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综合练习 2—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综合练习 2—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1-05 10:1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第一章练习2
选择题
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正确是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能去除油污,可做炉具清洁剂 D.对皮肤有强烈的俯视作用
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相对应的关系中,正确的选项是 (?? )
选项 操?? 作 现?? 象 结?? 论
A 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碳酸钠是碱
B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氢氧化钠与盐酸不反应
C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瓶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D 向稀硫酸中滴入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硫酸与氯化钡反应
3.下列酸碱盐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B.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腐蚀性
C.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纯碱、烧碱、苛性钠
D.遇水放热的三种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4.小明在家里整理厨房时,发现三种可用于科学小实验的物质:食盐、白醋、白糖.下面是他设计的利用这些物质所进行的家庭小实验,能成功的是(  )
①检验洗衣粉中是否含SO 4 2- ②做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
③探究鸡蛋壳是否含有碳酸钙 ④比较食盐和白糖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某个量y随稀硫酸的加入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y表示(  )
A .沉淀的质量??? B .氢氧化钡的质量 C .溶液的pH??? D .溶质的质量
6.类比推理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合物中含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B .CO2和S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所以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C .碱的溶液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 .同种元素的原子所含质子数相同,含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7.物质X、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X+2NaOH=2Y+Cu(OH)2↓,则(??? )
A .X一定是Cu(NO3)2???????? B .X的式量比Y大
C .Y中阴离子的化合价为-2? D .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8.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甲图中,浸入浓硫酸的火柴梗变黑
B乙图中,浸入硫酸铜溶液部分的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C丙图中,铁钉水面处部分生锈
D丁图中,试纸变蓝色
9.某工厂排出的废水pH小于7,并含有较多的Cu2+,对环境污染严重.从环保及回收利用考虑,较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是应加入(  )
A食盐和盐酸 B石灰石和金属银 C烧碱和纯碱 D生石灰和铁粉
小科在碳酸钠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入适量经过稀释的硫酸溶液,在该实验过程的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手被腐蚀
乙中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是为了防止试剂滴落到试管外
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避免瓶中试剂受污染
戊中将水缓慢倒入浓硫酸并搅拌,是为了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后,最终不一定有沉淀生成的是(  )
氯化铜 氢氧化钠 盐酸 B.氢氧化钡 硫酸 盐酸
C.氯化钡 碳酸钠 硝酸钾 D.硝酸银 硫酸 盐酸
12.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表面变黑,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氧化铜(Cu0),也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酒精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C).在下列试剂中,只要一步反应即可判断哪种观点正确的是(  )
A蒸馏水 B稀硫酸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13.通过实验可以获取证据,得出结论.下列做法中不能获得明显证据的是(  )
A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在其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为了证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浓盐酸的瓶盖,可以发现有“白雾”
C为了说明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D为了证明汗水中含有Cl-,加入含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
14.“节能减排,我有责任”.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节约原则的是(  )
A甲学生用眼药水瓶、输液管、小药瓶代替滴管、导管、试管做家庭实验
B乙学生配制50g5%的氯化钠溶液,把配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
C丙学生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先点燃酒精灯,再组装仪器
D丁学生做完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后,把多余的金属洗净后放到指定的容器中
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将粗盐中混有的泥沙分离 溶解、过滤、蒸发
B 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含有氯化钠 加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C 除去MgCl2溶液中的少量MgSO4 加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
D 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四种固体 加水,观察
16.在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生成沉淀的质量(m1)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m1)的关系是(  )
17.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出反应发生的是(  )
A.锌与稀盐酸 B.烧碱与稀硫酸
C.氧化铁与稀硫酸 D.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18.实验室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和稀盐酸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将上述溶液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做如下实验:各取少许,将甲分别滴加到另外三种溶液中,观察到乙和丁中产生白色沉淀,丙中无明显现象。据此可判断甲是( )
A.碳酸钠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硫酸钠溶液 D.稀盐酸
19.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某化肥与碱共热,若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为铵态氮肥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20.现有铁、氧化铁、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等五种物质,存在着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或转化关系(图中“一”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丙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B.丁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C.乙必须通过置换反应转化为铁 D.甲和丁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21.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除了碳酸钠以外,还可能含有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②继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无气泡冒出
B.B→C段对应溶液pH逐渐变大
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
D.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碳酸钠、硝酸钡
22.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实?验?事?实 解?释
A 长期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口,出现白色粉末 氢氧化钠发生了潮解
B 水银温度计受热是水银柱上升 汞原子体积变大
C 某化肥加熟石灰研磨,没有嗅到氨味 无氨气放出,一定不是氮肥
D 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硫和氧气反应,氧气的相对含量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某同学欲测定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分别取ag样品,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合理的是(  )
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到VmL气体
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称量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为m1g
与足量Ca(OH)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2g固体
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用NaOH固体充分吸收,固体质量增加m3g
24.某白色固体A,含有K2SO4、NaOH、CaCO3、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取少量A进行如下实验。
注:BaSO4难溶于盐酸;K2SO4、BaCl2的水溶液均呈中性。据此实验可知,固体A中的物质最多有(??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简答题
1.A、B、C、D、E、F、G、H、I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如图是这些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B、C、D属于氧化物.(图中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请回答: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
(2)A属于______类(填“酸、碱、盐、氧化物”).
(3)在D生成E的?反应过程中会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量.
(4)若I是白色沉淀,则B是______.
(5)若I是蓝色沉淀,则F与G反应生成I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某工厂向含有AgNO3、Cu(NO3)2的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Zn)以回收金属,充分反应后,得到的金属组成可能由哪几种情况?

