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教案+课件+练习+音频 (两课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教案+课件+练习+音频 (两课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4 17:58:01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六年级下册
1
北京的春节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第一课时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儿化音
suàn
会写字
bàn

zhǎ
jiǎo
xiāo
tān
rán
fàn
luò

tuó

qià
jiào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春节里人们的活动。
2.小组讨论交流,填写学习单。
学习单
时间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除夕
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人们的活动
熬腊八粥、泡醋八蒜
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
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拜年
铺户开张、放鞭炮、逛庙会
赏灯、吃元宵
春节结束
详略









思考: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说说课文的详略安排。课文这样详略描写的好处?
这样处理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按时间顺序叙事(写作要素)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
除夕真热闹……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一眨眼……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作者以时间为序,从腊八写起,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热闹的除夕、初一的拜年游玩,直到新年的高潮——元宵节,将春节习俗一一道来、次第展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请你按时间顺序写一写家乡的四季之景吧!
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练笔
1.听写重点词语。
2.推荐阅读丰子恺《过年》、舒乙《北京的春节》。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腊八”部分
1.读第1、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
2.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3.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提问:腊八节有哪些习俗?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对勾画语句做批注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特点:食材多
特点:色味双美
腊月二十三
小组合作学习
任务一:边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勾画出相关语句。
任务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作简单批注。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腊月二十三
麦芽糖
江米糖
老照片中的“祭灶王”
对勾画语句作批注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大小瓜形。
◆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
感受: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特点。
感受: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
除夕
吃团年饭
祭祖
守岁
抓住关键词进行体会

做年菜,
是酒肉的

家家赶
家家赶
感受:除夕这一日非常热闹。
◆在外面做事的人,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
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到处
到处
感受到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
香味
香味
除非万不得已
除非万不得已
必定
必定
除了
除了
思考:这些部分的写法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的写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找出课文中写得简略的部分。
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一笔带过,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概括。
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
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旬——紧张的筹备
浓浓的年味
腊月二十三——春节的“彩排”
除夕——热闹喜庆
初一到初六——各色活动
无比休闲
元宵节——充满欢乐
正月十九——残灯末庙
春节结束
板书设计
传统浓郁的民俗
隆重热闹的节日
阅读链接
1.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交流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
2.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1.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2.完成本课“随堂练”。
课后作业1 北京的春节
INCLUDEPICTURE"基础过关.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六年级\\基础过关.TIF"
\
MERGEFORMATINET
一、下面加点字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醋(cuò)    饺子(jiǎo)
B.拌面(bàn)
正月(zhènɡ)
C.推开(nán)
水浒传(xǔ)
D.燃烧(rán)
轿车(jiào)
二、选一选。(填序号)
,旬的字义有:①十天叫一旬,一个月有三旬,分称上旬、中旬、下旬;②指十岁。请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年过七旬。(  )
2.腊月初旬。(  )
三、先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万(   )更新 
万不得(   )
万无一(   )
万(   )大吉
万死不(   )
万水千(   )
为了保证整个计划的____________,不到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不能采取第二套方案。
四、选择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转换 
C.表示声音延长
D.表示意思递进
1.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
2.至少足够吃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
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
五、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零七八碎儿”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玩意儿”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等玩具。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体会到老舍的“京味儿”语言很有趣。
2.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对画线部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北京人在腊八这天纷纷拿出自家的农产品,展示一年来的丰收成果。
B.“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C.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3.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1)写出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闲在——(    )
(2)作者用充满“京味儿”的词语写出了老北京人的生活,请从课文中摘抄具有这种语言特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章是按照____________顺序写的,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天写的详细,突出描写了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有详写部分,也有略写部分,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PICTURE"能力提升.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六年级\\能力提升.TIF"
\
MERGEFORMATINET
七、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
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选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元宵节时的热闹景象?请用“____”画出来。
3.北京的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几百盏”说明灯的__________,“各形各色”说明灯的__________。作者着力描写灯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北京的春节(节选)
舒乙
①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老年间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爷,此公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老天爷汇报一年里人间的好坏。于是,家家都买些麦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极尽“贿赂”之能事,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这种近乎开玩笑的祭神仪式,家家却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更显得极富人情味儿,孩子们的嘴则是供桌上的糖瓜儿的真正归宿。
②三样食品是春节至上元之间的食物:大年除夕吃饺子,立春吃春饼,正月十五吃元宵。春饼最好吃,烙小面饼或蒸小面饼均可,薄薄的,又称薄饼,切葱丝蘸甜面酱,炒菠菜粉丝,炒黄花木耳,炒豆芽蒜黄,摊鸡蛋切丝,切酱肉成丝,切小肚成丝。食时各样都夹一点儿,放在饼上合在一起,卷而食之,顿生奇效,其鲜,其美,可天下没有第二种自制食品能超过它,堪称食之王。
③春节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过了初五不准动刀动剪,不准倒土,为的是让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彻底休息几天,多么人道!
1.作者觉得祭灶仪式“最具戏剧性”“近乎开玩笑”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用麦芽糖来“贿赂”灶王爷,让他报喜不报忧。
B.家家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这个仪式。
C.供桌上的糖瓜儿最后还是被孩子们吃了。
2.短文第②自然段中提到了三种食品,但作者仅重点介绍了一种——“__________”,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将短文与老舍《北京的春节》进行对比阅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主线来介绍春节习俗,本文则是选取了几个不同方面的习俗来写。
B.本文将祭灶作为重点来写,而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则没有写到这一点。
C.两篇文章都将过元宵节的习俗作为描写的重点。




