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11.【散文阅读】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答题技巧总结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11.【散文阅读】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答题技巧总结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5 08:0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答题技巧总结
11
散文阅读
(一)文体知识
1.定义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中的人、事、物、景,深入挖掘其中的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一种文体。
这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
2.特点
形散神不散
3.分类
(1)抒情性散文
(2)叙事性散文
(3)写景散文
(4)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4.线索: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5.语言风格
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一般有绚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豪放、柔婉、幽默、深刻等特色。
6.主题:散文的主题归结到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汇在文章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7.常见的表现手法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过渡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二)答题技巧
常考题型
重要词语的含义题
关键句子的含义题
艺术手法题
关键语段理解题
筛选概括信息题
形象分析题
标题作用题
延伸感悟题
1.重要词语的含义题
(1)题型及技巧
散文的“重要词语”
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具有具体指代意义的新概念、新词语
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或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
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答题策略
(1)本义(2)语境义(3)修辞义(4)对中心/主旨/情感作用(5)结构作用(6)表达效果
(2)题目示例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去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问题】“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吞咽”的本义是指“不经咀嚼把食物咽下去”。(本义)
在文中,“吞咽”意为尽情地享受春天的意思。(语境义)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拟成具体的东西,形象生动。(修辞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强烈的期盼和喜爱之情。(主旨义)
2.关键句子的含义题
(1)题型及技巧
散文的“关键句”
体现文章或段落主旨的中心句
内涵比较丰富、含义比较深刻,表达作者某种情思的语句
体现文章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的语句
表达上形成前后冲突的矛盾的语句
议论、抒情性的语句
引用的名人名言
比较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
关键句子位置
开头的关键句作用:内容上——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开篇点题结构上——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中间的关键句作用:内容上——充实/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尾的关键句作用: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画龙点睛结构上——呼应开头,照应上文,总结全文
答题策略
(1)本义(2)语境义(3)修辞义(4)主旨义(5)结构义(6)表达效果
(2)题目示例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的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杈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飞到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问题】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参考答案】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本句是指作者在心灵中与槐树对话,不须任何语言却能表达出彼此的心声,写出了作者对槐树的深深喜爱和作者与槐树之间的友谊。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咏物抒怀)的手法,将槐树拟人化(修辞),借槐树的四季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主旨):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失沉稳,风雨中岿然不动而安详平静,告别时痛快又利索,孤独时又自信潇洒。
