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文章严密而精巧的结构。
2、 了解有关花卉的知识,提高调查实践、动手实践能力。
3、 品味文章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设想:
1、 预习要求:
⑴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⑵课前收集有关描绘花儿色彩的古诗文。
⑶本文在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运用了化学、生物、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可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或请教相关教师,初步弄懂有关知识,实在搞不懂的,作好标记,以备上课质疑交流。
2、 教法学法:
⑴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严密精巧的结构、准确严密的语言。
⑵课文是一篇介绍花卉知识的说明文,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适当拓宽,让学生收集有关花卉知识,将本文的学习与调查实践、动手实践结合起来,体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3、 课时安排:两课时
4、 教具准备:投影仪或多媒体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㈠、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借助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万紫千红的花,激发兴趣。
2、 交流课前收集的描绘花儿色彩的古诗文。
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可默读,可小声读),边读边思考投影上的思考题:(显示投影):
1、课文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花朵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原因?在此基础上画出文章的结构图。(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结构的精巧)
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作者借来作为标题,而且贯穿全篇,引起每一层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标题的精妙,并进一步领会文章结构的严谨。)
学生先自主阅读、思考,画出结构图,然后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第一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请小组代表上黑板板演(图形可不拘一格,只要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示文章结构即可),然后教师用投影出示自己归纳的结构图与大家一起交流(见板书设计)。
第二题指名交流,一位同学不可能回答完整,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要拘泥答案,学生回答得有道理即要肯定。
㈢、自主质疑人们说:“发现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有价值”,读了本文,你对课文内容还存有什么疑惑吗?(学生自主质疑,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释疑。)
㈣、小结全课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归纳小结。
㈤作业设计: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按照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头从六个方面承担任务,试着去探讨、拓宽课文涉及的内容,查阅资料,请教生物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请教有经验的花工师傅等皆可以,收集课文中未讲到的关于花卉的知识,为下节课作全班交流和写作花卉知识短文作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的精巧。
二、赏析语言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来说明吗?
1、 教师投影,出示自己赏析的例子和学生一起交流。
2、 学生仿照教师的赏析,从文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赏析,然后教师引导大家作全班交流。
三、拓宽迁移
1、按照第一节课后的分工,六个小组的同学先把自己收集的关于花卉的知识在本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3、 学生根据自己在调查实践中形成的新认识,以及同学的介绍,学习课文的结构方法,另设题目,写作相关的花卉知识短文。(教师可从中选择一些写得较好的文章,在班上举办一次花卉知识短文展览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情趣。)
四、作业设计学习本文了解了一些花的知识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两种自己喜爱的花,亲自栽培,定时观察,注意花的点滴变化,并坚持写好观察笔记。
附板书设计:
物质基础(有无色素)
内部因素 物理原理(光波反射)
(横向说明)生理需要(保护作用) 大自然的杰作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进化观点(发展过程) 人工培育的成果
外部因素 自然选择(昆虫作用)
(纵向说明) 人工选择(增添新种)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严密而精巧的结构。
2、了解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
科学知识,从而赞颂了人类创造性的劳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严密而精巧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借助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万紫千红的花,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文。
作者简介
贾祖璋,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县人,是我国老一辈生物学家和著名的科普作家,是我国科普园地的拓荒者之一。生前曾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他写过19本生物学著作和近20种中小学生物、动物、植物、博物、自然课本。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的标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有什么特别之处?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的标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个设问句,它起着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一是抓住人们熟知的花的特征(“红”)提出问题,有助于提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这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学生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共11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以抒情笔调赞叹花朵的红色所起的作用,提出说明的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部分(第2-10段):从不同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三部分(第11段):概括花儿红的原因,总结全文。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文章在具体说明的基础上总结说:“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为什么这样说呢?试从这两个方面着眼,画出文章的结构图。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图形不拘一格,但要能够概括文章的内容,表示文章的结构,使读者一目了然。
明确:
花儿颜色形成的主要原因仍是花儿自身。作者这样表达,是说我工的原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普通的读者有时会考虑不到。
板书结构图:
酸性——红
花青素 碱性——蓝
物质基础(有无色素) 中性——紫
胡萝卜素——橙、黄
无色素——白(——变色)
酸性花青素——红
内部因素 中性花青素——紫
物理原理(光波反射) 碱性花青素——蓝
胡萝卜素——黄、橙
无色素——白
生理需要(保护作用) 红、橙、黄——含热量多
蓝、紫——含热量少
进化观点(发展过程): 绿 黄→橙→红
蓝→绿
自然选择(昆虫作用) 风媒花——花色素淡
↓
外部因素 虫媒花——颜色显眼
人工选择(增添新种):牡丹、大丽花、虞美人
(二)思考: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几种并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文多处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列举菊花、添色木芙蓉的例子说明有些白色花变色的原因,先举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的例子说明菊花这时已含有少量花青素了。后举添色木芙蓉花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的典型例子,说明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逐渐变化所起的作用。选例精当,具有趣味性、知识性,通俗而确切地说明了事理。
本文多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将花青素在酸性的细胞液中呈现红色,与花青素在碱性或中性的细胞液是呈现蓝色或紫色相对照,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源于自身的物质基础——花青素;将酸性的花青素把红色的长光反射出来,与中性或酸性的花青素以及胡萝卜素反射出其他颜色的光波相对照,说明花朵呈现各种颜色的物理原理。
此外,本文还是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
(三)思考:文章语言准确、严密,请找出几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第4段举例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变色;“特殊”修辞“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辞“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萎谢之前”“早晨初开的时候”“中午”“下午”“初开时”都是在时间上作了限制;“少量的”是数量上的限制;“微”“淡”“深”“渐渐”是对程度的限制。这些修饰和限制性词语和恰当运用,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事物。
四、迁移训练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花儿的更多知识,搜集资料与同学们交流。
五、小结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知识,重点说明花朵的红色是它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的作用而形成的结果,赞颂了人类创造性的劳动。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