3.在经济大开发的进程中,要坚持开发与环保并重.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调查一化工厂时发现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排出的废水澄清透明,经分析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离子,共有K+、Ba2+、Cu2+、OH-、NO3-、CO32-六种离子,经查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见表:
(1)将甲、乙两车间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变废为宝,既能使废水中的Ba2+、Cu2+、OH-、CO32-等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又可以用上层清液来浇灌农田.清液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______(填化学式).
(2)已知甲车间废水明显呈碱性,则乙车间废水中含有的阴离子是______.
(3)根据以上溶解性表判断,Cu(NO3)2和Ba(OH)2溶液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若能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 ,若不能反应写出理由:______
4.已知某固体粉末是NaCl、BaCl2、CuSO4、Na2SO4之一或几种的混合物,做以下实验:
(1)粉末加水,振荡后呈浑浊,过滤,滤液无色;当向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足量的稀HNO3,沉淀不消失.
(2)将滤出的沉淀加足量的稀HCl时,沉淀不消失,原粉末中一定有______ 一定不含有______ ,可能含有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化学药品柜时,发现有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溶液(受损标签如图所示)。咨询实验老师得知,这瓶无色溶液是一种常用的盐溶液。小组同学对这瓶溶液进行了如下探究:
⑴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⑵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提出了如下假设:
①碳酸钠溶液:②硫酸钠溶液: ③氯化钠溶液。
⑶讨论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假设________不合理。 请你说明不合理的理由:________。
⑷查阅资料:硫酸钡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氢氧化钡的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钙相似。
⑸进行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完善小组同学的“相互评价”。
组次 实验操作 出现的现象与结论 同学相互评价
第1组
产生白色沉淀,第1组同学认为猜想②成立 第2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符合题意. 你认为其理由是硫酸钡和________都不溶于水
第2组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第2组同学认为猜想②成立 第3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符合题意,你认为其理由是________。
第3组
溶液无明显变化,第3组同学认为猜想②成立 第1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符合题意,你认为其理由是________。
2.2010年5月12日,在苍茫海水中沉没了800多年的“南海一号”重见天日,其中的宋代铜钱已经锈迹斑斑。已知: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它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用来测定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后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
实验用到的主要装置为:
装置连接顺序为_______。(填写编号)
(2)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第一步?检查气密性;
第二步?装入药品,称取装置①和③的质量;
第三步?试验后再次称取装置①和③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
根据以上数据可得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要求写出最简整数比)
(3)结果分析;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产生该实验结果可能的原因有哪些?_____
A.二氧化碳没有被完全吸收 B.水没有被完全吸收
C.碱式碳酸铜药品中含有水分 D.碱式碳酸铜没有完全分解
3.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杂质氯化钠,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请填空:
①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10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
③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形管的质量为300g;
④从分液漏斗中滴入20%的稀硫酸,直到_________为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⑤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形管的质量;
⑦重复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形管的质量基本不变,测得质量为303.3g。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液漏斗中的稀H2SO4不能换成浓盐酸,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生成沉淀的方法来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应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在化学实验探究课上,化学老师交给化学兴趣小组一包可能含有Na2SO4、NaNO2(亚硝酸钠)、NaCl(至少含有两种物质)的白色粉末,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参与探究该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
提出问题:该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提出猜想:
猜想Ⅰ:只含有NaCl、Na2SO4 猜想Ⅱ:只含有NaCl、NaNO2
猜想Ⅲ:只含有______ 猜想Ⅳ:含有NaCl、Na2SO4、NaNO2
进行探究
通过实验,猜想______成立.
写出步骤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四、分析计算题
1.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小科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该混合物反应(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四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请分析计算:
(1)反应后,稀盐酸还有剩余的是第___组; (2)求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
(3)表中a的值为___;(4)求表中m的值.
小敏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6.5%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1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测得沉淀的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像。
(1)滴加的溶液中溶质属于_______(选填“盐”或“碱”)。
(2)10克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是_______克。
(3)图像中的a点数值是_______。
(4)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写化学式)。
(5)通过计算说明,图像横坐标中的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答案
ADCCD DBDDC ABACB BBBBA CDCC
1.(1)过滤;(2)盐;(3)放热;(4)MgO(或Al2O3) 等;(5)2NaOH+CuSO4=Cu(OH)2↓+Na2SO4.
Ag;Ag、Cu;Ag、Cu、Zn.
KNO3.;NO3- ;能;Cu(NO3)2+Ba(OH)2=Ba(NO3)2+Cu(OH)2↓.
Na2SO4和BaCl2;??CuSO4;? NaCl
三、1.③ 氯化钠中没有氧元素;碳酸钡;少量稀盐酸会与第一组实验中生成的氢氧化钠反应;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但实验现象是溶液无明显变化,因此原溶液不是碳酸钠,根据第一组同学实验现象克判断该溶液时硫酸钠溶液
(1)②→①→③(或②①③)(2)21:44 (3)AC
①装置的气密性
④不再产生气体;Na?2?CO?3?+H?2?SO?4?==Na?2?SO?4?+CO?2?↑+H?2?O
(1)除去水
(2)使反应产生的CO?2?全部导入U形管
(3)79.5%
(4)浓盐酸有挥发性,对测定有影响
(5)CaCl?2
4.(3)Na2SO4、NaNO2;
(4)NaNO2、Na2SO4,NaCl;
(5)Ⅱ;
(6)AgNO3+NaCl=AgCl↓+NaNO3;
(7)过滤.
5.一、二;5:1;105.5;1.25
6.1)盐????
(2)2.65????
(3)1.1??
(4)HCl、CaCl2?? (5)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