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4 22:0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壁赋导学案
【文言基础梳理】
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答案】C
【解析】C项,“泣”,如解释为“哭泣”从语法上讲不通,因此此处“泣”是“孤舟之嫠妇”发出的动作,故应是“使……哭泣”。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正襟危坐 整理 ②山川相缪 通“缭”,环绕
③酾酒临江 斟酒 ④举匏樽以相属 劝人饮酒
⑤抱明月而长终 永远终结 ⑥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
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收藏 ⑧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到,往
⑨杯盘狼藉 凌乱、杂乱 ⑩不知东方之既白 已经
A.①⑤⑥B.②⑧⑨C.③⑦⑩D.①④⑨
【答案】D
【解析】⑤永远存在;⑦宝藏;⑧指享受。
3.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高
B.知不可乎骤得 骤:突然,引申为轻易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向西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
【答案】A
【解析】A项,危险:正。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自余为僇人.
C.歌窈窕之章 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答案】C
【解析】A.冯-凭,B.僇-戮, D.趣-趋。
5.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A.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望美人兮天一方
B. 杯盘狼籍 如怨如慕
C. 凌万顷之茫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 驾一叶之扁舟 白露横江
【答案】B
【解析】A项,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C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D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C.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D.何为其然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B
【解析】B项,两个“之”都是动词,到,往。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在。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也是连词,表顺承。D项,第一个“何”是疑问代词,什么;第二个“何”是疑问副词,为什么。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不拘于时,学于余
C.挟飞仙以遨游 作《师说》以贻之
D.侣鱼虾而友麇鹿 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D
【解析】D连词,表并列。A主谓之间/结构助词“的”。B介词,在/介词,向。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扣舷而歌之 ②吾尝跂而望矣
B.①其声呜呜然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A
【解析】A“而”均表修饰;B①代词,指箫,②代词,代士大夫之族;C①结构助词“的”,②这,这些;D①连词,那么,②转折连词,却。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凌万顷之茫然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D
【解析】D项的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答案】D
【解析】①“于”是介词,在;②“于”是介词,表被动,被;③“夫”是代词,那;④“夫”,是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可以不翻译。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⑤舞幽壑之潜蛟 ⑥扣舷而歌之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⑤和⑥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⑤和⑥不同
C.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⑤和⑥不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⑤和⑥相同
【答案】B
【解析】①“东”,名词做动词,东下;②“渔樵”,名词做动词,打渔砍柴。③“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朋友。④“西”,名词做状语,向西。⑤“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起舞。⑥“歌”,名词做动词,唱歌。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顺流而东 ④侣鱼虾而友糜鹿
⑤不知东方之既白 ⑥始指异之 ⑦孔子师郯子 ⑧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A.①③/ ②⑧/ ④⑥⑦/ ⑤ B.①/ ②③⑧/ ④⑥⑦/ ⑤
C.①⑧/ ②⑤⑦/ ③⑥/ ④ D.①④/ ②③⑥/ ⑤⑦⑧
【答案】A
【解析】①③名词动用/ ②⑧名词作状语/ ④⑥⑦意动用法/ ⑤形容词动用。
13.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①⑥/②⑤/③/④/⑦ B. ①/②③/⑤⑥/④⑦
C. ①⑥/②③/⑤/④⑦ D. ①⑥/②⑤/③④/⑦
【答案】A
【解析】①⑥判断句,都是用“也”表判断。②⑤是状语后置句,正常顺序分别为“月于东山之上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③是宾语前置句,“安在”是“在安”的倒装。④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⑦是被动句,“于”表被动。
1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答案】D
【解析】例句及A、B、C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其中例句和AC项的结构特点完全一致,都属于“中心词+动词+者”,B项属于“中心词+之+形容词”;D项是状语后置,“于”为标志。
15.下列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还根据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晦就是三十;朔是初一;弦分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望就是十五。
B.子,古代可以用于称呼士大夫、普通男子、自己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C.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合称,泛指首尾衔接的船只。
D.槊,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即长矛。匏樽,用葫芦做的酒器。
【答案】A
【解析】晦是月末。
【考点拓展训练】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3题。(19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史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分然。轼曰:“普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间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待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说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延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已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
19.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答案】16.C 17.C 18.A
19.(1)苏轼问母亲:“苏轼如果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2)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解析】
16.“经史”为名词,作“通”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第一个“见”为名词,“想法”的意思,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是书”是“这本书”的意思,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故选C。
17.C项,“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错误。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故选C。
18.A项,“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文中说“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意思是“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应为“满足”。故选A。
19.(1)请:请允许,表示敬辞;若:表示假设,如果;顾:表示反问,难道;为:动词,做。(2)浑涵:博大深沉;雄:形容词作动词,称雄;鲜:少;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请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 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开始从戏马台筑起,尾部连接到城墙。大雨白天晚上下个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
1.B
2.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3.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 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
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
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3.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题干为:“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
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
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1)“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2) “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