变革
3、百家争鸣出现的影响:
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②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课堂小结: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姓名
派别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老子
道家
春秋晚期
《道德经》
①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③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
战国
《逍遥游》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孔子
儒家
春秋晚期
《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而成)、《春秋》
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是“仁”;②主张以德治国。教育思想:
①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②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孟子
战国
《孟子》
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③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战国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墨子
墨家
战国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选贤,提倡节俭
韩非
法家
战国
《韩非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孙武
兵家
战国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自强
平等
真实
公正
正义
仁爱
博爱
自由
公平
问题:诸子百家中哪些思想主张对我们现代生活和文明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当堂训练:
6.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1)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这些内容反映的现象是( )
A.诸侯争霸 B.变法运动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2)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卫衣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下列各项属于儒家学派治国主张的是( )
A.“兼爱非攻” B.“法治”,中央集权
C.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D.“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中考真题演练
1.(2020·江西省·1)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2020·广东省·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A.法家的“法治”思想 B.儒家的“仁政”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
【A】
【C】
3.(2020·辽宁营口·1)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4.(2020·湖南邵阳·2)网上有这样一则“段子”: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又不听圣人“温故而知新”的教诲,他怎么会保佑你及格呢?材料中的“圣人”是指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B】
【D】
中考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演练
5.(2020·四川达州·14)习总书记提出的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加强反腐斗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哪些治国理念?
①仁政 ②无为而治 ③兼爱非攻 ④法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6.(2020·甘肃兰州·3)小明的期中考试考砸了,爸爸却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了,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爸爸的说法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