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教案+课件+练习+音频)(4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教案+课件+练习+音频)(4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4 21:31:03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群婴斗草图(局部)
(清·金廷标)
扑枣图(局部)
(宋·佚名)
婴儿骑竹马纹瓷枕
(宋·磁州窑)
瓷器中的婴戏图
你知道哪些儿童生活的古诗呢?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算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其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较为突出,是“中兴四大家”之一。







,















,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zhòu
yún
ɡònɡ
/
/
/
/
/
/
/
/
/
/
/
/
/
/
/
/







,


穿









穿


,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zhēnɡ
qìnɡ
/
/
/
/
/
/
/
/







,















,










(宋)雷震
bēi






zhòu
yún
ɡònɡ
zhì

会认字
会写字
zhòu
yún
sānɡ
xiǎo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供:读第四声,是从事的意思。
ɡònɡ

(供奉
供养
供职)
(供给
提供
供应)
ɡōnɡ
多音字
三首诗分别写了哪种儿童的生活?
童孙、稚子、牧童
他们都有一些怎么样的活动?
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牧童吹笛
插图画了什么内容?找出对应的诗句。
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人们都在田间劳作,两个孩子在靠近树阴的地方学种瓜。
对应诗句:昼出耕田夜绩麻,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耕耘田是初夏时节在田间除草,这首诗写的是夏天。
再读古诗,你感受到怎样的气氛?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从“昼出耕田夜绩麻
”,能感受到夏季的乡村一片繁忙。


[宋]雷震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池塘、草地、远山、落日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夕阳夕下,青山和夕阳相互映衬,池塘水草丰美,牧童正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手中的笛子。
山衔落日浸寒漪
“衔”和“浸”这两个动词用得好吗?为什么?
“衔”字写出了远山和落日挨得很近、相互映衬的样子;“浸”让人觉得好像夕照和水波融为一体了,具有动态的美感。
这首诗描绘的画面令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幅画面让人觉得宁静、悠闲。
说说《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村晚》则是一派悠闲的状态。
这两首诗写了儿童的哪些活动?诗人笔下的儿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童孙“学种瓜”,感觉十分天真可爱。
《村晚》: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感觉他十分悠闲自在。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童孙”特别天真可爱,发挥想象说说他们学种瓜的样子。
小孩子看着大人们每天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笨手笨脚地操持农具,种瓜点豆,可能弄得满身是泥,小脸上也是土……
你从是从哪里感受到《村晚》中牧童的悠闲的?
牧童不是规矩地骑着牛,而是横坐在牛背上,他可能会随着牛儿的前进晃动着身体,摇头晃脑地吹着笛子,笛子的曲调还是杂乱无章的,整个人透出一股随性、自在……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大人:昼耘田
夜绩麻
儿童:傍桑阴
学种瓜
辛勤忙碌
活泼可爱
板书设计
村晚
草满
水满
山衔落日
景(美)
横牛背
无腔信口吹
人(闲)
无忧无虑
悠闲自在
第二课时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存在诗作4200余首,其中有不少抒发爱国情思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初入淮河四绝句》《过扬子江》等。
读准字音,读正确,
读通顺。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清晨,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金属盆中的冰块取出,提在手里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脱晓冰
当银钲
敲玉磬
玻璃碎地声
找出描写儿童动作的词语。
学种瓜
脱晓冰
横牛背
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这些儿童都是非常纯真、可爱、招人喜欢的,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三首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
要点:
1.尽量用生动的余元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稚子弄冰
色:



