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答题技巧总结
10
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概述
(一)含义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二)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三)古代诗歌结构特点
古代诗歌是非常讲究结构形式的,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在常见的古典诗歌中,一般先写景或叙事,然后议论或抒情。写景的部分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打好铺垫,同时也为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的阐释打好基础。
常见古典诗歌的结构特点有开门见山、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前后照应、情景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小中见大、层层深入、画龙点睛、伏笔铺垫、重章叠句等几类。
(一)开门见山
无论说理或抒情,直截了当切入主题。
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二)抑扬结合
1.欲扬先抑
对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2.欲抑先扬
对要贬抑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三)前后照应
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这样就使诗歌
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到突出主题的表达效果。
部分诗歌,诗人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如: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四)情景关系
1.先景后情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杜甫《登高》)
这首诗整体上前半部分写登高所见,即写景。首联主要描写山中之见闻,颔联描写此地秋天萧瑟的特征。后半部分抒情,颔联标明诗人在高处远眺,讲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尤其是“常作客”一句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尾联对结,表现出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2.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唐·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三、四句,偏重叙事描写。“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以体味
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此等情
境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
再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从军行》)
(五)小中见大
即通过描写一件小事物,写出大境界,表现大主题,有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杜牧《赤壁》)
该诗一开头就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六)层层深入
指诗歌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它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形式,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联想到织女因相思而终日织不成布。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及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七)卒章显志
指诗人在诗歌结尾处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该诗表达了诗人自由自在、豪放不拘、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八)画龙点睛
即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的写法。点睛之笔如用在诗词的结尾,这种方法又常常被称为“卒章显志”,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
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颈联一扫送别诗的惆怅、惜别的感情基调,揭示两人江山难阻的深厚友情,画龙点睛。
(九)伏笔铺垫
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作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此诗描绘的是秋日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营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十)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如: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
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下两阙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这样反复地咏唱,使语言具有音律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四)古代诗歌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又叫语言风格。是由诗人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
可按照名家进行分类,如:李白的语言特色一般是清新飘逸,杜甫则沉郁顿挫;
可按照派别进行分类,如:豪放派一般是豪迈旷达、雄浑壮阔,而婉约派则清丽含蓄、婉转缠绵;
还可按照题材进行分类,如田园诗的特色一般是恬淡静谧,边塞诗的特色一般是豪壮悲慨。
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分析形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形象/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诗歌的形象
诗词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两类:人物形象和意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壮士将军、贫苦农民、幽怨妇女……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蕴着诗人的感情。因而,诗歌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泛化意义、讽喻意义,理解时不能单纯用逻辑思维,不能认为诗歌中的形象就是实指某一物、某一景或某一事。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地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为了进一步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优秀的诗词在遣词用语上总是能做到准确精练,所用词语往往能深刻反映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给读者以某些方面的提示。
例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要从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特点来着手,如:“念”“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怀才不遇的孤独封建士大夫形象,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第一,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词塑造了什么形象。
(2)结合诗词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的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对诗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题目示例】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题】
请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
【参考答案】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知识拓展】
诗歌常见艺术形象例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表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以及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是写给好友汪伦的赠别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体察人民苦痛、反对战争的思想。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第二,分析意象。
分析意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概括意象的整体特点。
(2)结合具体诗句具体分析意象特征。
(3)挖掘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
【题目示例】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表现了画中梅花清秀、淡雅、高洁、朴素的特点。(点明景物形象)
诗中一、二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看末句,一个“满”字,不仅传神的写出了梅花的充盈激荡,更写出了梅花坚贞高洁的精神品质。
诗歌借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作者写诗词,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词,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作者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去探知作者的内心和情绪。
例如,鉴赏苏轼的《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时,上阕可以从景入手,下阕则可以从情入手。该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然后用“一朵芙蕖”比喻弹筝的美人,用白鹭的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的下阕重在抒情,借“哀筝”来传达感情,乐曲哀伤,谁能忍听呢?然后借景抒情,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最后,用“人不见,数峰青”间接把不见弹筝人的落寞、失意之情,融合到这江景中。言虽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鉴赏意境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诗中展现的画面。
①分析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动静、虚实、时间、远近、高低等角度分析。
②分析画面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诗歌主旨,或诗歌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目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江山、花鸟、燕子、鸳鸯等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作者主要采用远近相生,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春景图的明净绚丽。
诗歌表现了作者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知识拓展】
传统的诗词意象
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的诗词意象,意象是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词带来很大帮助。
意象类型
表达情感
具体意象
举例
送别类意象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长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南浦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思乡类意象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鸿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莼羹鲈脍
