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4 21:3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黄袍加身》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名称:
北宋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开封)
宋太祖
一、北宋的建立
方针: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结果:
先南后北
宋太祖:赵匡胤
北 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北宋的建立和局部统一
赵匡胤采纳赵普的建议“先南后北”进行统一。
宋太祖去世后,其弟赵光义登基为帝,称宋太宗。
宋太宗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0-960
吴国
892-937
南唐
937-975
前蜀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893-945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和后继者按照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统一
局部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1
3
2
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原因
建议: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1
3
2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军事上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政治上



②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政治上(地方)
措施——经济上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强化中央集权
资料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可以和皇帝对坐议事。相传,宋太祖有一次上朝,宰相范质等仍坐着。宋太祖说:“我眼花,你们把文书拿近来让我看。”范质等起身呈递文书后,回到原处,发现座位已被撤走。从此,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讲话。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使皇权大大加强。

让权利互相制衡监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管控地方财政,消除割据经济基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官僚机构庞杂——冗官、冗费
地方财政空虚——积贫
宋太祖强化集权,有什么利弊。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项目
主要措施
影响
积极
消极
军事权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行政权
分化事权,削弱宰相权利。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
财政权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皇权大大加强。
降低军队战斗力,降低办事效率,增加政府财政支出。
积贫积弱

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
1、宋太祖时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时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2、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分析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利与弊?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319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利:有效防止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弊端的重演,
亦使文教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弊:官僚机构臃肿,冗官冗员充斥,办事效率低下,
且加重了财政负担。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事件:
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
在中央
在地方
重文轻武
削弱相权
1、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
3、设 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归中央。
1、“杯酒释兵权”
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
3、将领定期换防。
1、 文臣 统兵,抑制武将。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 科举制 。
利:有效防止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弊端的重演,亦使文教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弊:官僚机构臃肿,冗官冗员充斥,办事效率低下,且加重了财政负担。
960年
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影响:
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科技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
但是也造成了北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削弱等弊端。
我来评: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好不好?你怎么看?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宋朝的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中 央
地方
地方
地方
行政权
兵 权
财权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加强树干,削弱枝叶。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最明显的特点
北宋政治的特点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分武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权力过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政策
北宋建立
先南后北
措施
作用
措施
影响
(积极)
(1)军事
(2)政治
(3)经济
中央、地方
北宋建立和局部统一
课堂演练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要途径是 ( )
A.科举考试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D
D
A
4.造成北宋时期“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官无定员,无定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朝实行正副宰相制度 B.宋朝实行更戍法
C.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 D.宋朝实行科举制度
5.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引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鼓励诸藩为国操
C
B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