音:玉磬
玻璃碎地
天真可爱
自得其乐
板书设计
形状:金盆
银钲
完成本课随堂练。
课后作业
这三首古诗都写了儿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现出了儿童的天真可爱,流露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1 古诗三首
一、下列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幼稚(chì)    玉磬(qìng)
B.陂池(bēi)
涟漪(qí)
C.供品(gòng)
提供(gōng)
二、读拼音,写字词。
天刚破xiǎo(   ),白zhòu(   )来临,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是啊,没有辛勤的ɡēnɡ
yún(    ),哪里有收获呢?
三、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童孙未解供耕织(  )
A.理解,懂得。
B.讲明白,分析说明。
C.除去,除,废除,停止。
2.忽作玻璃碎地声(  )
A.指一种人工制造的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
B.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
3.短笛无腔信口吹(  )
A.动物身体中空的部分。
B.乐曲的调子。
C.说话的声音、语调。
四、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2)想象一下,写出诗句中孩子们的情感变化过程:(      )→(    )
(3)这句诗的诗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横”字表明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牧童的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无腔”“信口”也表现出了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致。
(2)读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这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四时田园杂兴》是一组田家诗,课文里的这首描写了农村秋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
2.《稚子弄冰》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
3.《村晚》前两句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  )
4.本课的这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都描写了古代农村儿童的生活。(  )
6、
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__________________。
童孙未解供耕织,
_______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的字词。
绩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跟随着作者,我们看到了两组镜头,勤劳的乡村男女和儿童,请你选取一组人物,结合诗句,描写你看到的画面。
我选的是____________(乡村男女
儿童)。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儿童“学种瓜”的细节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养成了____________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桑茶坑①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②风日雨干时,
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③,
一牛吃过柳阴④西。
【注释】 ①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②晴明:晴朗,明澈。③眠正着:正睡得酣甜。④柳阴:柳下的阴影。
1.选一选。
(1)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  )季节。
A.初春
B.初夏
C.初秋
(2)当时的天气情况是(  )。
A.小雨
B.晴朗
C.雨后初晴
2.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桑茶坑道所见的____________情景,描绘了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诗中描述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字写出了小溪涨水、堤上花儿草儿繁盛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出牧童正悠闲地躺在柳阴下酣睡,任他的牛随意吃草的画面。
3.给下列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1)草满花堤水满溪。(  )
A.草遮住了花儿,水涨满了小溪。
B.小溪里的流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2)一牛吃过柳阴西。(  )
A.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一直吃到了柳林西面。
B.那头牛一口气把柳阴西边吃了。
4.发挥想象,接着写一写。
牧童一觉醒来,发现牛不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两首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茶坑道中》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在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
B.《桑茶坑道中》后两句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
C.《四时田园杂兴》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孙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所以就闲着,在树荫下乘凉。
七、古代的儿童在闲暇时干什么呢?选一选,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卧剥莲蓬    追黄蝶
放纸鸢
偷采白莲 
1.小娃撑小艇,____________回。
2.儿童急走__________,飞入菜花无处寻。
3.儿童散归来早,忙趁东风__________。
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____________。