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马星野《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
鲤鱼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捣衣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之三)
愁苦类意象
或表达忧愁、悲伤之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芭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李清照《添字丑奴儿》)
流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猿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杜鹃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斜阳、夕阳、落日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抒怀类意象
或托物表现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梅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松柏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竹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王风·黍离》)
冰雪、草木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爱情类意象
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连理枝、比翼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意象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投笔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其一》)
楼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柳营(指军营)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请缨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曲》)
闲适类意象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五柳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东篱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三径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黄庭坚《初望淮山》)
(二)分析语言特色
诗词的语言往往因作家个人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经历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特色,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词作品的语言,要掌握品鉴方法。
1.抓住作品的题眼或诗眼
抓住作品的题眼或诗眼,有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作品的题眼,就是指诗词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全篇未着一个“喜”字,却在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喜”意。
作品的诗眼,可以是诗或词中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把春天来到,使长江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的情状写出来了。
2.关注特殊词
(1)叠词
叠词的作用有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愁苦凄惨的气氛笼罩全篇。再从语音的节奏、声调看,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拟声词
拟声词能使诗词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使人仿佛身临长江之滨,耳听到落木萧萧之声,眼见那长江汹涌之状。拟声词的巧妙运用,使读者可以越过词语的概念意义,仅凭其语音就获得了对诗句全部或局部意蕴的理解。
(3)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用于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那份“着色的思绪”。
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霜林醉”中。
3.关注四类语言
从内容的角度鉴赏诗词要关注这四类语言: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平时加强课外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除了掌握技巧,还要注意考题的设置。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命题者经常从小角度和大角度设题,分析用词之妙和整体的语言特色。
第一:分析用词之妙
1.分析炼字型
鉴赏炼字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准确找出并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如有修辞,请指出),必要时说明其结构作用。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题目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意。“看”表示的是友人回头。
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离人频频回过头来,默默回头“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内心的千愁万绪,都从这一“看”字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仿佛看到离人恋恋不舍的身影和愁苦的面容。
离人的每“一看”,都引起送行人“肠一断”。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句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
同时,“看”字承上启下,点染全诗,为诗歌抒情的核心。
2.一词领全诗型
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思想主旨,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鉴赏一词领全诗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两步: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题目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的思乡之情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承接上文的听笛,为下句写诗人的思乡之情做铺垫,“折柳”点染全诗、集中体现诗人思乡之情,具有极强的概括性。
第二:整体鉴赏
鉴赏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题目示例1】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给人清新自然之感。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在外征战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题目示例2】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问题】
诗中出现了六处叠词,请分析其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诗中的叠词有: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这些叠词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纤手秀美,织布繁忙,形声兼备,继而生情,水清浅,人含情。由景及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内容更细腻委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些叠词使这首诗歌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难得的佳句。
【知识拓展】
诗词语言的风格特色
风格
特色
举例
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描写了大自然中刹那间的景象,是那样的清新与静谧,禅意盎然,荡涤着读者的胸襟,给人以恬淡平和的无尽遐思
平淡质朴
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绚丽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讲究对仗工整
“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山水图》)辞藻华丽,色彩绚丽,对仗工整,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本意在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意在言外,含义深刻隽永
悲慨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哀
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梦天》)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立意奇特,语出惊人
奔放
直率有气势,雄浑奔放,笔调气壮山河,气度豁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人物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词人兀立江岸时借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沉郁顿挫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以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包含着诗人对个人病困潦倒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的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三)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鉴赏技巧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旨意。
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说明
举例
比喻
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使之更加形象生动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净,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隐语(谐音、双关)
可以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多用在民歌中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谐音,是双关隐语,大概因男方传情传得含蓄,给女方留下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拟人
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将“南风”人格化,通过“开”“翻”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夸张
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白发因愁而长,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啊!以此写愁,奇特至极
对偶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对比
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贵族的奢侈糜烂与穷人的悲苦做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大的状况,表达了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排比
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肥”“红瘦”来代指绿叶、红花
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引起注意和思考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反问
明知故问,问而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其中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互文
