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32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32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5 09: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32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 适用班级:高一学年 )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1.《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下列言论,可能出自老子的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B.“制天命而用之”
C.“无为则无不治” D.“刑过不避大臣”
3.《淮南子·要略》记载:“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这表明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的最终目的是( )
A.保护秦国不受侵犯 B.成为霸主以号令诸侯
C.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D.打击秦国的贵族制度
4.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A.春秋 B.秦朝 C.汉朝 D.宋朝
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刺史监察 B.郡县制度 C.什伍连坐 D.皇帝制度
6.西汉初期,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丞相既能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又能监察中央百官和地方太守等,这大大影响了皇帝的集权。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同姓王 B.实行郡国并行 C.设置中朝 D.镇压地方豪强
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C.社会发展规律 D.“天人感应”理论
8.《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
A.党项 B.蒙古 C.契丹 D.女真
9.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
A.辽东郡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 D.台湾府
10.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于东汉的是( )
A.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孙思邈著作《千金方》 D.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1.1553年,一队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澳(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其上岸。1557年,该国商人擅自营建房屋居住,设置官吏管理。侵入中国澳门地区的是( )
A.荷兰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沙皇俄国
12.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3.下列事件中,属于清政府打击分裂势力,巩固国家统一的是( )
A.雅克萨之战 B.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14.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两千年来皇帝皆盗贼。”下列思想家中政治主张和此相似的是( )
A、徐光启 B、黄宗羲 C、郑观应 D、魏源
15.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6.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中,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条款是( )
A.协定关税 B.割香港岛
C.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D.领事裁判权
17.某同学在梳理晚清历史知识时,记下了“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等关键词。他所复习的史事产生的影响是( )
A.动摇了清政府统治基础 B.加深了半殖民地化进程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完成了北伐战争的任务
18.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19.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其中的“民族主义”包括( )
A.反对满洲贵族压迫 B.建立民主共和国
C.恢复中华 D.平均地权
20. 孙中山说:“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据此判断,这一言论出现在( )
A. 1894年 B. 1905年 C. 1911年 D. 1912年
21.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学生罢课斗争作用不大 B.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 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性
22.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与之相关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2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取得了成功,但1927年,中国共产党却将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体现了( )
A.农民阶级成为革命领导力量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C.毛泽东的党内领导地位确立 D.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24.解放南京并结束了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
C.国家财政和经济的统一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6.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巴黎和会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
27.“两弹功臣……开创祖国核武器,他是领跑者;研制中国核导弹,他是探索者。”以上颁奖词应该献给( )
A.雷锋 B.邓稼先 C.李四光 D.焦裕禄
28.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9.照片记录了历史的瞬间。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开国大典举行 B.中共八大召开
C.香港回归祖国 D.澳门回归祖国
30.中国起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13起反倾销措施。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
A.中国参加了亚非会议 B.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二、材料题(本题共2道大题,共40分)
31.观察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20分)
图一

图四 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图一、图二的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4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分)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什么?(4分)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3分)有何意义?(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条约原文: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三 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四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团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自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指出材料一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3分)反映了清代官员怎样的心态?(3分)
(2)指出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一条约?(3分)此款条约还包括哪些内容?(4分,列举2个内容即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4分)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你认为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3分)
哈32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C C A C B C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D B C B A D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B D D A B B C D
二、材料题(共40分)
31.(20分)答案:
(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4分) 特征:皇权高度集中 (2分)[来源:学。
(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原因: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加剧。(4分)
(3)清朝;(3分)
意义: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3分)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4分)
【答案】
(1)争执内容:中英双方商谈时双方的座位、方向、次序(孰为上席)。(3分)
心态:天朝上国。(3分)
《马关条约》(3分)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分,答对2点即可。)
(3)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4分)
(4)屈辱的服从地位。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