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1.已知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为:F2>Cl2>Br2>I2,下列说法或化学方程式不成立的是()
A.Cl2与I-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B.2NaF+I2=2NaI+F2
C.还原性:Cl-D.少量Cl2通入到NaBr和NaI的混合溶液中,Cl2优先氧化I-
2.实现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的是(
)
A.CO→CO2
B.SO2→SO
C.MnO→Mn2+
D.Cl-→Cl2
3.化学无处不在,当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会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75mo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生成4.48LN2
B.有0.250molKNO3被氧化
C.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5mol
D.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4.75mol
4.工业上曾经通过如下反应生产金属钠:3Fe+4NaOH=Fe3O4+2H2↑+4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生成的气体在空气中冷却可以获得金属钠
B.能用磁铁将Fe与Fe3O4分开
C.在该条件下铁的还原性比钠强
D.该反应中每生成2molH2,约转移4×6.02×1023个电子
5.亚硝酸(HNO2)从价态来看,既可做氧化剂,又可做还原剂。当它做还原剂时,本身可能被氧化为(
)
A.NH3
B.N2
C.NO2
D.NO
6.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3H2O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5:1
B.1:5
C.3:1
D.1:3
7.黑火药爆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NO3+S+3CK2S+N2↑+3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氧化剂是
KNO3,还原剂为
S
和
C
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
C.氧化产物只有
CO2,还原产物只有
N2
D.每消耗
0.1molS,反应中共转移电子
0.2mol
电子
8.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A.得氧和失氧
B.化合价的升降
C.有无新物质生成
D.电子的转移
9.当溶液中X2O和SO的个数之比为1∶3时,正好完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X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
A.+2
B.+3
C.+6
D.+7
10.我国古代有
“银针验毒”
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4Ag+2H2S+O2=2X+2H2O(已配平),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Ag在反应中被还原
B.X为AgS
C.H2O是还原产物
D.每生成1
molX转移电子数NA
11.SO2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生成H2SO3,下列对于H2SO3的性质预测正确的是( )
A.有氧化性,无还原性,无酸性
B.有氧化性,有还原性,有酸性
C.有还原性,无氧化性,无酸性
D.有还原性,无氧化性,有酸性
12.锰的氧化物MnO2、Mn2O3、Mn3O4、Mn2O7在加热时均能和浓盐酸反应生成MnCl2和Cl2。现有0.1mol的某种氧化物跟足量的盐酸反应得到标准状况下2.24LCl2,则参加反应的氧化物不可能是(
)
A.MnO2
B.Mn2O3
C.Mn3O4
D.Mn2O7
13.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和Cu(OH)2·2CuCO3受热分解会得到黑色物质
14.根据反应:①2Fe3++2I-=2Fe2++I2,②Br2+2Fe2+=2Fe3++2Br-,③Br2+2I-=I2+2Br-,判断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Br-、Fe2+、I-
B.I-、Fe2+、Br-
C.Br-、I-、Fe2+
D.Fe2+、I-、Br-
15.向2
L
FeBr2溶液中通入2.24
L(标准状况下)的Cl2,若充分反应后,有二分之一的Br-被氧化,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已知还原性Fe2+>Br-)
(
)
A.原溶液溶质的浓度为0.1
mol/L
B.反应后溶液中c(Cl-)=0.1
mol/L
C.反应后溶液中c(Fe2+)=0.1
mol/L
D.原溶液中c(Br-)=0.2
mol/L
二、实验题
16.是制备某负载型活性铁催化剂
的主要原料,具有工业生产价值。某化学小组用如下方法制备,并测定产品中铁的含量。
I.制备晶体
i.称取
5
g
莫尔盐,用
15
mL
水和几滴溶液充分溶解,再加入25
mL饱和溶液,加热至沸,生成黄色沉淀;
ⅱ.将沉淀洗涤至中性,加入10
mL饱和溶液,水浴加热至40℃,边搅拌边缓慢滴加溶液,沉淀逐渐变为红褐色;
ⅲ.将混合物煮沸30
s,加入8
mL饱和溶液,红褐色沉淀溶解,趁热过滤,滤液冷却后,析出翠绿色晶体,过滤、干燥。