本句位于文末,还起到了点明主旨、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的作用。
3.艺术手法题
(1)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分类
有辅助类赏析题
具体提问:某一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无辅助类赏析题
赏析某一具体段中画线的语句
答题技巧

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结合段落分析表达技巧

指出它在文章主旨、结构、表达效果、氛围等方面的作用
(2)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
表达方式
记叙
记叙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
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描写
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
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描写技法
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动与静(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等)、远与近、高与低、实与虚等
抒情
抒情分类: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抒情技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议论
说明
②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及基本作用小结
答题模式
比喻
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
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强调了+对象+特性
排比
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夸张
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或者强调某一感受;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设问
强调问题,引起兴趣,启发思考
反问
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对比
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其特点
对偶
增加语言韵律,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
增强语言说服力
增强了……的说服力
借代
引入联想,形象具体生动、突出特点、文笔精炼
③表现手法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衬托、渲染、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动静相称、以小见大等。
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被象征物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渲染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从而强化作品的主题
衬托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卒章显志
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
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过渡照应
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
托物言志
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欲扬先抑
先贬抑,后褒扬,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虚实结合
有实写,有虚写,使文章内容更为充实
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相得益彰
④常见语言特点
常见语言特点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浓墨重彩,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答题时要根据不同的作家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
(3)题目示例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
【问题】
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参考答案】
(1)文章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
(2)用非常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非常有画面感,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生活的怀念。
【问题】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参考答案】
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点明万物皆有其个性,各具其用的特点。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升华了主题。
4.关键语段理解题
(1)题型及技巧
答题策略
内容+结构+表达
内容上
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抒发情感;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结构上
