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六国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派别
代表
时期
代表著作
主要思想主张及贡献
儒家
孔子
春秋
《春秋》
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核心),主张“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②大教育家: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总结教育规律,提出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
孟子
战国
《孟子》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战国
《荀子》
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顺应自然,事物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要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
战国
《庄子》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贤人治国,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战国
《韩非子》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重点:知道秦国灭六国和秦朝建立的史实
重点:了解并能复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01
02
重点:通过秦统一中国,认识秦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做出的重要贡献
02
03
03
难点:理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一、秦灭六国
一、秦灭六国
1、原因:
(1)天下大势:连年战争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渴望统一——(民心所向)
(2)国富兵强: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国家实力)
(3)个人才略:秦王嬴政,雄才伟略。重用人才,充分准备
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战国)
秦王嬴政
雄才大略
知人善任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2、秦灭六国时间: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3、秦灭六国顺序:
秦
楚
齐
燕
赵
魏
韩
前230年灭韩
前221年灭齐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秦始皇像
4、秦朝的建立:
(1)时间:公元前221年
(2)建立者:秦王嬴政
(3)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5、秦朝建立的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③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城
南海
陇西
东海
前221年,定都咸阳
秦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问题思考: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面临的统治难题?
(1)空前辽阔的疆域;
秦朝统一六国时,国土面积为214万平方公里,后北收河套、南征百越,至公元前210年达到340万平方公里。
春秋战国的国家,每国都有五六百年独自发展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各国之间大致有共通的语言文字,那仅限于知识分子在国际交涉场合使用,一般人都只使用自己国家的方言和文字。
——李定一《中华史纲》
(2)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
(3)六国余脉及地方势力的反抗;
里
耶
秦
简
在里耶秦简记载中,公元前221年,南郡苍梧县发生了大规模叛乱,叛乱平定后,秦王朝并未展开残酷的报复,犯事官员仅被处以刺字之刑。
2、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目的: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1、中央集权制度:
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3、内容:
(1)皇帝制度: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2)中央:君主专制制度
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下设县,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我统一天下,
德盖三皇,
功过五帝
3、内容:
(1)皇帝制度:
材料一:
(一)臣(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特点: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三皇:天皇 地皇 泰皇
五帝: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3、内容:
(2)中央:君主专制制度——三公九卿制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奉
常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行政
军事
监察百官
三公:
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为主要辅佐大臣。
九卿:
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特点:三公之间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内容:
(3)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县制
郡(守)
县(令或长)
乡、里、亭
郡守:
郡的行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县令(县长):
县的行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意义:开创了我国以后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 郡下设县,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分封和郡县之争
李斯
王绾
周代开国所封宗室很多,但后代疏远,互相攻击如仇敌,征战不休,非“安宁之术”。
郡县
齐、燕、楚三国旧地太原,请立诸王子为王以统治之。
分封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说出你的理由依据。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比 较 项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盛行时期
商周等早期社会
秦以后的各个时代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血缘
按地域划分(地缘)
传承制度
王位世袭
皇帝任免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
只有俸禄,无封地、无土地管理权
与中央之间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地方分权)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
政治体制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历史影响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秦始皇最终选择了哪一项制度?
分封和郡县之争
皇
帝
太尉、丞相、
御史大夫
九卿
郡守、郡尉、郡丞
县令、县尉、县丞
三老、啬(sè)夫、游徼(jiǎo)
中
央
郡
县
乡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
标准
血缘关系
地域(非血缘)
传承
制度
世袭
贵族政治
皇帝任免
官僚政治
与
中央
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
作用
有利于巩固统治,但也容易出现割据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郡县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点
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
分封制
世袭产生
贵 族
地方分权
皇帝任免
官 僚
中央集权
郡县制
郡
县
乡
里
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
郡县制与分封制有哪些异同点?
思考探究
意义: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设郡守、郡丞、郡尉
设县令、县丞、县尉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行政
军事
监察百官
皇帝
郡(守)
县(令或长)
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
最高统治者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典客
少尉
治粟内史
廷尉
宗正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地方
中央
皇权至上
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2、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文中的“他”是( )
A.周武王 B.嬴政
C.大禹 D.商汤
3、(2014年陕西)史书记载,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 御史大夫 B. 丞相 C. 太尉 D. 郡守
C
B
A
当堂训练: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2、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全国的文字
书同文
李斯
(前284—前208)
作用:能够使政令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利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目的:消除文字的差异,促进政令的推行
3、经济上:①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②统一度量衡制度
铜权
铜量
意义: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地方经济交流
目的:改变币制混乱的局面
度[长度]
衡[重量]
量[容积]
4、交通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驰道
秦帝国驰道分布图
意义:驰道的修建,便利了秦朝交通,使秦朝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
“驰道”,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东至于燕齐,南达吴楚,北极甘泉……道广五十步,每三丈植一青松。——李定一《中华史纲》
4、军事上:①南方——南征百越,开灵渠
②北方——北击匈奴,修长城
灵渠
南海郡
桂林郡
临洮
象郡
桂林郡
长城起止: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辽东
秦朝的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不要老是说我残暴,来来来,看看朕为你们打下的江山!
铜权
铜量
秦朝的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
南达南海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措施
效果
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全国的文字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经济上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统一度量衡制度
交通上
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军事上
南方——开凿灵渠
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北方——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车同轨,书同文字,钱同币,统一度量衡,开灵渠,修长城,击匈奴
5、秦朝建立的意义(影响):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统一使人民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发展生产,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举措,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模式,影响深远。
1.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八股取士
(1)如图所示是“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
A.皇帝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三省六部制
选择题技巧1:必找关键词、关键句【时间、朝代、人物、重要意义】
当堂训练:
课堂练习
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 )
A夏朝 B秦朝 C北宋 D元朝
2.秦始皇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全都由他决定。他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是( )
A实行分封制 B设丞相 C设置行省 D推行都县制
3.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4.“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首先采取这些措施的是( )
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西汉
B
D
D
C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 (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 秦朝行政体系示意图(见图三)
请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材料一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据材料一,指出”秦王“的历史贡献。
(2)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分别指出其历史影响。
(3)依据材料三所示信息,简述秦朝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
嬴政
灭六国,完成统一
图一:统一文字;图二:统一货币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统一中国
巩固统一的措施
(疆域上统一)
(政治上统一)
(文化、经济、军事上统一)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中央设三公
地方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轨
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
嬴政
课堂小结
秦的疆域
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
南达南海
从此以后的历史,国家统一与复兴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千年之政,秦政也。”——《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