II.测定产品中铁的含量
ⅳ.称量制得的样品,加水溶解,并加入稀酸化,再滴入溶液使其恰好反应;
v.向ⅳ的溶液中加入过量Zn粉,反应完全后,弃去不溶物,向溶液中加入稀酸化,用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溶液。
已知:为二元弱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1)莫尔盐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
(2)步骤ⅰ中黄色沉淀的化学式为,生成该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3)步骤ⅱ中除了生成红褐色沉淀,另一部分铁元素转化为、将下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ⅱ中水浴加热的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_______。
(5)步骤iv在铁的含量测定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
(6)已知:ⅴ中Zn粉将铁元素全部还原为;反应中转化为。则该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17.I.储氢纳米碳管的研究成功体现了科技的进步,但用电弧法合成的碳纳米管常伴有大量的杂质-碳纳米颗粒,这种碳纳米颗粒可用氧化气化法提纯,其反应式为:3C+2K2Cr2O7+8H2SO4=3CO2+2K2SO4+2Cr2(SO4)3+8H2O
(1)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_;
(2)H2SO4在上述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_________(填序号)
A.酸性
B.氧化性
C.吸水性
D.脱水性
II.某溶液中只含有Ba2+、Mg2+、Ag+三种阳离子,现用适量的NaOH溶液、稀盐酸和Na2SO4溶液将这三种离子逐一沉淀分离,其流程如图所示:
(1)沉淀1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若试剂B为Na2SO4溶液,则沉淀2化学式为__________。
(3)若试剂B为NaOH溶液,则生成沉淀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4)如果原溶液中Ba2+、Mg2+、Ag+的浓度均为0.1mol·L-1,且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只有,则溶液中浓度为__mol·L-1
18.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易溶于水,熔点为-59.5℃,沸点为11.0℃,浓度过高时易发生分解引起爆炸,在工业上常用作水处理剂、漂白剂。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处理废水时,ClO2可将废水中的CN-氧化成CO2和N2,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于制备ClO2。
①通入氮气的主要作用有2个,一是可以起到搅拌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A用于生成ClO2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当看到装置C中导管液面上升时应__________(选填“加快”或者“减慢”)氮气的通入速率。
19.亚硝酸钠在漂白、电镀等方面应用广泛。现以木炭、浓硝酸、水和铜为原料生成的一氧化氮与过氧化钠反应制备亚硝酸钠的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略)。已知:
①
3NaNO2+3HCl=3NaCl+HNO3+2NO↑+H2O
②
酸性条件下,NO与NO2-都能与MnO4-反应生成NO3-和Mn2+;
(1)盛浓硝酸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避免B中逸出的气体中混有的杂质气体与Na2O2反应,应在B、C装置间增加一个装置,则该装置中盛放的药品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NO与Na2O2在常温下生成NaN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当该反应中转移0.1mole-时,理论上吸收标准状况下NO的体积为_______L。
(4)将11.7g过氧化钠完全转化成亚硝酸钠,理论上至少需要木炭_______g。
(5)NO2易溶于水。将体积为V
mL的试管充满NO2后倒扣在水中,见下图。
①
NO2溶于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使试管中NO2完全被水吸收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C3.C4.C5.C6.A7.B8.D9.B10.C11.B12.D13.C14.B15.B
16.+2
++=12
避免过氧化氢分解,防止草酸根离子和更多的水解
将草酸和草酸根离子全部氧化,避免对测定产生影响
17.K2Cr2O7
CO2
A
AgCl
BaSO4
Mg2++2OH-=Mg(OH)2↓
0.5
18.2ClO2+2CN-=2CO2↑+N2↑+2Cl-
稀释二氧化氮,防止因二氧化氯的浓度过高而发生爆炸
2ClO3-+H2O2+2H+=2ClO2↑+O2↑+2H2O
作安全瓶,防止倒吸
加快
分液漏斗(1分)
碱石灰
2NO
+
Na2O2
=
2NaNO2
2.24
1.8
3NO2
+
H2O
=2HNO3
+
NO
缓缓通入V/4
mL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