引起下文/统领全文;收束上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铺垫/伏笔;照应/呼应;过渡;设置悬念
表达上
艺术效果:对比/衬托、渲染/烘托(环境)等;读者维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形象生动、深刻隽永)等
(2)题目示例
耳边杜鹃啼
罗琅
1.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2.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3.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4.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5.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6.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问题】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参考答案】
①从内容上来说,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杜鹃鸟又增加了一些美好的含义。
②从结构上来说,“姑嫂鸟”的故事引起下文,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③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筛选概括信息题
(1)内容综述题
①考点及题型
信息处理方法:“筛选”+“整合”
“筛选”:寻找符合要求的信息
“整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或概述
考查内容
辨别选项信息的正误
筛选出答题的有关词语,进行简要的表述
②答题策略及注意事项
分析思路
区间划分
定位层次:频率副词、关联词、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等等
整合答案
注意事项
分值与答题间关系梳理
控制答案篇幅
条理清晰,卷面整洁
③题目示例
看戏
菡子
故乡的人们,不问男女老幼,自古至今都是喜欢看戏的。正月里倾巢而出,看各种各样的戏,进城和各村之间的路上,看戏的行人,谈着戏的内容。至于各个季节中这方那方演出草台戏,有的敬菩萨,有的庆丰收,有的消灾避难,却都成了活人生活中一点难得的享受,一年大约有四五次。每逢唱戏的那个大村,有个沾亲带故的人家,访亲会友又成了看戏的缘由。娘家人到村上来看戏,即使做了婆婆的闺女,也觉得脸上有光。穿了新衣裳外出看戏的姑娘,又常常成为相亲的对象,自然,如果眼尖心巧,在姑娘低垂的眼梢里也能把对方瞄上一眼。
像故乡所有的孩子一样,我自幼也是一个小戏迷,其实是热闹迷。戏台下的另一个场面,使人眼花缭乱,豆腐花、豆浆、剪刀豆腐、兰花豆腐、臭豆腐,虽说属一个类型,一盏灯下,热腾腾、忙碌碌,却各人有各人的手艺;挎着篮子卖野荸荠、老菱、瓜子、毛栗的,大都走来走去,凑着观众。也许这样的场合比戏台上的更与人接近的缘故,很多人被吸引到这面来了。我从五六岁起开始看戏,家里人却认为我绝无看戏的理由,不予理睬,我在地下赖了半天,唔唔了一阵,终于被好心的邻人拖了起来。匆促上阵,身上并无额外的穿戴,袋里也没增添零花的铜板,我每在凄凉和激愤中,侧身于热闹的人群,自负地庆幸自己挣得来的自由。
当时大多演的是京戏。乡下人不能理会,只知道白脸是奸臣,红脸是忠义之士,其他则茫茫然。遇到唱多做少的戏,如鲁迅先生在《社戏》里所描写的坐下来唱个不停的老旦,哪怕扮的是皇帝娘娘,大家都要不耐烦的。记得我看过《逍遥津》,有很长的唱段,以十三个“欺寡人”开句,他唱到五六个“欺寡人”,我已趴在别人的背上睡着了。
看戏也犹如经历人生。许多的故事都在戏场里形成,有的亲人在戏场里走失,有的亲人又在戏场里重见,我自己就有过这么回事。夏天的晒场上和冬天的茶馆里,经常上演江南的小戏滩簧(锡剧),妇幼都很欢迎。看戏也仿佛家常便饭,清唱、表演唱,甚至化装登台的,一律为人们所接受。打动人的不一定是他们的唱和做,而在乎情节。农村的人们每在戏中认定“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人生结局,聊以自慰,也以此慰人,虽然这“精神食粮”有时还有骗人的毒素,他们也乐意喝下这杯酒。
【问题】阅读第一段,概括故乡的人们喜欢看戏的两个缘由。
【参考答案】
(1)故乡的人们爱看戏,因为看戏是一种娱乐和享受。它成为“活人生活中一点难得的享受”,所以敬菩萨、庆丰收、祈求消灾避难都要唱戏。
(2)可以得到精神满足和心理补偿。比如人们会借看戏访亲会友,姑娘们还可以借此相亲。
(2)情感主旨题
①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
根据文体特点
抓关键句(抓文眼)
抓议论抒情句
从反证和烘托中体会
从遣词造句(感彩)中体会
借助于材料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②题目示例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都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注】①鹁鸽:传书之鸽。
【问题】作者描写记忆中的秋虫声,书写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作者一方面通过记忆中秋虫鸣曲的描摹和愉悦心情的抒发,与现实寂寞无声的无虫之秋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审美心理的反差,从而突出期盼之情的急切和无奈之心的焦灼;另一方面又通过对“绝响”的讴歌,引发出一种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正是这秋虫的鸣叫,使作者摆脱了死一样的空寂,与他追求不平淡的生活的心理相应和。由此作者生发开去,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律动之情。
6.形象分析题
(1)题型及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典型性、普遍性。鉴赏形象题一般要求考生能够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形象的意义。
分类
