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答题技巧总结
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答题技巧总结
14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句式
四大文言句式: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其中常考的主要是倒装句。
(一)倒装句
倒装句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情况的句子。主要包括四类:
1.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①动词前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常见的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
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古之人不欺余也。
②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常见的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例: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奚、胡
①疑问代词(宾语)+动词
例: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大王来操何?
②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
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君与谁守?
(3)用“之”“是”复指宾语,并将宾语前置
①宾语+之/是+动词
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有何罪?
②宾语+之/是+介词
例:
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叔仲昭伯曰:“我为楚国,岂为一人?行也!”
(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宾语+以)
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诗三百》,以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2.定语后置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文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语+定语+者
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计未定,求
可使报秦人,未得。
(2)中心语+之+定语+者
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语+之+定语
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3.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把这个状语放在谓语后。
即:谓语动词+介词结构(状语)。
(1)“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
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
例: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汉书?张衡传》)
4.主谓倒置
(1)形容词谓语和主语的倒置。
例: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2)名词谓语和主语的倒置。
例: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3)(疑问)代词谓语和主语的倒置。
例: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
(4)副词谓语和主语的倒置。
例: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作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例:
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报任安书》)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既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例:
(1)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5.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构成“为……所……”式。例: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6.用介词“被”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分为有标志的判断句、无标志的判断句两类。
1.有标志的判断句
(1)“……者,……”“……也”“……者,……也”“……,……者也”,这是古汉语里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它相当于现代汉语“……是……”。
例: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2)用“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3)用“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4)“是”在古代,一般情况下,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但是,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
例: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于文言文中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中是否有省略的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承前省
例:
廉颇为赵将,(
)伐齐,大破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补充】廉颇
(2)蒙后省
例: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史记?项羽本纪》)
【补充】公
(3)对话省
例:
(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孟子·梁惠王下》)
【补充】孟子,王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例: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
)两狼,缀行甚远。(《狼》)
【补充】遇
3.省略宾语
例: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
)而走(
)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补充】船舰,之
4.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
例: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补充】于
(2)省略介词“以”
例:
晋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补充】以
(3)介词“自”的省略
例: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
)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补充】自
二、文言实词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行这个动作”。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亡:使……灭亡。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使……做大王。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和状态。例如《孟子·尽心上》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不是说孔子使鲁国变小了,而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小了(以鲁国为小)。
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认为……美。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原为名词,这里用作意动,以……为伴侣。
友:原为名词,这里用作意动,以……为朋友。
(三)名词用作动词
除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两种用法外,名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也相当普遍。
1.普通名词用作动词
例:
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
军:原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驻扎。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例: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东:原为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向东行走。
(四)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可作状语,普通名词有时也可作状语,分为四种情况:
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国语·勾践灭吴》)
庙:在庙堂上。
2.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席:用席子。
包:像包裹一样。
囊:像口袋一样。
3.表示比喻
例: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4.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隶:把……当作奴隶;像奴隶一样。
(五)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性动词。
例: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
善:与……交好。
(六)形容词用作名词
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乏困:缺少的东西。
文言词义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
1.根据材料理解短文大意,对实词的意义作出正确判断,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
1.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
2.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
(二)六种判断方法
1.据形推断
据形推断,就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能表意,因此,对字形的掌握利于对词义的理解。
常见形旁含义: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者与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3)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2.据音推断(通假关系)
汉语里的字多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字”时,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因此,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句中推断词义。
(1)同音通假
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告子下》)
畔:“畔”通“叛”:背叛。
(2)音近通假
①双声通假
例: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亡:“亡”通“无”:没有。
②叠韵通假
例:
右手攀右趾。(《核舟记》)
攀:“攀”通“扳”:往里拉。
3.据位推断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等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
例: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亡、北:逃亡的人、败逃者。
4.据法推断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根据词性可以准确地推出词义。
例:
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坚,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被”和“执”的宾语,“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才能动宾搭配。
5.据想推断
(1)借助课文推断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在课文中已经出现过。可以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
例:
除南清河太守。(《北齐书·苏琼传》)
除:联系《陈情表》——“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
(2)借助成语推断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借助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史记·李将军列传》)
喻: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喻:明白,通晓。
6.据境推断
“境”就是语境,即联系具体语境,作出分析。
例: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已,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古今谭概》)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泛指内外亲属,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5.部分双音节词。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古今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上古汉字数量很少,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到如今,新字增多,原有字的意义发生改变。早时出现的为“古字”,晚时出现的为“今字”。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例:
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苏轼)
2.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异体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常用者为正体字,余者为异体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
通假字:指本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甲字为本字。
通假字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同音替代
同音替代,即替代字与被替代字的音相同。
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中的“反”,即为“返”的通假字;
2.音近替代
音近替代,即替代字与被替代字的音相近,可分为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两种。
(1)双声通假,即声母相同而相通。
