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水,那石
我出生在一个座落在长江江畔的小城,一个美丽的小城----仪征。
幼时的记忆里,总有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它是胥浦河,长江千万支流中的一员。小时候,总是被妈妈抱着,散步到胥浦河边,看那微风吹拂水面,如鱼鳞般闪光。妈妈说,胥浦河之所以叫胥浦河,是因为几千年前的一位丞相。我似懂非懂地听着,望着河面发呆,偶尔有只旧船“突突”地驶过,便又“呀呀”地叫,莫名地开心。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位“丞相”叫伍子胥,被楚王派人追捕,逃至河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渔翁载他渡河,因此逃过一劫。人们为了纪念他,亦或是纪念那位老渔翁的无私相助,将这条原本默默无闻的河叫做胥浦河。
多年后的一个傍晚,我与父母又一次路过这条河。我站在桥上,望着那被夕阳映红的河水在远处与天空交融,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金色时光。那水,承载着我成长的每一个脚步,也见证着家乡的成长。
妈妈的老家在月塘,最初听到这个名字,便浮想联翩——一个盛着月亮的水塘,多美的地方。终于有一天,妈妈带我来到这个位于仪征西北角上的小乡镇。我没有见到想象中那水塘中的月亮,却见到了比月亮还要美丽灵动的雨花石。这可是女娲补天遗落下的神石啊,妈妈笑着说。我也笑了,眼前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石头上奇妙古怪的花纹,好像真的有一股神秘的力量,那样吸引着我。雨花石浸在水里,放在洁白的瓷碗中,光滑圆润,如同温婉的江南女子。指尖透过清冽的水,触碰到冰凉的石头,反复摩挲着那神秘的纹理,暗暗惊异于时间的创造力。
雨花石被带回家,浸在水中,终日散发着幽幽的光。那石,定是经历了家乡千百年来的变迁。
那水,那石,都是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都是家乡带给我的美好记忆。
江苏仪征南师大第二附属初级中学 初二7班 赵丹李(211900)
评语:
纤细的笔触与婉约的胥浦水、灵动的雨花石一起,给人美的享受。家乡的故事、家乡的特产,是家乡文化的名片,是心中永远的记忆。文章自然隽永,真情涌动。 (洪国成)江南春早
南师大第二附属初级中学初二7班 孙千惠
又一次听到这首优美,缠绵的小提琴曲《江南春早》。手指,轻划,曼妙的歌声在春风中回旋、飘荡,使我想起了我的家乡——仪征。
胥浦情缘
扬州以西,京杭大运河与滁州之间有一条小河,名叫胥浦河。
胥浦人对“胥浦”这两个字的来历可谓是十分自豪。这是当年伍子胥投奔吴国,穷途末路遇到老丈人的地方。历史上的胥浦河,曾经上演过许多慷慨的历史悲歌。但如今信步河上,看到的只是波澜的江水和岸边的垂柳。沧海桑田,几百年前或繁荣或毁灭早已被历史所掩埋。现在的胥浦河更像一位安详的老者,静静地,缓缓地流淌。春天的油菜花开了,夏天的水稻成熟了,秋天的果子红了,冬天的雪白了。他默默地观赏这一切,送走了春的芬芳又迎来了夏的娇艳,送走了秋的成熟又迎来了冬的冷峻。
这是一条多么平凡的河,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她的身影就好像看不到我家门前的大树。但它不是一棵平庸的河,缓缓流动的河水里蕴含着惊涛骇浪,他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胥浦人。
又一次凝视着这条河,耳畔响起《江南春早》那优美的旋律。
绿阳春茶
第一次看到未经加工的绿阳春茶,信守摘来一片,茶形如新柳,翠绿有秀气,颇有江南女子身上那种清逸高雅的气质。
绿阳春茶可以说是仪征一带的特产。仪征温润的气候是孕育出好茶的天然摇篮。历史上关于绿阳春茶的诗词歌赋可谓不胜枚举。今天的绿阳春,不仅是馈赠亲友的礼品,更是维扬文化的象征之一。
幽幽的胥浦河水,清新的绿阳春茶,给这里蒙上了古朴,雅致的面纱。仪征虽小,但这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何小之有?
