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32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民俗文化一直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不能被否定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那个古老的时代传承给我们的精神,今后祖国的发展应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基础进而发展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工作之外,自发进行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以人们自身为主,从而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们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释放压力,并达到一定的精神层面满足的娱乐活动。一直以来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来自于丰富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生活,我们的历史也由这样的文化艺术构成,要想发展群众文化,就要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下来。
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娱乐文化活动,娱乐文化活动是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理念经过历史的发展,衍生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如今,每到节庆日国家都会安排法定节假日,鼓励人们通过节日放松心情。每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艺术,例如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开斋节、蒙古族比较著名的那达慕大会等,这些都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体现。在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同时,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艺术类型,应根据传承下来的形式加以保护,例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历史民族文物进行保护;制定相关法律进行约束,避免出现破坏、损毁和遗失的情况。
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定的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现阶段新鮮科技的信息比较感兴趣,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深入,没有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魅力,从而产生了一定的错误认识。所以群众文化的发展应当融入和继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这样不仅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会使社会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下去。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应当注意一定的问题。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而这些文化艺术当中有一部分是不能够借鉴和发扬的,例如殷商时期大型的祭祀活动,在传承历史文化时应当以正确审视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群众文化是经过不断继承、创新、扬弃、积累后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一定社会活动的反映。群众文化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创新,二是形式创新。一方面,我们要丰富并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更好地反映当下群众生活;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也需要表现形式的创新。创新和继承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新的群众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将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保证了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安排法定节假日是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一种方式。
B.保护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肯定需要制定各种法律进行约束。
C.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缺失是人们对科技信息感兴趣造成的。
D.我国有多样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其都可以被吸收和借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提出了本文论证的中心—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基础。
B.文章阐述了群众文化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关系,具体分析了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C.文章论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问题,指出要以正确的态度审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
D.文章大体呈现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解释了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展群众文化要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基础,所以人们可以从民俗中搜集一些娱乐方式。
B.群众文化的发展应当融入和继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无法稳定发展下去。
C.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艺术,所以我国的群众文化可以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D.从群众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群众文化既需要继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需要加入一些新内容。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紅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⑥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鸟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紅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改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做了一系列的对比,其中用德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景比较,说明德国的冬季与江南相同。
C.第⑦段,借助想象的力量,不经意的点染,-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抓住江南冬天的特点,选择典型事物从不同侧面渲染、刻画,观察细致、描写细腻。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但对北方人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江南的冬天,虽有寒风,但冷不过一两日,总是微风和煦,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
C.文章第八段引用的四个诗句,按照时间的顺序,写出了不同时段的江南雪景的美丽。
D.文章先总写江南冬景的可爱,后分写冬景不同情形,文字清新,笔法细腻,富有文采。
6.请写出本文依次写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各有何特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29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学问的人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识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很多人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授”,传授
8.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非能水也:游水 金石可镂:雕刻
B.而闻者彰:清楚 劝学:劝勉、勉励
C.而耻学于师:耻辱 而绝江河:断绝
D. 假舟楫者:借助、利用 其曲中规:合乎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
B.《师说》中“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C《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金”指的是黄金。
D.既望:已经过了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_é??è??_《劝学》中的一段,翻译划线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分)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绘箫声悲凉幽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箫声余韵悠长,如丝如缕,不曾断绝。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3-14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选用落叶、大雁、北风等景物,渲染出了寒冷的氛围。