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共同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北朝民歌《木兰辞》)
用典
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怀古》)“东风”二字出自《三国志·吴书》,指周瑜用黄盖之计火攻曹军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说明
举例
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文学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送别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
烘托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情,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江心倒映着一轮明亮的秋月,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的最深的情思,含蓄地描写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白描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寥寥数语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象征
象征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
动静结合
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寂静
虚实相生
“虚”指心中之景、想象之景;“实”指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由虚景“仙人驾鹤去”到实景“汉阳树”“鹦鹉洲”,虚实结合,产生一种意境美
欲扬先抑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叙,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都”字透露出人们盼春色的焦急心情,“初惊”含蓄地写出人们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一抑一扬,腾挪跌宕、波澜起伏
点面结合
“点”指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面”指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点面结合”就是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点面结合,突出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傲岸不屈的精神
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
说明
举例
直抒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而牺牲自己的真挚感情
借景抒情
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没有一字说别离,但伤怀惜别之情随水长流
情景交融
诗句因情布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情和景交融,展现出琵琶演奏技艺之高
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色彩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借“庄生梦蝶”的典故传达出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借古讽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通过对六朝君主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的描写,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叙事抒情
通过叙述一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通过描述卖炭翁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卒章显志
在诗词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在尾句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题目示例】
南柯子·忆旧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问题】
试结合词句分析,作者在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情景并茂地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
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拟人三种表达技巧。
“十里青山”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将远处的青山和眼前潮水退去后的带沙路面结合在一起。同时,“十里青山”和“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感受上的静景,“数声啼鸟”则是听觉感受上的动景,词中将动景、静景(视觉、听觉)结合在一起。此外,“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怨”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作者的愁怨。
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反映了词人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
(四)分析情感、主旨型
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对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就是理解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考查时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鉴赏情感、主旨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两步: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观点态度)。
古诗词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愁、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之感慨等等。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观点态度)。
【题目示例】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全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前两句中,“抱膝”二字,写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后两句运用虚写的手法,从对方写起,作者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冬至深夜,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把深挚的“思家”之情抒发得更委婉含蓄。
鉴赏诗词思想内容的注意事项:
1.注意送别诗中的一些特殊意象。
古代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人们一别就是阻隔多年,再会难期,因而更重离别。唐宋诗词中用来表达惜别之情的常见意象有长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等。
2.贬谪诗词中的序或注释。
要注意这些提示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来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
3.怨妇诗中的比喻与象征意义。
在怨妇诗中,一些诗中女性形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用男女的恋爱关系来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另一种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知识拓展】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寓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要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它的题材分类。诗歌按照题材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诗歌中常见题材
题材
思想内容
举例
赠友送别诗
依依不舍的留恋
柳永的《雨霖铃》、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高洁志向的告白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贬谪诗
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屈原的《离骚》
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柳宗元的《渔翁》
爱情闺怨诗
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温庭筠的《瑶瑟怨》
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表达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辛弃疾的《摸鱼儿》
咏史怀古诗
怀古伤今,描绘昔胜今衰之景
刘禹锡的《石头城》
怀人伤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杜甫的《蜀相》
思乡怀人诗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亲人之情,多在边塞诗中涉及
王昌龄的《闺怨》
边塞征戍诗
惊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间风俗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高适的《燕歌行》
戍边将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
王昌龄的《闺怨》
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山水田园诗
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李白《望庐山瀑布》
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
王维的《山居即事》
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王维的《山居秋暝》
伤时爱国诗
反映离乱的痛苦,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杜甫的《春望》、杜牧的《过华清宫》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燕歌行》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或者抒发山河沦丧的痛苦;或者借古讽今、借古喻今、以古写今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的《泊秦淮》
说理参禅诗
此类诗词作品主要表现对自然、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事理的体察,以宋诗为主
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
咏物抒怀诗
寄寓作者的情怀和志向
王冕的《墨梅》、于谦的《石灰吟》
(五)分析比较评价型
题型特点:给出两首或几首诗歌,要求考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鉴赏比较评价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要通读这几首诗歌,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情感主旨、艺术手法等)来寻求诗歌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题目示例1】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题】
分别写出两首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并指出它们相同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题西林壁》的主要意思是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观书有感》的主要意思是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相同的表现手法:托物喻理,即通过一定的事物来寄寓一定的道理。
【题目示例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问题】
1.编者把这两首诗选编在同一课中,意图是什么?
