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戏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编辑的意图是通过学习,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态和千变万化的人物造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设计、制作表演等过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一)欣赏不同表演形态的偶戏,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及发展,了解偶人的造型特点及表演特色。
(二)能根据自己喜欢的故事,选择不同材料制作布袋偶,并合作表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了解。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偶人。
2、难点:材料的巧用,让制作的偶人动起来。
(四)学习材料:
有关偶戏的录像、图片、课件和各种制作材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剧表演了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段特别的戏剧表演,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戏?
(播放偶戏片段)
2.点题:板书《偶戏》
(二)
偶戏历史及地位
看图分析、课下搜集
(三)偶人的种类[]
1.
偶人的历史由来
分别介绍偶人的特点:
结合实物讲解
杖头偶:用竹竿控制活动
布袋偶:套在手上活动
提线偶:用线控制活动
皮影人:靠影子的变化表演
偶戏的分类: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偶人,下面领略一下偶人在舞台上的表演风采。
通过识别偶戏画面,区分偶戏的种类。
偶戏可分为傀儡戏和影戏
(五)欣赏、创作
1、欣赏布袋偶戏。
2、分析布袋偶的制作过程[来源:学
科
网Z
X
X
K]
(1)布袋偶的结构。
(2)手套的巧妙利用。
(3)装饰偶人。
(4)表演技巧,如何用手操作。
3、出示作业要求
(1)每组抽取一个剧本,根据内容制作一组
布袋偶戏的角色,大家一同表演展示。
(2)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3)制作偶人时,巧用材料,人物特点
鲜明突出。
(4)表演时制作的偶人能够灵活地动起来,并能够进行分角色表演展示。
(六)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1.学生要有效的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抓紧时间,友好合作。
2.
鼓励学生有更多的创新。
(七)作业评价
[]
1.
小组展示:请小组同学们带着你的小偶人
上台进行布袋偶剧的表演。
2.同学互评:你喜欢哪一组的表演?为什么?
3.评价引导:
(1)小偶人的制作是否精美、人物特征是否鲜明?
(2)制作的小偶人是否能够灵活地动起来?
(3)布袋偶剧表演的是否精彩?[]
(八)课后总结
1、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木偶表演,已经渐渐失传。
2、木偶戏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希望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