一、C
二、晓 昼 耕耘
三、1.A 2.B 3.B
四、1.(1)B (2)快乐 失望 (3)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2.(1)随意横坐在牛背上 调皮可爱,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2)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五、1.× 2.√ 3.√ 4.×
六、(一)1.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桑阴学种瓜
2.把麻搓成线 从事,参加 3.乡村男女 乡村里,村夫农妇都很忙碌。他们白天去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一刻也不闲着。 4.热爱劳动
农民的辛苦和繁忙 5.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二)1.(1)B (2)C 2.(1)儿童牧牛 花、草、溪水、柳阴、牛 (2)满 童子柳阴眠正着 3.(1)B (2)A
4.他急得直跳,才睡一会儿,牛跑哪儿去了?他赶紧四处寻找,草地上空荡荡的,小溪边也看不见牛的影子,忽然,他的目光捕捉到了大柳树后忽隐忽现的牛尾巴!哈哈,找到了! 5.C
七、1.偷采白莲 2.追黄蝶 3.放纸鸢 4.卧剥莲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三首古诗,都描写了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祖父的园子》回忆了“我”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描写了童年时期在故乡生活时的快乐往事,抒发了成年后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梅花魂》的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经历,讲述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故事。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字词句
◎认识4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会写10个词语。
◎能发现三个句子“通过对比进行强调”的表达特点,并能进行仿写。
阅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能运用学过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能交流、总结“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阅读经验。
◎朗读、背诵古诗《游子吟》。
口头表达
◎能根据需要向别人提出不同的问题。
◎能认真倾听别人对自己提问的回答,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
◎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能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并能照样子口头描述一种情景。
书面表达
◎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中形成的经验来体会,此前的教学中,学生都学习了哪些相关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节、场景中蕴含的感情。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圣陶先生在他的《阅读与讲解》中谈到“体会”时是这样说的:所谓体会,得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体会绝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乱说的事。这种能力的培植全在随时的指点与诱导。这段话对你开启本单元的教学有哪些启示?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本的表达方式、布局谋篇等都有助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何体会都应该是紧扣文本的,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古诗三首
祖父的园子
月是故乡明
梅花魂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课时
2
2
1
1
1
2
2
11
1
古诗三首
语文要素
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人文主题
体会古代乡村儿童生活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
2.根据课后习题,朗读古诗。
3.课前收集体现童趣的诗句。
课时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
3.能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
引用与童趣相关的诗句,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1.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诗的世界里。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有诗意与情趣。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体现童趣的诗句,初步感悟儿童活动的乐趣。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又要走进诗歌的花园,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拿出笔,在你的课堂记录本上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强调“园”是“公园”的“园”,“杂”字下面是带钩的“木”,最后三笔分别是竖钩、撇、点。
3.介绍作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齐名,合称“中兴四大家”。
4.过渡:现在让我们走进春末夏初的农村,看看大人们都在忙什么,孩子们在做什么有趣的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回忆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读三首古诗,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边读边思考: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反复练习,读准字音。教师相机点拨:
①“昼”“稚”都是翘舌音。
②“耘”可以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
③“漪”字的三点水是形旁,“漪”指水中的波纹,可结合词语“涟漪”理解“漪”的字义,注意不要读成“qí”。
(2)学生自主交流要写好本课的字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相机点拨:“晓”字不要多点少撇;“昼”“桑”是上下结构,各部分需要写得紧凑一些。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供”。
①教师出示两组词,让学生读一读,借助组词区分读音:供奉、供养、供职;供给、提供、供应。
②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指导“供”在这首诗中是“从事”的意思,读第四声。
4.检查古诗朗读情况,相机纠正节奏。
5.引导学生交流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提问:三首诗分别写了哪种儿童的生活?
预设:童孙、稚子、牧童。
(2)追问:他们都有一些怎样的活动?
预设: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牧童吹笛。
三、通过对比阅读,深入学习两首古诗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感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绘的繁忙景象。
(1)引导学生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找到对应的诗句。
预设:图中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人们都在田间劳作,两个孩子在靠近树的地方学种瓜。对应的诗句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2)给学生讲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耘田”是初夏时节在田间除草,进而知道这首诗写的季节是夏天。
(3)学生再读古诗,说一说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预设:从“昼出耘田夜绩麻”中,能感受到夏季的乡村一片繁忙。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古时候一般男子种田、女子纺织,“儿女”指的是村庄中的成年男女,“各当家”就是说他们各自在做着自己的活儿。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村晚》描绘的情景。
(1)让学生结合注释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诗中描绘了池塘、草地、远山、落日等景物,让人想到的画面是夕阳西下,青山和夕阳相互映衬,池塘水草丰美,水面泛起金色的光芒,牧童正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手中的笛子。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追问:“满”“衔”“浸”等词语让你有种怎样的感觉?这幅画面令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两个“满”字让人感到池塘里的水十分充沛,岸边的草也十分茂盛;“衔”字写出了远山和落日挨得很近、相互映衬的样子;“浸”让人觉得好像夕照和水波融为一体了,具有动态的美感。这幅画面让人觉得宁静、悠闲。
3.引导学生比较《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说说两首诗在内容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而《村晚》则是一派悠闲的状态。
设计意图:
第一首诗和第三首诗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都是交代了环境背景,再写儿童的活动。将两首诗联系起来阅读,能有效提高阅读效率。4.引导学生走进儿童内心,体会其中的乐趣。
(1)学生再次朗读两首诗。
(2)组织学生交流:诗中写了儿童的哪些活动?诗人笔下的儿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预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童孙“学种瓜”,感觉十分天真可爱;《村晚》写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感觉他十分悠闲自在。
(3)提问:为什么你会觉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童孙”特别天真可爱?引导学生想象童孙“未解”的样子以及“学种瓜”的动作。
预设:小孩子看着大人们每天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笨手笨脚地操持农具,种瓜点豆,可能弄得满身是泥,小脸上也都是土……
(4)提问:为什么你从《村晚》中感到了牧童的悠闲?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想象牧童横坐牛背的神情和信口吹笛的样子。
预设:牧童不是规矩地骑着牛,而是横坐在牛背上,他可能会随着牛儿的前进晃动着身体,摇头晃脑地吹着笛子,笛子的曲调还是杂乱无章的,整个人透出一股随性、自在……
5.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订正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背诵《稚子弄冰》,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能想象《稚子弄冰》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在儿童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千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一)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题目意思。
2.了解作者:杨万里,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齐名,合称“中兴四大家”,被誉为一代诗宗。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3.自学要求: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诗意:清晨,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金属盆中的冰块取出,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设计意图:
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板书“趣”)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体会儿童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对“玉磬”“银钲”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三、体会情感,改写古诗
1.引导学生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说一说: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预设: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分别是“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这些儿童都是非常纯真、可爱、招人喜欢的,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2.组织学生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教师点拨要点:
(1)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4.改写同一首诗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5.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四、指导背诵默写
1.学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教师提示学生要读出诗中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悠闲。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稚子弄冰》,并熟读成诵。
3.指导学生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大人:昼耘田 夜绩麻——辛勤忙碌、热爱劳动
儿童:傍桑阴 学种瓜——热爱劳动、天真可爱各司其职、天真可爱
稚子弄冰色彩:金 彩 银
形态:金盆
声音:穿林响 碎地声
动作:脱 穿 敲
器物:银钲 玉磬天真活泼、童趣盎然
村晚景美:草 池塘 水 山 落日 寒漪
人乐:横牛背 信口吹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教学反思
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理解词句和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是,在教学设计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地“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如《村晚》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无腔、信口”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