2.以上两首诗的诵读基调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作者朝代相同,都是南宋,而且诗人都属于爱国诗人。
(2)写作手法上,借景抒情,特别是后一首,以乐景来写哀情。
(3)写作意图上,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心。
2.第一首诗前两句黄河在悲泣,华山在哭诉,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后两句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基调苍凉、悲壮,读之令人奋起。第二首是以乐景写哀情,讽刺权贵醉生梦死,应该用激愤、愤慨、责问的语气来诵读。
注意: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三、诗歌鉴赏客观题答题技巧
(一)设题类型
较之主观题,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考试分值与比重相对较少,考试难度也较低,对于广大考生而言,这类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较易掌握。近年来,招教考试对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考查分为两种类型:
1.第一种类型——对整首诗的鉴赏考查
【题目示例】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
A项,“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
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
二字切合。
故本题选D。
2.第二种类型——对某句诗的鉴赏考查
【题目示例】
对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理解错误的是(
)。
A.本诗是一首汉乐府诗歌。
B.这是一首边塞诗。
C.这句诗歌与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D.“半死生”指死生各半,指战士们出生入死,英勇奋战。
【答案】A
【解析】这句话出自高适的《燕歌行》。A项,本诗是唐代诗人高适用汉乐府旧题写成的一首七言歌行,而不是汉乐府诗歌;B项,本诗是一首边塞诗,正确;C项,两句诗都有对比手法,以乐反衬悲,以富反衬贫,辛辣讽刺了“不均”这个现实,抨击了豪门望族的麻木和奢侈;D项,“半死生”说明战争残酷,战士们出生入死,英勇奋战。
故本题选A。
(二)设题陷阱
1.基础知识(手法、体裁、典故等)判断错误。
2.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3.词句解释曲解原意。
4.主题挖掘以偏概全。
(三)答题技巧
1.认真读懂诗歌。防止试题曲解词句原意、主题以偏概全。
①重视对诗题的理解。
②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
2.选项的信息切分。
做题时,需注意选项的各个信息点要与四要素,即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的相关艺术手法相对应。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对每个选项的信息切分进行勾画圈点,并把勾画到的词语与诗词中的相关内容一一进行对照。
3.答题的整体意识。
结合整体的解读进行简单的对照比较分析,将选项对应到诗词相应部分,把握诗歌的内容,从而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选出答案。
(四)设题角度
诗歌鉴赏客观题设题角度
1.诗歌体裁型
2.表达技巧型
3.节奏划分型
4.典故理解型
5.形象意境型
6.情感主旨型
7.诗句解读型
8.内容分析型
1.诗歌体裁型
【题目示例】
对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理解错误的是(
)。
A.本诗是一首汉乐府诗歌。
B.这是一首边塞诗。
C.这句诗歌与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D.“半死生”指死生各半,指战士们出生入死,英勇奋战。
【答案】A
【解析】这句话出自高适的《燕歌行》。A项,本诗是唐代诗人高适用汉乐府旧题写成的一首七言歌行,而不是汉乐府诗歌;B项,本诗是一首边塞诗,正确;C项,两句诗都有对比手法,以乐反衬悲,以富反衬贫,辛辣讽刺了“不均”这个现实,抨击了豪门望族的麻
木和奢侈;D项,“半死生”说明战争残酷,战士们出生入死,英勇奋战。
故本题选A。
2.表达技巧型
【题目示例】
下面不是借物喻人的诗句是(
)。
A.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石》)
C.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答案】D
【解析】A项,《石灰吟》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B项,《竹石》则是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C项,《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脱的胸襟,这都是借物喻人的手法;D项,《咏柳》则是咏物诗,通过描写柳表达作者对春柳的喜爱。
故本题选D。
3.节奏划分型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不仅要押韵,更要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诗歌美的外化不仅依托于语言与意境,也依托于节奏。因此,在诗歌鉴赏的考查中节奏划分也是考查的一个方向,在诗歌的节奏划分上,主要分为古诗节奏划分和现代诗节奏划分。
(1)古诗节奏的划分
①四言诗的划分,按意义或节奏一般可分为“二二”。
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②五言诗的划分,按意义可分为“二三”。
如:问女/何所思
按节奏一般分为两种:
a.“二二一”
如:大漠/孤烟/直;绿树/村边/合
b.“二一二”
如:举头/望/明月;故人/具/鸡黍
③七言诗的划分,按意义可分为“四三”。
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按节奏一般可分为两种:
a.“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沉舟/侧畔/千帆/过
b.“二二一二”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春蚕/到死/丝/方尽
(2)新诗节奏的划分
新诗是五四运动的产物,它冲破古典诗词严格的格律的藩篱,以白话入诗,在音乐性方面不像古典诗词那么鲜明和整齐,但依然需要节奏来体现音韵美。一般的诗行根据意义单位或词组可以按照古诗四言、五言、七言的节奏型进行划分,除此之外,如八言、九言、十言都可划分为四顿。
①八言、九言四顿
如:在她那/孤孤/单单的/窗前,只有些/喳喳的/麻雀!一日/又傍着/窗儿/发呆,路上/远远地/起了/尘埃——
②十言四顿
如: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新诗的节奏当然不只这些形式,少的有一句一顿,多的有一句六、七顿。当然,节奏的划分不单可以借助于古诗的节奏型进行划分,还可以从词组、意思和情感三方面进行划分。
①根据词或者词组划分。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
如: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②根据意思划分。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
如: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③根据情感划分。节奏的划分不是单纯地依靠于音节,还要与诗歌本身的情感保持一致。在抒写复杂、细腻的情感时,宜采用较缓的节奏,一句诗行可以有较多的顿数。
如: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在表现激昂、奔放感情的时候,宜采用急促的节奏,可以将诗行切分成短句。
如:乌云哪,遮/满天!波涛哪,高/如山!冷风哪,扑上/脸!浪花哪,打进/船!
