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斜梁
斜梁
直 梁
顶点
边
角
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条边
三个角
三个顶点。
.
10cm
6cm
4cm
5cm
第一根小棒的长度 第二根小棒的长度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能否围成三角形
6cm
5cm
10cm
√
√
5cm
6cm
4cm
6cm
4cm
10cm
10cm
5cm
4cm
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形( )的和( )第三边
两条边长度
大于
10cm
6cm
4cm
6cm
4cm
10cm
4+10>5 ,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5+10>4 ,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小明
小新
4+5<10 ,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小佳
我们只要用较短的两条边相加,如果较短的两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那么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1
第一根小棒的长度 第二根小棒的长度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能否围成三角形
6cm
5cm
10cm
√
√
5cm
6cm
4cm
6cm
4cm
10cm
10cm
5cm
4cm
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形( )的和( )第三边
两条边长度
大于
1
2
1、下面哪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为什么?
√
√
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线最近?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P22—2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教学难点:
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长的小棒)、三角板、钉子板、饮料吸管一根、剪刀等。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生活激趣,引入新课
1、 多媒体课件呈现七巧板图片。
谈话:在七巧板中你能找出哪些图形?学生会答出:有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三角形。请你数一数它们各有几块?学生回答:三角形(5),平行四边形(1),正方形(1)。其实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有(2)个三角形组成的。
2、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和同学么一起来认识这当中的一个图形——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3、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请学生欣赏埃及金字塔、大桥、高压线杆、自行车、房屋的人字梁。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的例子吗?(三角形巧克力,公路上的警示牌,三明治,晾衣架)
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
二、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活动一: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围三角形。
谈话: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应用,同学们,你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师:如果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好的,动手吧。
请一生上台围(让生口述你是怎样围的)你们是不是也是那样围的?
(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2)、在钉子板上围
2.画三角形
师:围得不错,现在老师想把它画在黑板上怎么画呢?谁能给我个建议?
师:如果让你们画,你们会画吗?
(3)接沿着三角尺的边画三角形;(4)、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
师:做也做了,画页画了,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
假设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 ppt
假设2:由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ppt
由三条线段围成(首尾连接)的图形叫三角形。(齐读)
3.辨析巩固
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那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PPT
请你观察你画的三角形,请你说说三角形有哪些特点?
4、说明并板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交流后明确: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5、 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
提示:以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说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1、设疑。
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讨论,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折饮料管初步感知。
请学生将饮料吸管任意的剪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活动后,师谈话: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
展示“失败”的作品(见下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它围成一个三角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生1:如果上面的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了。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上面的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时,组合成的图形就平行或者重合了。
生3:我的观点是只有上面的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下面的小棒,才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有的同学认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的长度相等时,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对此表示反对,还有的同学认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大于长的小棒时才有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然而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不能光凭自己的想象,不是说口说无凭吗,那就需要我们用(实验来检验)。
3、合作探究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1)、各小组测量4根小棒的长度。
(2)、小组合作,任意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且记录好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小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第一根小棒的长度 第二根小棒的长度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能否围成三角形
(3)汇报交流结果。
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第一种:10厘米、6厘米、5厘米,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它的两边之和与第三条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计算,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第二种:10厘米、6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计算发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三种: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计算验证, 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四种:6厘米、5厘米、4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计算,三角形中两条边长度的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
师:结合刚才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1:因为4+5>6,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能围成三角形
生2:因为5+6>10,所以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因为4+5<10,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因为4+6=10,所以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教师出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生齐读)
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明白(声音很低)
师:真明白吗 (学生沉默没有反应)
现在有两位同学为了这个问题在争论,请同学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ppt
生1老师,4+10>5,为什么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2:是呀,5+10也大于4啊!
生3:老师,我觉得“三角形两条边长度大于第三边”中的“两条边”应该是任意的两条边,只有任意两条边长度和都大于第三边,才能呢个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赞成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4:我同意,像刚才那位同学举的“4+10>5”的例子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而长度为4厘米和5厘米的两条边加起来却小于10厘米这条边,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老师我有个问题,是不是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要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呢?
生6(神情很得意):当然了,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嘛。
生7:那你能有什么好办法能又快又准的的判断出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师(目光中包含鼓励):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7:我们只要用较短的两条边相加,如果较短的两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那么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7:因为我觉得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都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了,那么其他的两边之和一定也大于第三条边。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吗?
生(齐):有!(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师:那我们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还需要;一一列举联的情况吗
生(齐):不需要。
正当我要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又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觉得你黑板上的那句: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要改一下才好。
师:怎么改呢?
生:最好说成“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最长边。”
(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聪明,也很爱东脑筋,你们说的“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这句话可以用来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但三角形中不仅仅只有较短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任意的两条边长的和都大于第三边。你们明白吗?
生(如有所思):明白了
生齐读: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4、引导小结
师:通过这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应该有什么关系?
讨论交流后,总结出: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为什么?
让学生根据每组中的三条线段的长度直接做出判断,并简要的说明理由。
2、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线最近?
先让学生指一指从学校到少年宫的不同路线,并回答第一个问题;再让学生找出最近的路线,并要求解释理由。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