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5 09:3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打趣地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该趣话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赫鲁晓夫认为新中国无力搞核研究 B.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新中国作出了“两弹一星”的决策 D.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2.一位美国记者在报道中指出:“可能成为20年来在恢复美国和共产党中国已经中断的对话方面所采取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步骤,竟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一一乒乓球赛场。”这一“步骤”
A.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B.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C.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国外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这说明“卫星上天”
A.展示了中国的科技与工业实力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C.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 D.冲击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4.他(如图)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他”就是
A.时传祥 B.焦裕禄 C.王进喜 D.杨善洲
5.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B.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
C.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依据 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6.如表是1952—1957年我国主要产业部门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单位∶%)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1952
45.4
34.4
5.6
3.5
11.1
1957
33.5
43.8
7.4
3.7
11.6
A.工业落后局面得到改善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
C.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衡
7.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首先存在于时间的先后中。按照这一思路,下列事件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①中美建交 ②尼克松访华 ③乒乓外交 ④基辛格秘密访华
A.③④②① B.③②④① C.①②③④ D.④③②①
8.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全国各地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例如大炼钢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等。这些做法
A.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B.忽视了基本国情
C.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D.协调了经济发展
9.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 B.建立中美联盟
C.促进中国统一 D.促进中日建交
10.“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选自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开幕词中的“里程碑”体现在会议
A.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B.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C.确定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 D.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11.“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政策
12.“这些(政治)制度的选择,都是中共领导人,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从历史中,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这些“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是
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邓小平的一国两制
C.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是
A.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B.实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C.奠定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D.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改变了我国交通落后的状况
1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开罗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16.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70年,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17.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8.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信》指出,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不可能的。这反映出
A.中央对"大跃进"问题有所察觉 B.中央将生产计划权下放给基层
C."左"倾错误开始得到纠正 D.毛泽东反对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
19.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请问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义要求”的内容是什么?对此,列强的态度怎样?中国国内对其又是如何回应的?
(2)据材料二概括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言所体现的外交思想。结合所学,指出这次会议取得了什么积极成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3)上述材料体现出两位外交家的共同愿望是什么?影响近现代中国两次外交活动不同结局的因素有哪些?
20.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断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3年12月,周恩来与印度代表团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两国总理尼赫鲁、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大会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同点。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在这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下,各族人民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后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新疆时曾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
——胡锦涛主席视察新疆时的部分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你回答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2)自秦以来,我们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巩固,请你回答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每朝各举一例)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你回答新中国民族政策是什么?它的实施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D2.A3.A4.C5.D6.A7.A8.B9.A10.D11.B12.D13.C14.A15.D16.C17.B18.A
19.(1)要求: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
态度:列强拒绝中国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
回应:五四运动。
(2)外交思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成果:有利于印度支那地区和平。
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愿望:捍卫国家(人民)利益;维护民族独立。
因素:国家独立、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
20.(1)背景:新中国与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需要;新中国即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一边倒政策调整的需要。
影响: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处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万隆会议进程。
(2)相同点: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体现平等互利的新型国际关系。
意义:对中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外交理念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
对世界——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21.(1)①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免官吏。②在岭南地区开凿灵渠并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③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和直道。
(2)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军民政教事务;明朝时开始在西南地区开始进行“改土归流”;清朝时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同时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并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作的愿望,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