评语:诚如文章所说“幽幽的胥浦河水,清新的绿阳春茶”表现了仪征的古朴与雅致。以点带面,仪征的风韵自在其中。以歌曲导入,古诗文收束,文章更洋溢一种美的旋律。(洪国成)仪征印象
南师大第二附属初级中学初二(8)班 王小萌
邮政编码211900
“背倚天流长江水,万舟齐下仪征河”。我的家乡,那依靠着长江的古城,随着那缓缓的碧波,踮着脚尖踏入我的梦乡。她的名字叫仪征。
梦中喃喃地叫着她的名字,她嫣然一笑,带我来到一座城楼前,哦,这不是鼓楼吗?灰色沉稳的石砖方方正正地砌出一繁华古城旧时面貌,黛色瓦片平整地勾勒出她的端庄,透着一股墨香与忧伤。
是的,仪征在平和普通中透着黯然的伤痛,尤其明清时期,她几度惨遭战争的硝烟的熏炙,鲜血的沾染,似乎飞来的横祸总爱践踏一向喜爱和平的她,匆匆的一阵漫天的厮杀便同哭喊声,刀枪声忽地拂来忽地吹去。据说,洪秀全为了大军不惊扰富饶美丽的仪征,让将士“绕城而过”,结果那员大将看成“烧城而过”!
如今仪征又坚强地站立起来了,雾来的她衣带飘飘,收起悲伤,又展现出她的美来:胥浦河畔,绿柳成荫,随风儿一点点摇摆着,好像少女垂下绢绢长发恋恋不舍地在镜前舞动着。而柳树旁的一排杨树,高大魁梧的守护着这河、这柳,伴着沙沙的叶声发出一声声沉沉的呐喊,而胥浦河的水是不亚于西湖的,在她身上,还可以一睹山川湖泊的精华。
据说当年伍子胥就是在这儿得到帮助,渡船逃往吴国,因而叫胥浦河。看着这条河,遥想当年伍子胥出逃的心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仪征人的善良历史早已证明。
透过她的眼,我看到了仪征的人。平和安详。可以说,街上没有打架斗殴的,也少有人争吵的,即使有争吵,双方也是冷静的,不会因芝麻大点的事而揪起衣领,咒骂起来。常看到的,是来匆匆、去匆匆的行人或是摆摊的。脸上刻着饱经风霜老人,睁着一双“慧眼”,安静地注视来来往往的行人。你若是去问路,他们便回停下手虫的事,耐心地听你说完,然后腾出手,指点着你的问路,有时怕你不知道、记不住,还将几个地标、方向重复几遍。
浓雾忽聚忽散,仪征的形象又逐渐清晰起来:平和安静。不管是楼是河还是人。
梦醒了,窗外便是仪征的另一景,仪征化纤——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堪称鸿篇巨制。身在仪征,梦里想的还是仪征,唉,谁让我爱仪征呢?
评语:
文章将小城仪征比作浓雾中翩翩而来的少女,将仪征的历史今昔融在一个迷离的“梦”中。文辞优美,将对家乡的无限柔情蕴于其中。鼓楼所见历史的沧桑,胥浦河所见的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居环境,小作者娓娓道来,如叙家珍。结尾“仪征化纤——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堪称鸿篇巨制”,聊聊一笔,却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仪征的全貌。
(洪国成)(共41张PPT)
马信德
同学们,我们领略了小石潭潭水的清澈宁静,承天寺月色的空灵澄碧,游览了祖国云南美丽的西双版纳,观赏了宝岛台湾迷人的阿里山风景,今天,我们走出国门,走进威尼斯。
字词积累
瑰 guī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瑰丽:异常美丽。
鳞次栉 zhì比:形容房屋密集,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的排列。
器皿 mǐn:某些盛东西的日常用具的统称。
走进威尼斯
初读课文,找出表示行踪的词或句子 ,说说作者介绍了威尼斯哪些景物?
