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重点:了解西汉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及都城?
重点:掌握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主要措施及结果如何
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01
02
重点:掌握出现“文景之治”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02
03
03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温故知新:
秦的暴政有哪些表现
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秦末农民战争
前期: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陈胜、吴广起义
后期:项羽、刘邦起义, 公元前207年 秦亡。
楚汉之争
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全国。
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从公元前207年开始到公元前202年,进行了长达四年的争夺帝位的战争。
垓下一战,刘邦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三要素)
(1)时间:公元前202年
(2)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3)都城:长安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西汉前期皇帝谱系:
汉高祖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汉并天下”瓦当
2、汉初景象:
材料1: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
材料2: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1.据材料,说出西汉之初是种怎样的社会景象?
西汉初年国家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动荡。
2.为什么汉初的时候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3.面对如此情况,汉初的统治者首要任务是什么?
①秦实行暴政②秦末长期的战乱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2、汉初景象:
(1)景象:残破荒凉、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2)原因:①秦实行暴政 ②秦末长期的战乱
3、首要任务: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情景剧
面对此种情景,
如果你是汉高祖该采取哪种措施?
汉高祖:我们已经打下了天下,现在首要问题是如何坐稳天下?
大臣甲:如今天下初定,社会动荡。臣以为要加强法治,严加
管理,使天下太平。
汉高祖:是啊,维护社会秩序也是当务之急啊!
大臣乙:严刑峻法会使天下更乱,短命的秦朝就是活生生的事例啊!臣以为要推行黄老之学,给民休养生息。
(主要人物:汉高祖和大臣。场景:在大殿召见群臣)
吸取秦亡教训,主张休养生息。
二、休养生息政策
——无为而治
何为休养生息?请谈谈你的理解?
名词解释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解释
出处
“高宗中睿,休养生息。”——唐·韩愈《平淮西碑》
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元气,
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史料分析
材料: 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
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据材料分析,为何要实行休养生息?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汉文帝刘恒
(前202年—前157年)
汉景帝刘启
(前188年—前141年)
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表现。休养生息政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元气,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何为休养生息?请谈谈你的理解?
名词解释:
1、休养生息原因:
(1)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
(2)吸取秦亡教训
2、休养生息目的:
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汉得天下后,刘邦曾说:“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陆贾,写《新语》一书,提出了行仁义、重教化,力求给百姓一个安静环境的主张。
——汉初施政重要依据
问题思考:陆贾是想让汉高祖认识到什么道理?
秦实行暴政导致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
3、休养生息内容:
(1)罢兵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2)释奴为民——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3)鼓励耕织——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4)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增加劳动力
——鼓励生产
4、作用: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什五税一)
巩固练习
【治国安邦】——措施
材料一: “秦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之所以得天下者何?” ——刘邦
材料二:“农,天下之本……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材料三:“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伍而税一,量史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材料四: “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各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
②重视农业生产
③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④士兵还乡,释奴为民,增加农业劳动力
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一死,大臣迎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16年,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并削弱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
1、文帝景帝的统治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材料一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二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1.材料体现文帝和景帝什么样的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2.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收入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材料三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四 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割鼻子改为打三百板子,把斩去左脚改为打五百板子。
材料体现文帝和景帝什么样的措施?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1、文帝景帝的统治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材料五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六 文帝曾经想建一露台,召工匠计之,需百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说:“百金中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体现文帝和景帝什么样的措施?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的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1、文帝景帝的统治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1、文帝景帝的统治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2)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3)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三十税一)
秦代和汉初农业税负
占百姓收入的比重
缇萦(tí yínɡ)救父
汉文帝亲尝汤药
西汉·车骑出行图
舂米
酒肆
薅秧
酿酒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
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自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问题思考:据材料回答,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出现了什么局面?
2、意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文景之治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串钱的绳子腐烂)而不可校(jiào,统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新谷子压着陈谷子),充(装满了粮仓)溢(漏到了外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统治者
内容
结果
汉高祖
“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为民;鼓励耕织;轻徭薄赋(十五税一)
文帝、景帝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进一步减轻赋税(三十税一)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酷刑;提倡勤俭治国。
使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
出现“文景之治”治世局面。
知识归纳:
中考真题演练
1.(2020·山西省·2)《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2.(2020·山东东营·4)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
A.以农为本 B.勤俭治国
C.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
【B】
【A】
中考真题演练
3.(2020·广西贺州·1)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当时
A.廉政风气形成 B.控制豪强地主势力
C.监视地方官吏 D.彻底废除严刑苛法
4.以下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高祖 ②汉武帝③汉景帝 ④汉文帝。
A. ①④③②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②①
【A】
【A】
想一想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方面实施了什么惠农政策?
免收农业税;耕田种地、养殖有补贴;精准扶贫。
我们学生享受哪些优待政策?
免学费、困难补助、免费中餐、车费补助
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穷不读书穷根难除。
问题:“成由勤俭,败由奢”。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请结合本节课内容,谈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提倡节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言之有理即可)
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 )
A. 发展农业生产?
B. 做给农民看????
C. 稳固自己的统治
D. 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C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1、“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中国流传已久的古训。如今国家提倡构建节约型社会更是赋予了这句古训新的内涵。下列皇帝中,以节俭著称的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景帝
2、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统治政策,其主观原因是( )
A、经济凋敝 B、土地兼并严重
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 D、吸取秦王的历史教训
3、关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社会情况,你认为不确切的是( )
A、社会相对安定 B、封建经济相对繁荣
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D、劳动人民摆脱了贫困
C
D
D
4、“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A
5、“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屡败屡战的刘邦,信心满满地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衣锦还乡。刘邦建立的朝代的名称时间都城是( )
A.前2070 西周 殷 B.前1046 秦朝 洛邑
C.前221 西汉 长安 D.前202 西汉 长安
D
6.西汉初年,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这说明当时( )
A.战乱频繁 B.经济萧条 C.农民赋税繁重 D.君臣都提倡节俭
B
7、2017年2月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汉时期汉高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发展农业生产( )
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 ③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D
8、今天我国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文帝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中兴时期
9、中国古代把“社会安定,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裕的统治时期”称为“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和谐“治”世是( )
A.开元盛世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B
D
问题思考:“文景之治”是一种怎样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得益于汉初的什么政策?“文景之治”的形成对我国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答:
(1)局面: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府库充盈。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3)借鉴: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勤于政事,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等。(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小结
西汉初建,民生凋敝,政权不稳
高祖吸取教训,稳定政权,休养生息
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
为汉武帝大一统打下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