例: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通“纳”,二者声母相同,故相通。
(2)叠韵通假,即韵母相同而相通。
例:
“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见”通“现”,二者韵母相同,故相通。
3.形近替代
形近替代,即两个字的形旁相同或相近而相通。
例: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中的“盖”通“盍”,即是基于两字的字形相近。
三、文言虚词
(一)考点阐释
1.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为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辨析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二)常用虚词的分类
1.代词
(1)人称代词
A.第一人称:吾、予、余、我、其
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B.第二人称:汝、而、尔、若、乃
例: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论语·为政》)
C.第三人称:之、其、彼、厥
例: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
A.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B.远指代词:彼、夫、其
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C.旁指代词:他
例: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3)疑问代词(如安、孰、谁、胡、何、奚、焉等)
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4)无定指代词(莫、或)
例: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5)特殊指示代词(者)
例: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副词
(1)时间副词(尝、曾、将、且、须臾、俄顷……)
例:
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2)程度副词(如极、甚、颇、少等)
A.轻微度:少、稍、略
例: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B.加深意:愈、益、弥、尤、更
例: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C.表示程度高:最、极、甚、殊、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例:
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范围副词(如尽、皆、咸、俱、毕、凡、悉、独、但、只等)
例:
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4)语气副词(如必、勿、信、莫等)
A.表示肯定语气:必、诚、信、固、果
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B.表示否定语气:毋、莫、弗、无、非
例:
不如毋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C.表示反诘语气:岂、宁、庸、其
例: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开皇八年》)
(5)频率副词(如再、又、复、数等)
例: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狼》)
3.助词
(1)结构助词(如之、者、所等)
A.之
①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或者不译
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鄙贱之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补语的标志,译为“得”
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④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者
①……者,指代人、事、物,可译为……的人/事物/原因等
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②用在时间副词后,表示停顿
例:
昔者,吾舅死于虎。(《捕蛇者说》)
③定语后置标志
例: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C.所+谓词性词语,构成名词性。
如:……的人/事物/东西/地方等
例: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2)缀加助词(如有、其、然等)
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3)语气助词(如夫、岂、乎、欤等)
A.陈述语气:也、矣、耳
例:
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B.疑问语气:乎、与、耶
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C.感叹语气:夫、哉
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D.句首语气:唯、夫、盖
例: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
(1)以
A.表示凭借,“拿、用、凭着、靠”
例:
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B.表示处置对象,“把”
例:
秦亦不以城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C.引出缘由、原因,“因为,由于”
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表示依据,“按照、根据”
例:
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E.表示时间、处所,“在、从、于”
例: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
F.“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例:
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2)于
A.在,从,到
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B.在……方面,从……中
例: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C.由于
例: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D.被
例:
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E.与,跟,同
例:
燕王欲结于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F.向,对,对于
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3)为
A.表被动,为……所、为所
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B.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C.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D.表“对……”“向……”
例: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E.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例: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5.连词
(1)表顺承关系的(如则、乃、以、而、即、然后等)
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2)表转折关系的(如而、然等)
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3)表并列关系的(如与、及、而、从、且、以等)
例: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4)表假设关系的(如若、苟、虽、向使、则等)
例: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叹词:吁、嗟夫、呜呼等
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三)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1.语境推断法
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才,就,表顺承
2.语法切入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
例: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可以:能愿动词,能够。
其:语气副词,难道。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伯夷之义:偏正短语。之,结构助词“的”。
3.句位分析法
(1)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2)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
①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作主语。
例:
“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例:
“秦王恐其破璧。”
③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例:
“与我银,为君致阁职”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介词,给、替。
5.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
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为所、受、受……于、被
例: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表宾语前置的:之、何、是、莫、无、以
例:
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6.成语联想法
可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
例:
【成语】数见不鲜——数,屡次、多次。
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数,屡次、多次。
7.关系分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内词语之间的关系来推断语义。
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8.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
例:
(1)若判为承接,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
(2)若判为转折,可用“可是、但是”替代。
四、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要求: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达:通顺畅达,翻译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要求:通畅(符合语言习惯,无语病)。
雅:优美自然,翻译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文,如原文的写作风格。要求:有文采(语言规范,文笔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文言文翻译的考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审:审清采分点。
切: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五)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1.留(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翻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
2.换(替换法)
有些词语在发展中,词的词义、感彩、语法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翻译中,应该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
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
【翻译】我和你尽力去平定险情。
3.删(删减法)
文言文中,一些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并不包含具体的实际意义,因此,译时可将其删掉。
例: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夫”发语词。
4.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翻译显豁通顺。
(1)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例:
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翻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呢?
(2)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翻译】项脊轩总共四次遭遇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有神灵保护。省略量词“次”。
(3)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
①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解析】省略主语——你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
【解析】省略谓语——鼓
③竖子,不足与(
)谋。
【解析】省略宾语——之
④今以钟磬置(
)水中。
【解析】省略介词——于
5.调(调位法)
(1)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愚公移山》)——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例: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有何厌
(3)定语后置
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4)状语后置
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于斗牛之间徘徊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选自中华书局《古文观止》)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隆然伏行
隆:
②根拳而土易
易:
③勖尔植
勖:
④字而幼孩
字: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种的树生长茂盛,果实硕大,其他人暗暗效仿,却赶不上他,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明白“顺木之天”的道理。
B.郭橐驼认为,种树没有什么诀窍,只要随便将树种下,然后弃之不管,顺其自然,让其自由成长就行了。
C.一些人在树木种上以后,过于呵护,经常光顾侍弄,反而背离了树的本性,对树木造成了伤害。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宗旨,是借郭橐驼种树说明一个为官治民的原则——要顺应百姓、不要过多地干扰他们。
【答案解析】
(1)①隆:突起。②易:改变。③勖:勉励。④字:养育。
(2)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3)B
【解析】并不是随便将树种下,它的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结实,根下的土要用原来的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既然种下了就不要乱动了。故本题选B。
【原文翻译】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