从舷窗向外眺望
蓝色的盆景
一到罗马,意大利朋友热情地对我说
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桥连缀成的“水都”, 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鳞次栉比
我们登上汽船
像在参观欧洲建筑艺术博览会
泛舟在大运河上
汽船穿过一座座桥梁
李亚度桥
古老的公朵拉
到圣马可广场去散步
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叹息桥
走进威尼斯
初读课文,找出表示行踪的词或句子 ,说说作者介绍了威尼斯哪些景物。
“舷窗眺望”
“一到罗马”
“我们登上汽艇”
“泛舟在大运河上”
“穿过一座座桥梁”
“到威尼斯市体育馆去看球赛”
蓝色的盆景 (威尼斯悠久的历史) 奇特的开门见水 两岸历史悠久的建筑 精细优美的“李亚度桥” 造型独特的“公朵拉” (关于圣马可广场神奇的传说) 美丽的圣马可广场 传奇的叹息桥
移步
换景
以游踪为顺序
移步换景
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
特征威尼斯
要求:能用一个词语说出你对威尼斯的最初印象。
比如:我心中的威尼斯是一座 的城市。
独具魅力 历史悠久 别具一格
风光瑰丽 和谐幸福 古色古香
欣赏威尼斯
“威尼斯是一个奇特的城市”,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找出有关语句。
威尼斯之美
水都美
建筑美
秋色美
思考:文章是怎样表现威尼斯的美的?
描绘威尼斯
(提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修辞方法,优美的修饰词等,找出来,试作分析。 )
联想 比喻 具体的数据 对偶句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2、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蓝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村落。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紧扣了题目,描绘出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游客产生了急欲去观赏个究竟的冲动。
2、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这里运用了两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的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的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如画的感觉。灯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烂的世界,迷人的“人间奇景”啊。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这段文字是圣马可广场的秋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陶醉的感觉。文中三个比喻也恰如其分,特别是“画卷”,这一比喻带有综合美,富有诗情画意。
作者为什么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如果把题目改为“水上威尼斯”或者“奇特的威尼斯”效果怎么样?
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而且写出了作者俯视威尼斯的总体印象。蓝色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环境特征,而且它是和平、宁静、友谊的象征。
“水上威尼斯”太一般化,没有一点新鲜感。
“奇特的威尼斯”又不能显出威尼斯的特征。
选一处你认为最能展现威尼斯特色的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向初到威尼斯的游客介绍她迷人的风光。
(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
我当
小导游
东方威尼斯
同学们,人们常说:“世界上的水是相通的。”那么我想,水城威尼斯的水一定也连着我们江南水乡苏州的水,一定连着我们美丽的海南岛的水。水脉相通,世界也因此变得更近更亲。我们渴望中国的水乡与遥远的威尼斯永远友好,我们更渴望什么时候真的能自己乘上“公朵拉”穿梭于威尼斯的水巷,结伴漫步在圣马可广场。我想,这一天并不遥远!