1 北京的春节
一、D
二、1.② 2.①
三、象 已 失 事 辞 山 万无一失 万不得已
四、1.A 2.B 3.C
五、1.零碎的小零食 风筝、空竹、口琴 2.A
3.(1)悠闲 (2)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六、1.时间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熬腊八粥 备年货 拜年 挂灯笼 2.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北京的风俗习惯
七、(一)1.元宵节的情景 2.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3.赏花灯 吃元宵 4.数量多 种类多 美好快乐的日子
(二)1.B 2.春饼 味道鲜美 3.C◎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字词句
◎会写“蒜、醋”等34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38个词语。
◎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阅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
◎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到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口头表达
◎能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交流从《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结合《十五夜望月》里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和同学交流古诗词中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书面表达
◎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出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能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并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仿照《腊八粥》的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
1.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围绕这一目标,你认为以下哪些学习内容是学生运用已有语文经验能自主完成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指导的?
学习内容
学生能自主完成的
需教师指导的
能分清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能透过课文内容的主次安排,明白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意思
能体会到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结合课文内容,能体会到详略安排得当的表达效果
  2.本单元的习作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上的不同选择,既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对习作的内容安排和教学实施建议,以下看法你比较赞同哪个?你自己还有什么看法?
◎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和家乡的民俗活动有关。
◎可选择的内容在习作时的侧重点不同:介绍一种风俗应重点写它的来历、特点或文化内涵等内容;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应重点描述参加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感受或想法。
◎教学时可以创设不同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交流中,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并合理安排内容的详略。
◎习作教学前可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家乡的风俗,为习作做好准备。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审题、选材、安排详略,待学生完成习作之后再根据学情进行语言表达上的修改反馈。
◎如果把全班同学的习作编成一本《家乡的风俗》作品集,最好分类编辑,比如一类可以是“家乡的风俗”,另一类可以是“我参加过的风俗活动”。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
古诗三首
藏戏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课时
2
2
2
1
2
2
11
1
北京的春节
语文要素
阅读:
1.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写作:
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人文主题
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如图片等。
2.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完成“预习卡”。
2.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春节的风俗。
课时目标
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
设计意图:
通过童谣导入,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自然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了解北京春节风俗
1.出示动漫童谣,指名学生读一读: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童谣写的什么内容?(春节)
2.学生交流:你们是怎样过春节的?春节的哪些风俗令你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指名说一说从插图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大家的春节都过得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吧!(板书课题)
二、扫除生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词语。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1)指导学生读好儿化音,在朗读中体会北京话的特点。
(2)学生交流难理解的词语。教师结合图片和资料介绍文中与老北京地区春节风俗相关的事物。
2.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教师相机正音。
(2)书写指导:醋、摊、燃。
重点指导:①“醋”字左边是“酉”,不要误写作“西”。②“摊”字是左中右结构,要注意中间的“又”写得窄而短,左右疏密均匀。③“燃”是左右结构,四点底不要写到火字旁的下方。
3.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先自读课文,接着交流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再交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合作探究,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写在学习单上。
先小组讨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文中隐含的时间,如,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师生共同设计出如下学习单:
学习单
时间
人们的活动
详略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除夕
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
设计意图:
该环节引导学生借助表格这一直观的形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课文脉络,由整体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后面分清内容的主次、深入学习课文详写的部分等作好铺垫。 
)
2.小组合作,先默读课文,再找出春节里人们的活动,完成学习单的填写。
(1)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填写学习单。
①思考:课文描写了春节里人们的哪些活动?
②思考:在对这些日子的描写中,老舍先生把什么日子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日子写得比较简略呢?
(2)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3)学生借助表格,完整地说一说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
设计意图:
结合课后习题,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详略安排。
)
四、理清主次,知道课文详略的安排
1.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说一说课文这样详略描写的好处。
2.学生在学习单中把各部分的详略情况标注出来。
预设:
学习单
时间
人们的活动
详略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

腊月二十三
祭灶王、吃糖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除夕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初一
拜年