人物形象
物象
设题角度
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事物的特征;分析散文刻画人物或事物特征的方法与技巧;人物形象的地位和意义;评价人物或事物的其他方面
分析思路
人物形象
听其言,观其行
给人物写“思想鉴定”
作者意图(情感和主旨)
物象
了解形象基本特征
了解形象与所象征意义的相似点
作者意图(情感和主旨)
答题技巧

总括人物/事物特征

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物象:(1)明确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析形象的表现手法

形象的意义
(2)题目示例
透明
纳兰妙殊
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嗳,嗳。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
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
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
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
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三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
人们都同意跟她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
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
生命和岁月交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园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别。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
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
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
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
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
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
【问题】文章开头出现的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写这样的姥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文章开头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姥姥身体硬朗,干活儿利索,对家人有威严也很“有用”,写这样的姥姥与下文作对比,姥姥的身体不再健康、威严不复存在、对家人不再“有用”,突出表现衰老对人一点一点地摧残,以及亲人对老人的逐渐疏远。
7.标题作用题
(1)题型及技巧
答题策略
内容+结构+表达
内容上
点明写作对象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揭示中心/深化主旨
结构上
线索
贯穿全文,组织材料
设置悬念
表达上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赋予文章感染力/基调
富有哲理
给予读者强烈的震撼
第二人称作用
(2)题目示例
小鸟,你好
陆星儿
车子开出医院大门,我立刻摇下车窗,探出头,心飞翔了,是一只冲出笼子的小鸟。
华山路、常熟路……这些再熟悉不过的马路和路边的大店小铺,仿佛都焕然一新,我像个好奇的孩子一头扎进偌大的玩具世界,看什么都新鲜、都兴奋。
住院一个月,我似有脱胎换骨的感觉,以前那个总在埋头赶路、急急匆匆的我不见了,每天清早下楼去散步,扶着楼梯一步一步往下挪,脚步踩不稳,摇摇晃晃的,如同刚会走路的孩子。而最像孩子的,是眼光的变化。一些在过去很少引起我注意的东西,一一进入了我视线:首先是楼外靠围墙的那排冬青,由于低矮,以前根本不在我眼里,但在出院第二天,我试着下楼,刚迈出门,迎面所见的就是那排齐腰的冬青已笼着一层鲜润的新叶,油嫩油嫩的,嫩得像婴儿的心,嫩得让人不忍走开。我停在树丛前,像碰摸炫目的肥皂泡一样小心地捏了捏那逼眼的嫩叶,我的指尖如过电似的被那饱含新生的“嫩”触动了,有一股热热的、流动的东西从手指一直通到心底,我感觉,那是一种生命的东西。
弯过冬青,有一大簇细密的枝条,没吐叶子,却已爆出层层叠叠的小花。一片片小巧细润的金黄花瓣,蓬蓬勃勃,耀眼夺目。走过花丛,我驻足不前,好像有一股引力悄悄地包围我,吸住我的脚步,我知道,这是一股生命的力量。
在晨风的吹拂中,新吐的嫩叶和初放的小花,隐隐地飘散着清纯的气息,这不含丝毫尘滓的清纯,是生命最新鲜的时刻,一年只有一次,就像婴儿的满月在人生中只有一次。我又回身,再缓缓地扫视那些新叶,并用力呼吸。这些难得的“新鲜”和“清纯”,对我受损、虚弱的身体都是最好不过的养料。我需要新生,需要成长,需要冥冥的神力助我一臂、推我一把啊。而当我走过这些在早春、在晨曦里饱含希望的小树和小花时,我的心顿时被启迪,豁然开朗:“冥冥的神力”就存在于天地之间,就是大自然的赐予,也就在我们身边,看你是否能发现、是否能感受。
这时,有几只小鸟从半空斜着飞下,掠过冬青和小花,并“叽叽啾啾”地啼啭,轻快,清脆,单纯,这是天籁之声,如同深山里“丁冬”的泉吟。我屏息凝神,仔细静听,“叽啾——叽啾”,这是一种生命的声音,在这嘈杂喧闹的世界里,无论风霜雨雪、电闪雷鸣,小鸟们却始终如一地雀跃、欢叫,用那么纯粹单一的声音应对一切、过滤一切。我的心也立刻被过滤了,沉淀下所有的杂念。
在鸟语花鲜的清晨,我的心空了、净了。
过去的日子里,虽然天天与这排冬青擦肩而过,也常见小鸟在窗外的树木间飞来飞去,我却无暇留意这花花草草,这鸟叫,更不会产生共鸣。心,没有一刻是“空”的“净”的,还自以为很充实、很强大,无所不能。而病了一场,我好像才有“空”与“净”的体验,我才理解了“清静以养神”的涵义。大自然真的对我无比眷顾,帮我推开了心灵的又一
扇窗,让我在发现“新叶”“小花”和婉转的“鸟叫”的过程中,体会“空”与“净”的境界,领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爱与大爱。