走进仪征
仪征,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公元前1066-771年西周时期就有了建制。唐宋时已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宋真宗曾下诏在此熔铸四位远祖皇帝的金像,因所铸之像仪容逼真,而得以“真州”、“仪真(征)”地名。
鼓楼,位于扬州仪征市区城河景观带,建于明代成化23年(公元1487年) ,位于仪征市政府所在地真州镇中心。
历经清代及建国后多次维修,2000年又对其进行了大修,保存了原有风貌。坐北朝南,台基面阔26.8米,进深20.9米,高6.75米。楼体建在有拱门的通道的高台基之上,面阔三间8.2米,进深5米,两层,层面铺简瓦,为带回廊的重檐九脊歇山顶式结构建筑。该楼通高28.6米,占地面积518.86平方米,为江苏省现存三大鼓楼之一。
有碑记两方,一方为嘉靖甲申年间(公元1542年)记载鼓楼被辟为关王祀祠的情况;一方为嘉靖44年间(公元1565年)记载倭寇侵犯我东南沿海的史实。
仪征天宁寺塔坐落在城河南岸,与鼓楼对峙,隔河相望,与鼓楼并称为真州“双 壁”。始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公元709年),毁于五代十国,宋代重建,又毁于宋元战火,历代屡建屡毁,明洪武四年(公元1391年)又重建,即现在所见的砖木结构塔身。 塔身外部为正八面形仿楼阁形状,外部层层有回廊,砖木结构建筑;塔体内部为正方形,层层收宿,交错上升,总体气势十分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原有刹件、腰檐、平座等砖木结构已在大火中塌毁,现仅存一砖筒塔身,原塔高近70米,现高47.2米,仍为江苏省境内最高之塔,是历代文人来仪征观光的景区。
仪征化纤集团公司
文化、卫生、体育、医疗
用生花妙笔描绘可爱的家乡
历史、交通、经济、文化、风俗等
点面结合、移步换景。触摸故园的脉动
走进博物馆,我似乎将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在记忆的长卷上,伴着故园的脉动,点下一笔笔墨印……
(一)
仪征抑或扬州,在地域上并非江南,但文化与情感俨然蘸满水乡的特质。她也确实如水墨画一般,只是无需色彩的几笔,便可点染。
舍去“北雄”,宁愿“南秀”。久经江南文化的润泽滋养,仪扬的人们也多是如水一般的温柔质朴。迎和着智慧结晶的建筑,形成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扬子江、胥浦河、登月湖,家乡的水带着故园历史的心跳,穿行在我的眼前与梦里,波光粼粼中似乎交错着时光的逆转。
我,站在博物馆展台前,注视着雨花石,这江南的水魂。
江南的水啊,你总是坚忍着,努力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打磨着一块块顽石。让自然去雕琢,经过成千上万年终于孕育出了这一颗颗历史的结晶,这就像江南人一样显示着其顽强坚韧的毅力。
啊,你实在是浩浩乾坤中的奇葩!漫漫历史长卷,或激昂、或悲壮,但是她神定气闲,坦然、淡定,工笔细镂着自己柔情的美。
(二)
当素筏无以承载历史,泼墨必然代替工细。仪扬的柔情脉动中也不得不长歌当哭。
从西周至今,几千年的历史。有过硝烟,有过安定。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个个政权,一代代王朝,建了,兴了,衰了,灭了,宏观演绎着新陈代谢,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次次反抗,一次次征战,前面壮志之士的血还未干涸,就已经被后人的鲜血再次冲刷。
我面对着橱窗里一把把锈迹斑斑的利刃,沉思着。
这些戈矛剑戟或许都曾经被染红了一次又一次吧。借着他们,沧桑变幻。制度变了,社会变了,今是而昨非。为了故园的安宁与自由,仪扬人大概也柔肠寸断,血脉深处终于颤动着北方汉子的心跳。
铮铮男儿,滚滚热血,在故乡的土地上不知沾上了多少血与泪。维扬大地始终保持这她那恬静以及不惜为恬静而战的气息。故园如画,画亦有豪放与婉约,墨痕满溢的画卷,传散这华夏儿女曾经的爱与恨……
(三)
但记忆终成了永恒,墨香仍在。
时间的指针已拨向了新时代。仪扬的人们始终坚持着古典与现代的和谐发展,而这不变的努力,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褒扬。
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可持续发展前十城市……一切的一切,既是对扬州人的肯定,也是对江南美的赞美与欣赏。
扬州的精神内涵究竟是什么?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谦和不乏果敢,超然绝不自负?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
我走出博物馆,触摸故园的脉动,体味着家乡的变迁。我想无论怎样,我们应无愧于先人。
为水墨般的故园再添上几笔风韵吧,墨香氤氲,将历史的记忆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