正月初六
铺户开张、放鞭炮、逛庙会

元宵节
赏灯、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提问: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个忙碌、热闹、闲适、红火又美丽的春节。那么为什么老舍先生要把这五个日子写得很详细,把其余的日子写得很简略呢?
预设:选择这五个时间点进行细描,除了场面热闹、富有北京特色之外,还巧妙地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忙碌、热闹、闲适、红火又美丽,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详略得当的布局使得文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2.课外阅读其他作家有关春节的作品。
课时目标
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利用学习单梳理出了春节里不同时间人们的活动。回忆一下,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老北京春节的风俗特点
1.学习“腊八”部分。
出示学习要求:深入地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1)指名朗读,请学生说说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出示语句: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引导学生交流对勾画语句的批注。
预设:
腊八粥的特点:食材多。腊八蒜的特点:色味双美。
②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
③有感情地朗读“腊八”这一部分。
(3)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作者在描写腊八风俗的时候,抓住哪些风俗进行重点描写的?又是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
(4)教师小结: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腊八醋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相机板书: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风俗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
(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研读。
提示1:边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勾画出相关语句。
提示2: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作简单批注。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反馈。
(1)交流“腊月二十三”部分。
①先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预设1:勾画语句:“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批注感受: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特点。
预设2:勾画语句:“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批注感受: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
②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作者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的习俗,重点描写了街上卖糖的情形、吃糖习俗的来历,写出了小年这一天的“祭灶王”的风俗特点。
③教师小结:作者抓住小年“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景象、吃糖习俗的来历,使得风俗特点更加突出。
④请学生结合句子想象小年这一天北京街上的热闹景象,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除夕”部分。
①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除夕这一天的习俗,组间进行补充。(作者重点描写了除夕这一天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习俗。)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抓住关键词进行体会。
预设1:抓住“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一句“家家”“赶”“到处”“香味”等词语,体会除夕这一日的热闹。
(
设计意图:
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在
读中感受:作者在细致描写课文主要部分时,抓住重点习俗进行描写,使得风俗特色得以突显。
)
预设2:抓住“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等句子中的“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等词语,可感受到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除夕这一日“热闹、团圆”的气氛。
(3)交流“初一”部分。
预设1:学生圈画出第9自然段中“截然不同”一词,批注感受:人们享受着初一这一日的休闲时光。
预设2:学生圈画出第10自然段中描写不同人活动的语句,批注感受:初一这天,不同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
①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初一午后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初一的热闹美好。
②学生分角色朗读正月初一午后不同人活动的语句,感受初一这一日与除夕不同的“热闹”。
(4)交流“元宵节”部分。
根据学生的交流,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花灯的语句,读懂写出了哪些特点,通过朗读感受元宵节的风俗特点,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将“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换为“都”,请学生对比着读一读,让学生体会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词语表达,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三、默读课文,体会详略安排得当的好处
1.请学生找出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思考:这些部分的写法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的写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作者是一笔带过的,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概括。
3.出示第7、11自然段,请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
4.交流后小结: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体会作家“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1.学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
2.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出示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例句1,指导学生读好加点词语的儿化音,在朗读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
设计意图:
注重单元的整体性,将不同板块进行整合,再借助

阅读链接

,在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及时训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口头表达,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
(2)出示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例句2,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闲在”的意思,再用其他词语替换加点词语,在对比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五、结合“阅读链接”进行对比阅读,再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1.学生默读“阅读链接”,明确课文介绍的是哪个地区的哪些春节习俗。
2.学生将“阅读链接”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交流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
3.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1)引导交流:你和文中老北京地区的孩子们过春节时的活动有什么不同?
(2)结合学生分享情况,教师相机小结:不同地域的春节,有着不同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的风俗也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有着怎样的差别和变化,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始终没有改变,关于春节的文化传统也会不断地传承下去。
4.教师小结: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这幅长画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我们还可以去读读其他作家笔下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章,搜集不同地区节日的风俗,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开始——腊月的初旬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二个高潮——正月初一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结束——正月十九锣鼓喧天辞旧岁
爆竹声中迎新春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详略得当,而且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北京春节的习俗。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利用学习单,梳理出老北京春节不同时间人们的活动,让学生对北京的春节形成完整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及学习单,发现作者的详略安排,总结出作者在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和元宵节是详写部分。此时出示本课主线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各时间段的特点的?然后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腊八”部分,深入体会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为了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我通过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交流研读“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和元宵节”部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我还通过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启发学生总结课文写法上的特点,体会详略写法的好处。最后,我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进一步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分析课文时,学生说得比较到位,但是我指导学生朗读有所欠缺,还应该提高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
教学资源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1925年完成处女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连载于《小说月报》,署名老舍。接着在《小说月报》连载《赵子曰》《二马》,赢得美誉,奠定其文坛地位。他一生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离婚》《骆驼祥子》《断魂枪》《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茶馆》《龙须沟》《残雾》《方珍珠》《春华秋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