?B.首联刻画景物,颔联抒发思乡之情,正是触景生情的手法。
?C.在古代诗文中,“雁”是可以传递书信的,本诗中的“雁”,取的却是“鸿雁南飞”之意。
?D.颈联是工整的对偶句。“归帆天际看”指作者希望能有船自天际驶来,载自己回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描绘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B.颔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C.颈联中“乡泪客中尽”,直抒胸臆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耐人寻味。
D.颔联中,“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这个“隔”字,透露出思乡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百年前,京张铁路打破了国外对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________;百年后,我国第一条
时速350公 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它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也
是京津冀协同 发展的基础工程,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零件
是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工作人员都能________。京张高铁的智能化
运营为旅客通行提供了更________ 服务。乘客到站后,智能机器人可以贴身导航、搬
运行李;有了智能系统,乘车流程也大大简化 ,乘客可通过电子客票、刷脸进站。
智能化运营、智能化服务,大大_____了行车安全性与乘车 舒适度。“交通强国,铁
路先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紧握詹天佑百年京张的接力棒,中国 高铁正在续写
着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17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断言 一目了然 人性化 提高
B.预言 一目了然 个性化 增加
C.预言 了然于胸 人性化 提高
D.断言 了然于胸 个性化 增加
18 16.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被誉为中国铁路
技术的集大成者。
B.它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成为中国铁路技
术的集大成者。
C.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被誉为中国铁路
技术的集大成者。
D. D.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成为中国铁路技
技 术的集大成者。
1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借助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B. B.京张高铁应用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为沿线实时“体检”。
C. C.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帮助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
D. D.基于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
18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① ,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 ,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19.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5分)
四、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初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A B项·“肯定需要”说法绝对。文中说“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艺术类型,应根据传承下来的形式加以保护”,“制定相关法律进行约束”只是针对有些需要用法律手段进行保护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而言的。C项,“是人们对科技信息感兴趣造成的”以偏概全。文中说的是“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现阶段新鲜科技的信息比较感兴趣”,且还有“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深人,没有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魅力”。D项,“都可以被吸收和借鉴”错误,文中说“这些文化艺术当中有一部分是不能够借鉴和发扬的”
2.D 本文应该是总分总结构。文章第一段表明观点—应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基础进而发展群众文化;接着,第二至五段分析论证了为什么和怎么样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基础发展群众文化;最后一段总说,再一次强调“将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3.B “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无法稳定发展下去”错误,从第四段来看,这样做只是有利于“社会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下去”选项中的说法过于绝对。
4 B “用德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景比较,说明德国的冬季与江南完全相同”理解有误。原文第⑥段中说“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可见原文只是猜测,也只提到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
5.B “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与文章内容不符。
6.晨霜街景(可爱明朗),曝背谈天(晴暖温和),郊野草树(含蓄生气),寒郊散步(逍遥宜人),冬霖寒村(如诗如画),喜人雪景(美不可言)。
7.D A.求学的人B.智慧C.普通人
8.C耻:以……为耻,绝:横渡
9.C金:金属制的刀斧等。
10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1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12(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3.D。 “作者希望能有船自天际驶来,载自己回家”理解错误,“归帆天际看”指的是作者想象家人在盼望自己回家,家人在遥望天边驶来的船只,属于“从对面落笔”的写法。
14.C。“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中生有。
15.A( 第一处:“断言”是指断定的话或十分肯定地说,强调下结论时的肯定语气;“预言”则是指预先说出将要发生的事情,强调提前预知。第二处: “一目了然”强调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一下子就能看见全部情况;“了然于胸”则表示心里非常明白。第三处 “人性化”是指“使之符合人性需求”“考虑到人的感受”,而“个性化”则是与“大众化”相对的概念,强调不同之处。最后一处 “提高”是指“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增加”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多”,常用于数量。
16.C(首先,“它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这一分句中的“保障”作为动词与“北京冬奥会”搭配不当,应为“保障北京冬奥会顺利举行”或变成名词,“它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据此,可以排除 A 选项和 D 选项。其次,这一分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这一分句虽然属于并列关系,但也需要适当考虑先后顺序。一般来说,“是……也是……”分句前半部分的信息应是比较显而易见或直接的,后半部分则是表面不清楚或间接的、需要揭示出来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这一信息对于京张高铁的意义比较明显直接,放在前面较为合适。最后,“成为”和“被誉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客观事实还是主观称道,前者需要较为充分的事实做依据。根据文意,京张高铁主要特点是智能,不能作为集大成者的依据,且根据文意,此处比较强调主观称道而非客观事实。综上,则此题选择 C 较为恰当。)
17.D(要填写的句子后接“零件是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属于对“检修”内容的具体解说。A 项“借助……技术”属于短语,句子没有终结,首先排除。C 项主语为“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语段陈述主体不能很好衔接,也排除。B 项和 D 项区别于“应用……”和“基于……”的,从逻辑关系可推知“基于”更好。故 D 项是最为恰当的。)
18①想变成什么颜色 ②事实并非如此 ③是需要外在条件的
19.答案 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内容完整,2分;表述准确通顺,2分;字数,1分)
20.据材料立意:
1、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不愉快的争执等同学关系往事给留下难忘的记忆,可以写成记叙文,重在描写,妙在倒序,可以用日记,书信等体裁。
2、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材料提供了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竞争三个角度,可以攻其一点,也可以多点综合,更可以另抒新见,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故事阐发道理,宜联系历史、社会深入分析,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3、如何增进同学间关系,材料提供了尊重、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方式,写法同第二点。
注意立意要积极健康,肯定和谐的同学关系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