从那以后,我似乎懂得了感恩,对每一片阳光,对每一阵清风,对每一朵白云,对每一排绿阴,对草丛里的每一茎野花,我都会欣然地表示感谢。其实,只要活着,在我们身边时刻都有美妙的东西存在;其实,只要真心看待身边这些美妙的东西,并能融为一体,我想,我就能好好地活着了。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吧。
初春果然给了我“复活”的灵性。我每天早早醒来,在晨光乍明时便振作精神出门去听鸟叫、去呼吸新鲜空气。清晨的风爽爽的,仿佛被水洗了一夜,而临风迎霞,怡然地走到大树下,我会仰起头向大树问好,然后,再对小鸟们说一声:“小鸟,你早啊!”
【问题】从全文来看,本文以“小鸟,你好”为题,有什么妙处?
【参考答案】
(1)以“小鸟,你好”这样的问候语为题,点明写作对象,本文主要围绕小鸟展开叙述。
(2)“小鸟”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文中多处描写小鸟,突出了作者对小鸟生命力的赞扬,也传达出作者在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活力之后,发出的对生命的问候。
(3)“小鸟,你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第二人称的方式也拉近了读者与小鸟的距离,使读者感觉更加的亲切、自然。
8.延伸感悟题
这种题型就是考核考生是否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1)阅读延伸题的特点
开放性:自由灵活
工具性:强调知识积累
合理性:关注答题情理
综合性:表达、条理、个性
(2)“推断”和“想象”的概念
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
推断:据文章中已经明确表述的信息材料进行合理的推测,从而获取文章里未曾直接表述的有价值的信息。
想象:则是把文章中已有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或者拓展延伸从而创造出新的具体形象。
(3)答题策略
总体要求:把握句意、合情合理、表达流畅
细节要求
吃透原文,重点突破
调动积累,综合推理
要合情合理,恰如其分
想象要做到形象性、开放性、拓展性相结合,必然性和意外性相兼备
(4)题目示例
父亲的手
加尔文·渥星顿
父亲的手粗壮、有力,能毫不费力地修剪果树,也能把一匹不驯服的骡子稳稳地套进挽具,他这双手还能灵巧、精确地画一个正方形。使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这双手抓着我的肩膀,我就感到一股特殊的温暖。这双手几乎能干一切活儿。然而,只在一件事上,这双手令人失望了:它永远没学会写字。
父亲六岁时,开始在小学一年级读书。那时,课上答错一道题,手掌上就要挨十下打。不知什么原因,父亲那淡黄色头发下面的脑袋怎么也装不进课上讲的数字或要背的课文。在学校才待了几个月,我爷爷就领他回家了,让他留在农场干成年男人干的农活儿。
若干年后,一天夜里,他以为没人看见,就拿出他儿子小学二年级的课本,准备下工夫学些单词。但是,不一会儿,父亲就不得不放弃了。他趴在书上痛哭道:“耶稣——耶稣——,我甚至连毛孩子的课本都读不了!”打那以后,无论人们怎么劝他学习,都不能使他坐在笔和纸面前了。
父亲当过农场主、修路工和工厂工人。干活时,他那双手从未使他失望过。他脑子好使,有一股要干好活的超人意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一家造船厂当管道安装工,安装巨型军舰里复杂、重要的零件。由于他工作劲头大、效率高,他的上司打算提拔他。然而,由于他未能通过合格考试而落选了。他脑子里可以想象出通到船的关键部位的条条管道;同时,他手指可以在蓝图上找出一条条线路;他能清楚地回忆出管道上的每一个拐角、转弯。然而,他却什么都读不懂,写不出。
一次,母亲去看我姨妈,父亲到食品店买水果。晚饭后,他说:“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水果。”我听到他在厨房里撬铁皮罐头的声音。然后,厨房里一片寂静。我走到门口,看见他手拿着空罐头,嘴里咕哝道:“这上面的画太像梨子了!”他走出门,坐在屋外的台阶上,默不作声。我进屋看到罐头上写着“大白土豆罐头”。但是那上面画的的确像梨,难怪父亲把它当梨买来了。
几年后,妈妈去世了。我劝父亲来和我们一起住,他不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因为轻微的心脏病,他常常住医院。老格林医生每星期都来看他,给他进行治疗。医生给他开了一瓶硝酸甘油片,万一他心脏病发作,让他把药片放在舌头底部。
三个星期后,他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了。
我只身一人回来参加葬礼。老格林医生说他很难过。实际上,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他刚给父亲开了一瓶硝酸甘油片。然而,他在父亲身上却没找到这个药瓶。他觉得,如果父亲用了这药,大概还能等到急救医生的到来。
在小教堂举行葬礼的前一小时,我不由自主地来到父亲的花园门口。一个邻居就是在这儿发现的他。我感到十分悲痛,蹲下身,看着父亲生前劳动过的地方。我的手漫无目的地挖着泥土时,碰到一块砖头。我把砖头翻出来,扔到一边。这时,跳入我眼帘的是一只被扭歪、砸坏、摔进松土里的塑料药瓶。
我手里拿着这瓶硝酸甘油片,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情景:父亲拼命想拧开这个瓶盖儿,但拧不开;他在绝望中,企图用砖头砸开这个塑料瓶。我感到极端痛苦,知道父亲至死也没能拧开这个药瓶。因为药瓶盖上写着:“防止小孩拧开——按下去,左拧,拔。”目不识丁的父亲看不懂这一切。
【问题】
文章第10段,作者通过想象的情景描述父亲的死因,这样写,有人认为合理,有人认为不合理,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答案一:合理。
原因:在葬礼上,格林医生说他刚给父亲一瓶硝酸甘油,如果父亲用了药,不会去世,而后文中作者在泥土中发现了那只被扭歪、砸坏的塑料药瓶,而且前文也提到父亲将土豆罐头当作梨罐头的事,因此作者作出了文中的猜想:因为父亲不识字,拧不开药瓶,所以错过了急救的时机,这是合理的。
答案二:不合理。
原因:文中说父亲当过农场主、修路工和工厂工人,有双灵巧的手,二战时他在一家造船厂当管道安装工,安装巨型军舰里复杂、重要的零件,这样的父亲,不可能打不开药瓶。
本题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