诗歌节奏的划分,要从音节、意思、情感等多方面考虑,不能只从某一方面入手,将节奏划分绝对化。
【题目示例】
下面几句话出自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对这几句话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B.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C.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答案】D
【解析】D项,节奏划分应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题目示例】
下列语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D.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答案】C
【解析】A项,节奏划分应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B项,节奏划分应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C项,正确;D项,节奏划分应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故本题选C。
4.典故理解型
【题目示例】
在辛弃疾的《破阵子》中,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是(
)
A.吹角
B.五十弦
C.的卢
D.霹雳
【答案】A
【解析】A项,吹角,就是指吹起号角;B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史记·封禅书》:“太在辛弃疾的《破阵子》中,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C项,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马经》:“马白额入口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D项,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故本题选A。
中学诗词常见典故
典故
意义
诗句
归雁
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八百里
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五十弦
《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的卢
《相马经》:“马白额入口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后泛指良马。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霹雳
《南史·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燕然
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燕然未勒
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多指没有建立破敌大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后庭花
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歌词极其绮艳轻荡。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黄金台
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南冠
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别云间》)
蓬莱文章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藏有仙家典籍,借指李云的文章,后多指好文章。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弄扁舟
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后多指归隐江湖。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烂柯人
《述异记》记述: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儿童下棋,他在旁观看。一局棋完,儿童对他说:“你的斧柄(柯)已经烂了。”王质回到家乡,见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后比喻长期在外和隔世之感。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青鸟
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冯唐
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云中郡守魏尚是抵御匈奴的良将,因上报杀敌数字较实际多六人,被削职。冯唐向汉文帝提意见,
认为处罚太重。文帝接受了冯唐的意见,派他持节去赦免魏尚,恢复其云中郡守的职务。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
吴钩
相传吴王命人做金钩,有人杀掉自己两子,以血涂钩,铸成双钩献给吴王。后代指利剑。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求田问舍
《三国志·陈登传》记载: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
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塞上长城
《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吐哺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遂以“吐哺”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狼居胥
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归去。后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寄奴
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出身卑微,却能驰骋中原,建立一番伟业,是英雄人物的代表。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画图
据传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根本不识昭君,所以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泛指怀才不遇。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其三》)
六龙回日
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走到高山顶峰跟前,也要迂回而过。多形容山势高耸。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
5.意象意境型
【题目示例】
对下列诗句意境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人用简单的笔墨勾勒出一幅黄昏细雨图,细雨绵绵似打在人心,流露出内心的孤独寂凉之愁。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凄美悲凉的诗境。
D.“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答案】C
【解析】C项,诗境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描绘了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的景象,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而非凄美。
6.情感主旨型
【题目示例】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①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王象巽《游曲江》)
【答案】B、E
【解析】A、C、D三项,均为袭用杜诗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B、E两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的,“当年燕子知何址”“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在,寓有兴亡之感。
故本题选B、E。
7.诗句解读型
【题目示例】
下列对古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
格,显示出很高的言语技巧。
B.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
疆的将士们高昂的情感,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
C.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看出使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同时告诉我们只有不
断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确实衷心祝愿好
友在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
【答案】D
【解析】D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不是借祝酒祝愿友人一切平安,而是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
故本题选D。
8.内容分析型
【题目示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C.颈联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春景。
D.尾联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
【答案】D
【解析】D项,尾联诗人是想要表达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但对白沙堤并未详写。故本题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